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降成本,中國經濟的必經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2-23 21:14:11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作者:謝偉鋒
作為定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綱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全文甫一推出,就得到各界全方面的解讀。
“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明確信號。中國經濟要迎難而上,戰略和戰術上都要有所倚重。而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關鍵點,也可謂是“五箭齊發”。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把“幫助企業降成本”放在了五大任務中的重要位置,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的必經之路,畢竟企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主體之一。而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簡政放權的行政改革,出發點正是降低企業的成本。
企業成本並不局限在人才、資源、技術等顯性層面上,它更依託于社會服務屬性的支撐和流動性的暢通,政府在裏面有重要的角色擔當,它的脈絡展開得是“粗中有細”。我們看到,在中央工作會議公告上,不僅有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等宏觀舉措,還有降低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等微觀動作。層次分明的動作,力有所指的方向,用公告裏的話來説,這就是要打出的“組合拳”。
“組合拳”的打出,拳拳到肉地是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企業開張辦廠的頭等大事,自然是“錢袋子”問題。一直以來,企業融資難貸款難,尤其小微企業對此更有感觸。增加流動性,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結構性改革中企業所要面臨的“造血問題”。
對此,中央經濟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金融追隨政策而動的風向標意識明顯,頂層設計的意識指明,不啻是企業的“定心丸”。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則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降成本”中的關鍵一筆。相比于減稅所處的下游環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可以認為是“利在上游”。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關鍵字就在於“制度”二字,由政府制定出的規章制度在市場運作中,應當在品質和效率中得到本位的體現。企業創新能力、全要素生産率也都應在融資成本、交易成本等制度性成本得到最大化保障。説到底,就是要減少政府對市場和企業不必要的干預。降低了這個環節的成本付出,企業也就能夠更加的“輕裝上陣”。
大眾普遍認為,企業要降成本,減稅絕對是重頭戲。其實,這是一種單向性的思維。結構性改革中,面對經濟下行的不僅是企業,政府也將伴隨著財政收支壓力的局面,要怎樣拿捏其中的尺寸,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目前來看,更好的方法是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強調“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並著重點到“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在今年10月份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到用政府稅收減法換取“雙創”新動能加法。用結構性減稅和定向減稅的政策對於企業來説是“利當下”,而通過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等新政策,則更具有“惠長遠”的目光。這樣的減稅,自然是減到刀刃上。
降低社會保險費,是企業降成本的呼聲集中領域。“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這表明我國將告別“五險一金”,走向“四險一金”時代。這種“加減法”看起來動作幅度不大,但對於企業來説,所承擔的真實費用則有顯著下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這個作為要務來抓,意味著政府要社會服務將有更多的成本支出。可見,在權力和責任兩者之間,政府站在了全局的角度考慮得更多。
在降低電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可以“小中見大”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切入點之豐富。這兩項成本支出某種程度上並不由生産方所控制,尤其是這其中的能源價格波動之劇烈,也成了企業成本不可控的掣肘原因。我們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有通過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的具體抓手,用市場化的方式來確定成本的可控性。國人歷來有集小勝為大勝的理念,在電力和物流等區域領域的改革來為中國經濟添磚加瓦,用意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