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堅持共用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2-24 11:05:12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斌
人人共建、人人共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共用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明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産黨宗旨、科學謀劃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理念。以共用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這對實現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關係13億多人福祉的科學發展理念
能否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關係執政黨性質和命運。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共用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於解決我國發展中共用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環顧當今世界,只有推進共用發展,才能促進國家安定、民族團結,引領時代發展。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源自對發展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超越。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在共用發展方面既積累了有益經驗,也有過深刻教訓。從教訓看,一些國家在發展中不注重共用,一部分人的“獲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剝奪感”基礎上,造成不同社會群體對立,甚至社會被撕裂,國家內鬥不斷,民族紛爭不止,內耗效應使這些國家的發展步履異常沉重。從經驗看,隨著對經濟增長沒能帶來貧困人口減少這一現象的反思,國際上提出了“基礎廣泛的增長”“分享型增長”“親窮人的增長”“包容性增長”等理念。這些理念及其實踐,在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用發展理念,正是對這些經驗教訓的借鑒和超越。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用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用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共用發展,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民族就會團結、人民就會滿意;我國發展就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放眼奮鬥目標,只有堅持共用發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理念服務奮鬥目標,偉大的奮鬥目標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今天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進的執政興國大業、偉業。要成大業、鑄偉業,離不開共用這一科學發展理念。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來看,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僅有“總值”和“每人平均”的小康並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會損害全面小康的價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實際成色。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準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用、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攻堅所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共用發展理念謀篇佈局,實現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再展望第二個百年目標、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共用發展,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讓13億多中國人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努力奮鬥的核心要義、立場情懷,是評判奮鬥目標實現與否的第一尺規。
聚焦理論創新,只有實行共用發展,才能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既要回答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佈局等問題,更要回答發展為什麼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問題,從而系統把握髮展規律。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價值取向,是發展觀中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在這一理念集合體中,共用發展理念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那就是由全體人民共用、由13億多中國人共用。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深刻闡明瞭共用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把實現13億多中國人的幸福作為目的和歸宿的發展。共用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共用發展的合目的性有機統一起來,揭示不同發展理念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繫,構成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使“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發展實踐、開創美好未來的一面旗幟。共用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今中國實際、時代潮流、群眾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使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躍升到新境界。
建設公正社會,促進共用發展
共用不只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內容。這就是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共用與公平正義互為依託、相輔相成。沒有共用談不上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更不可能共用。共用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統籌兼顧、追求普遍受益,這樣的發展狀態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闡明瞭公平正義與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繫,要求我們在促進共用發展時必須抓住“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個關鍵和要害。抓住公平正義,就抓住了影響共用發展的癥結,找到了促進共用發展的良方,牽住了走向共用發展的“牛鼻子”。新形勢下,只有著眼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重“做大蛋糕”輕“分好蛋糕”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用發展。
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共用不是搞平均主義,共用承認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防止貧富懸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貧困。目前,我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用發展最基本的要求。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兌現這個承諾,必須按照習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樣“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等問題,採取過硬、管用的舉措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在推進扶貧脫貧的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差距不縮小,共用發展就缺乏穩固的根基。我們必須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把“蛋糕”分好,形成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符合共用發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用享有什麼?一項重要內容是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黨和政府為滿足人民群眾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會成員共同受益的各種服務,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發展方向。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把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當前,受發展水準制約,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差距較大,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財力相對有限,基本公共服務水準較低,影響了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用發展,就要著眼全體人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緊盯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補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全國各地基本均等、全體人民普遍受惠。
推進共同富裕目標逐步實現。共用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貧富懸殊、避免兩極分化,其方向和目標是共同富裕。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一部分人、少數人的利益。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要在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進而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用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也應認識到,從共用走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我們促進共用發展,既要明確方向和目標,也要把握好階段性特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共同富裕。
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共用需要共建,共建為了共用。只有牢牢把握共建與共用的辯證法,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環境,以共用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用,才能厚植發展優勢、凝聚發展偉力、提升發展境界。
在創新制度、引導輿論中營造共建共用良好環境。共建的動力能不能增強,共用的水準能不能提高,有賴於良好的社會環境。抓社會環境,關鍵是抓制度環境和思想輿論環境。抓制度環境,就要認真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有不利於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問題,哪有不利於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就要進行改革,通過創新制度安排保障人人參與的權利、提供人人盡力的機會,讓人人享有改革發展成果。抓思想輿論環境,就要通過理論武裝讓領導幹部認識到,共用發展關乎發展成敗、關乎人民福祉、關乎黨的執政地位、關乎國家長治久安,使領導幹部真正把思想認識擺端正、搞對頭;通過廣泛宣傳引導讓廣大群眾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億萬人民理所當然是享有者,也理所當然是建設者,只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眾人划槳才能開大船。輿論引導和制度創新這一柔一剛同向同時發力,就能營造共建共用的良好環境、不斷提升共建共用水準。
在增強素質、提升能力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共用發展能不能為發展聚力、讓人民滿意,考驗黨的執政水準,考驗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的素質和能力。新理念要求有新作為,新作為依靠過硬素質和能力。如果領導幹部的素質和能力與共用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工作中就會無所適從,出現不會為、不善為甚至不作為、亂作為現象。領導幹部推動發展,頭腦裏要始終有共用這個理念,心裏要始終有人民這個概念,以人民為中心、以百姓心為心,有利於共用發展的堅決去做,不利於共用發展的堅決不做;加強學習調研認清“時”、把握“勢”,加強實踐歷練掌握“幾把刷子”,在推動共用發展上有新思路、新舉措,以共用為標桿來衡量與檢驗實際工作,瞄準影響共用發展的障礙與問題發力,使發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中共同推進國家建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共建就沒有共用。堅持共用發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每人平均GDP水準、科技教育水準還是生態水準,同發達國家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即使將來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我國的每人平均GDP也還不高。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我們每個人都不應企望坐享其成。共用不是不勞而獲,要共用首先要共建、要共同奮鬥。“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每個人都應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有夢想、講擔當、重奮鬥,為國家為民族也為自己放射生命的光和熱。
今天的中國,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仍需拔釘抽楔、披荊斬棘;今天的中華民族,正一步步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但仍需居安思危、困知勉行。只有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讓“五大發展理念”成為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讓13億人民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中國的發展才能擁有來自科學理念的強大威力、來自人民群眾的雄厚偉力,才能克服各種困難,不斷開拓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