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宏觀 > 正文

字號:  

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發展中國

  • 發佈時間:2016-03-15 10:04:44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喬紅康  責任編輯:孫朋浩

  中國網財經3月15日訊(記者 喬紅康)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記者發現“創新驅動”是出現較頻繁的詞彙之一。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在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近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了61次。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面積”提及“創新驅動發展”,引發了代表和委員們的熱議。

  産學研合作支撐創新驅動

  在新形勢下,創新驅動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創新的模式已經從過去依靠研發獲得新技術新産品的技術導向型創新模式走向由産業和市場需求牽引的問題導向型創新模式;創新的主體由過去以大學研究機構為獨立的知識創造單元逐漸轉向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産學研協同創新;創新的價值觀也從單一的強調知識創新走向強調創新應用。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表示,現在我們面臨的社會和産業發展問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不是單一學科、單一領域所能完全解決的。隨著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成為現代創新發展的趨勢,産學研合作就顯得愈發重要。

  無論是全球科技産業的發展歷程,還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創新曆程,都向我們昭示,産學研協同創新可以産生巨大的效益,特別是通過科技、産業與金融的結合,打造産學研協同的創新生態環境,推動科技進步、産業發展和資本相融合,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面對當前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所呈現的從技術導向到問題導向的轉變,從過去單一學科、單一領域走向跨學科、大學科時代的轉變,更需要協同合作來推動綜合性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加強産學研合作、加快技術與資本相結合,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新服務。懷進鵬稱,我們期待,在跨學科、跨界融合中推動全球科技創新,有效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懷進鵬表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需要適應全球産業變革的趨勢,重新認識創新模式和特徵,進一步加大開放合作,打造製造業新的創新體系,推動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

  為此,要推動實現三個方面的突破:一是打造新型創新鏈,彌補創新鏈各環節之間的脫節與斷層,解決製造業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問題;二是打造新型産業鏈,最終形成産業鏈系統性突破的格局;三是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實現技術和産業跨界融合發展,加強産學研融合,推動我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也提出建議,政府應充分發揮在國家創新産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重點扶持前期投入較大、回報週期較長的基礎研究和基礎投入,並予以政策支援。同時,通過搭建産學研成果轉化平臺、提供創新項目引導資金、購買創新企業産品和服務等形式,支援、鼓勵企業成為創新創業的投資主體。

  “雙創”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途徑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網際網路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産業快速增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人員的骨幹中堅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要依託“網際網路+”平臺,集眾智搞創新,厚植科技進步的社會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創新鏈與産業鏈有效對接,塑造我國發展的競爭新優勢。

  要把科技與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融合起來,既要“頂天”,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力提高教育品質,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發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使創業企業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包括新創辦企業和現有企業的創業創新,不斷為企業這部創新發動機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匯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大量研究表明,初創企業是創新的源泉,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和發明的商業化最初都是由這些企業完成的。同時,初創企業也是就業增加的引擎。據美國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在美國新增的20%就業中創業企業佔3%。正是那些創業者不斷創造出新的産品和服務,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當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製造、資訊技術等領域的創業者,推動著新能源、生物、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新興産業發展,解決我們全球面臨的資源環境健康等重大挑戰。

  對創業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表明,儘管許多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創業也可以在現有企業內部進行。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更需要弘揚創業精神才能贏得更多的利潤和企業長久的發展,大企業由於具備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是創新發展的“野戰軍”,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表現為大企業可以通過收購中小企業使創新産品快速實現商業化,還表現為大企業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許多小企業。

  用創新驅動應對經濟新常態

  科技改變生活,創新發展中國。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更加堅定的決心走向了創新發展的道路。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創新發展已成為決定我國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步入新征程,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創新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審視中國,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但也必須清醒看到,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水準不高,是造成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重要因素。不日新者必日退,我們要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在新形勢下開拓發展新境界,就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現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李蘭表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産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兼顧發展速度與品質、統籌發展規模與結構,關鍵是要依靠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有專家指出,一國經濟發展有生産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富裕導向這四個階段。”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雲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現在,依靠低成本要素和投資拉動已經難以為繼,應當儘快轉為創新驅動。”

  過去一年我國依靠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的一年我國將繼續依靠創新克服困難,取得更大成績。可以説,政府的工作報告就是全面創新的宣言書,只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那麼,中國6.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