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加快實施這一戰略,特製定本綱要。
一、戰略背景
創新驅動就是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繫。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我國近代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是與歷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導致科技弱、國力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真正用好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桿。
創新驅動是世界大勢所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科學探索從微觀到宇觀各個尺度上向縱深拓展,以智慧、綠色、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將引發國際産業分工重大調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創新潮頭,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驅動是發展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開闢我國發展的新空間,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雙目標”。
當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已具備發力加速的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科技發展正在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躍升期,科研體系日益完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學、技術、工程、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經濟轉型升級、民生持續改善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對創新提出了巨大需求。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産業體系、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與網際網路時代創新效率的提升相結合,為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許多産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發達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然佔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支撐産業升級、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技術儲備亟待加強。適應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經濟發展尚未真正轉到依靠創新的軌道。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仍需進一步培育和優化。
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階段,必須始終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新路徑,為我國未來十幾年乃至更長時間創造一個新的增長週期。
二、戰略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解放思想、開放包容,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準的創新型國家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根本轉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二)基本原則
緊扣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明確我國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在關鍵領域儘快實現突破,力爭形成更多競爭優勢。
深化改革。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強化科技與經濟對接,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構建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環境。
強化激勵。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落實以人為本,尊重創新創造的價值,激發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匯聚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擴大開放。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領者和重要規則制定的參與者。
(三)戰略目標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點産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産業集群。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0%。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來發展、迎接科技革命、促進産業變革的創新佈局,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頸問題,初步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在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戰略儲備、拓展戰略空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5%。
——創新體系協同高效。科技與經濟融合更加順暢,創新主體充滿活力,創新鏈條有機銜接,創新治理更加科學,創新效率大幅提高。
——創新環境更加優化。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智慧財産權保護更加嚴格,形成崇尚創新創業、勇於創新創業、激勵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産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創造新技術和新産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新需求和新市場,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更高品質的就業、更高水準的收入、更高品質的生活。
——總體上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在若干戰略領域由並行走向領跑,形成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産出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攻克制約國防科技的主要瓶頸問題。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8%。
——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涌流的生動局面。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勞動生産率、社會生産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經濟發展品質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産業核心競爭力強。國防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和國際頂尖水準的科學大師,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
——創新的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更加優化,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産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
三、戰略部署
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要按照“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進行佈局,構建新的發展動力系統。
雙輪驅動就是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抓創新首先要抓科技創新,補短板首先要補科技創新的短板。科學發現對技術進步有決定性的引領作用,技術進步有力推動發現科學規律。要明確支撐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加強科學探索和技術攻關,形成持續創新的系統能力。體制機制創新要調整一切不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生産關係,統籌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
一個體系就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要建設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生態系統,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明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網路,建設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改進創新治理,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分工,構建統籌配置創新資源的機制;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保護創新的法律制度,構建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六大轉變就是發展方式從以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向以品質效益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發展要素從傳統要素主導發展向創新要素主導發展轉變;産業分工從價值鏈中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轉變;創新能力從“跟蹤、並行、領跑”並存、“跟蹤”為主向“並行”、“領跑”為主轉變;資源配置從以研發環節為主向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統籌配置轉變;創新群體從以科技人員的小眾為主向小眾與大眾創新創業互動轉變。
四、戰略任務
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採取差異化策略和非對稱路徑,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任務部署。
(一)推動産業技術體系創新,創造發展新優勢
加快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把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作為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進各領域新興技術跨界創新,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相容、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技術體系,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推進産業品質升級。
1.發展新一代資訊網路技術,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資訊化基礎。加強類人智慧、自然交互與虛擬現實、微電子與光電子等技術研究,推動寬頻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移動智慧終端等技術研發和綜合應用,加大積體電路、工業控制等自主軟硬體産品和網路安全技術攻關和推廣力度,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維護國家網路安全提供保障。
2.發展智慧綠色製造技術,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塑製造業的技術體系、生産模式、産業形態和價值鏈,推動製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發展智慧製造裝備等技術,加快網路化製造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在製造業中的深度應用,推動製造業向自動化、智慧化、服務化轉變。對傳統製造業全面進行綠色改造,由粗放型製造向集約型製造轉變。加強産業技術基礎能力和試驗平臺建設,提升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軟體等共性關鍵技術水準。發展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核電、高鐵、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特高壓輸變電等高端裝備和産品。
3.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確保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實現種業自主為核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破人多地少水缺的瓶頸約束,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系統加強動植物育種和高端農業裝備研發,大面積推廣糧食豐産、中低産田改造等技術,深入開展節水農業、迴圈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肥料等技術研發,開發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養殖技術,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術和模式,發展全産業鏈食品安全保障技術、品質安全控制技術和安全溯源技術,建設安全環境、清潔生産、生態儲運全覆蓋的食品安全技術體系。推動農業向一二三産業融合,實現向全鏈條增值和品牌化發展轉型。
4.發展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以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為重點,推動能源應用向清潔、低碳轉型。突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瓶頸,開發深海深地等複雜條件下的油氣礦産資源勘探開採技術,開展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綜合技術示範。加快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技術開發、裝備研製及大規模應用,攻克大規模供需互動、儲能和並網關鍵技術。推廣節能新技術和節能新産品,加快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推動新能源汽車、智慧電網等技術的研發應用。
5.發展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技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採用系統化的技術方案和産業化路徑,發展污染治理和資源迴圈利用的技術與産業。建立大氣重污染天氣預警分析技術體系,發展高精度監控預測技術。建立現代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開展地球深部礦産資源勘探開發與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再製造和資源迴圈利用産業,建立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等技術體系。完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加強水、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環境檢測與環境應急技術研發應用,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6.發展海洋和空間先進適用技術,培育海洋經濟和空間經濟。開發海洋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適用技術,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構建立體同步的海洋觀測體系,推進我國海洋戰略實施和藍色經濟發展。大力提升空間進入、利用的技術能力,完善空間基礎設施,推進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導航和位置服務等技術開發應用,完善衛星應用創新鏈和産業鏈。
7.發展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技術,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依靠新技術和管理創新支撐新型城鎮化、現代城市發展和公共服務,創新社會治理方法和手段,加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資訊化進程,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發展交通、電力、通信、地下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數字化、智慧化技術,推動綠色建築、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等領域關鍵技術大規模應用。加強重大災害、公共安全等應急避險領域重大技術和産品攻關。
(責任編輯:張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