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供給側改革按下轉型“快進鍵”

  • 發佈時間:2015-12-23 18:02: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韓墨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中國領導層為明年確立了經濟發展藍圖,強調直面長期問題,他們意識到靠借債和投資已無法驅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後,美國《華爾街日報》作出這樣的評價。

  投資、出口等傳統引擎“扭力”在減弱,驅動中國經濟巨輪繼續前行的新力量在哪?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分析會議公報後説,面對不斷增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領導層繼“新常態”之後,再提出另一個經濟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回首歷史,從誕生於100多年前、強調“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到上世紀8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裏根、英國首相撒切爾以供給學派理論為支點的系列改革,供給側管理的經濟思想並非新鮮事物。但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中國決策層使用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似乎更強調從供給端發力帶動結構性的整體變革,其治理思路更具“中國特色”,與經濟“新常態”的時代特徵緊密耦合。

  瑞銀證券的經濟學專家們在會後發佈的研究報告中認為,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培育新的供給,包括促進公共事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支援那些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産業和行業,比如生産更多高品質的消費品和高端機械;二是提高企業效率,包括增進創新和研發,降低各種稅費和制度性成本;三是清理過剩産能,加速國企改革

  從會議公報看,“供給側改革”是所有的綜合措施,既有加法也有減法,注重“破”“立”結合。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接受外媒採訪時也認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兩個方向,一是減少不合理、沒有市場和發展動力的産業的過剩供應,二是扶持有市場需求、合理的産業供應,且這兩方面應同時進行。

  無論是産能過剩、企業負擔過重、投資效益遞減,還是創新能力不足、虛擬與實體經濟“對流”不暢,都可看作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層層路障。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在充分把握“新常態”特徵基礎上,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突出“問題導向”,側重清障排淤,圍繞長期阻礙“新舊動力轉換”的一系列問題,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

  “中國領導人能現實面對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做出全面調整,實在難得,”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教授馬斯洛夫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採取強有力措施關閉那些效能差、拖後腿的企業是當下所需。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甩開包袱,逐漸摘下落後的標簽,創建高品質的生産企業。”

  卸掉包袱才能輕裝前行。化解過剩産能,實現市場出清,去庫存去杠桿,實質上是將空轉、虛耗和低效的社會經濟資源調配到更具前景、更有效率和價值的領域中去,為日後的經濟加速轉型儲備燃料。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在“十三五”開局的2016年,中國化解産能過剩需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而為結構調整和新興産業發展贏得空間。

  為發展爭取新空間,光靠淘汰落後不行,還要有新作為、新突破。“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仍是實實在在的改革與行動。《聯合早報》的評論説,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以來,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力促産業升級、鼓勵企業創新已培育新動力等舉措,事實上都屬於“供給側改革”的範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簡政放權”……越來越多的海外專家和媒體開始談論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西班牙中國政策專家豪梅·達維説:“中國正從過去基於廉價勞動力的體系轉向技術、創新和綠色經濟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生産。它不但學會了很多東西,而且速度很快。”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説,西方或許可以説發明瞭網上購物,但是塑造其未來的是中國。

  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商事制度改革和大幅度簡政放權,UHY國際會計諮詢公司在其最新報告中將中國列為全球最具創業熱情的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且不少集中在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半壁江山,更成為新模式、新創意、新業態的“培養皿”。

  “供給側改革”深入推行,無疑也將向世界釋放新的“中國紅利”。西班牙聖巴勃羅大學教授恩裏克·凡胡爾認為,外國企業不再將中國視為低成本生産基地,它們進入中國更看重的是中國優越的創新氛圍、科研潛力和日益充裕的資本。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的“雙向開放”。2016年,亞投行將開始運營首批項目,“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絲路基金”落地開花,將惠及更多沿線發展中國家;中韓、中澳等自貿區進入實質化運作,由此構建的自貿區網路利好多國實體經濟;更多中國企業和資本也將“走出國門”,在當地投資興業,尋求互利共贏。對於中國和世界而言,“供給側改革”將促使資訊、資本、人才等要素進入雙向互動、緊密聯通的新階段。中國不僅將更深程度地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還將成為促進經濟秩序合理化、公平化的積極力量。

  “雖然中國渦輪增壓式的增長已經結束,但增長並不會因此消失,”這是《經濟學人》對中國經濟趨勢的長期判斷。中國經濟正處於更換動力引擎的關鍵節點,中國政府此時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系統方案,必將為結構轉型、要素升級、制度變遷按下“快進鍵”,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更為均衡、高效、可持續的發展軌道。(參與記者:吉黎、黃繼匯、唐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