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三大評級機構論戰中國經濟 惠普堅持穩定展望

  • 發佈時間:2016-04-13 07:28: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薛皎  責任編輯:王斌

  [惠譽主權評級聯席董事費安德表示,目前市場最為關注中國面臨的下行風險,包括經濟“硬著陸”、金融體系崩潰以及人民幣大幅貶值,但從評級展望角度而言,惠譽認為這些風險出現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長期以來對於全球經濟增長與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眼下,中國經濟正處轉型期,市場風險逐漸暴露,金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新匯改”後人民幣打破近10年單邊升值預期,匯率波動明顯增加。一時間外部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關注似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月份以來,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與標普(Standard&Poor’s)相繼將中國長期主權債務評級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中國政府債務上升、外匯儲備下降,以及推進改革的不確定性成為穆迪與標普作出下調決定的主要原因。

  而同樣作為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FitchRatings)則堅持對於中國市場的“穩定”展望。4月12日,惠譽主權評級聯席董事費安德(AndrewFennell)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市場最為關注中國面臨的下行風險,包括經濟“硬著陸”、金融體系崩潰以及人民幣大幅貶值,但從評級展望角度而言,惠譽認為這些風險出現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經濟“硬著陸”?

  3月2日,穆迪率先將中國的長期主權債務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同時維持“Aa3”的評級。與此同時,穆迪將中國38家國有企業及授予評級的子公司、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

  隨後,3月31日,標普也在公開聲明中表示,確認中國評級為AA-,並將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與穆迪相似,標普也緊接著將中國移動、中國南方電網、中海油、中石化等20家中國政府關聯公司的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此外,標普還下調了部分中國金融機構的評級,包括農業銀行、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的評級被降至“負面”。

  相比之下,惠譽自2015年11月26日公佈對於中國“A+”評級,並確定長期展望為“穩定”後,保持至今。

  此次穆迪下調中國經濟展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擔憂中國銀行體系風險的不斷累積,主要反映在持續強勁的信貸增長。“高且不斷增加的杠桿擴大了企業部門受風險衝擊的可能性,銀行業資産品質的脆弱性也在增加。”穆迪公開表示。

  對此,惠譽金融機構評級聯席董事陳冠如對記者表示,銀行作為信貸的主要來源,具有支援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目標以及維持經濟社會穩定的責任,因此外部市場對於中國銀行體系信貸快速增長保持高度關注十分有必要。

  “目前,中國銀行業支援經濟發展的能力確實有所減弱。”陳冠如認為,大量超額信貸會造成資源的不當分配,並減低整體經濟運作的效率。

  儘管銀行信貸風險有所增加,但惠譽認為,由此導致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

  費安德對記者表示:“雖然投資增速放緩,但中國零售業強勁,勞動力市場及收入保持穩定,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調整過程平穩,沒有出現破壞性的‘硬著陸’。”

  但他同時坦言,中國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結構性調整,並且這一調整將持續數年,截至2020年底的增長率可能低於很多人預計的6.5%~7%。

  4月1日,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對於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現出的擔憂進行回應稱,穆迪、標普將我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只是對一些風險表示關注和提示,對我國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運作不會産生明顯影響。這些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我國推進改革、應對風險的能力。

  史耀斌認為,評級公司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實體經濟債務、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市場風險等方面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和結構性改革取得的進展,評級公司還需要深入了解和全面評估。

  此前,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也曾表示,穆迪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擔憂不構成下調評級展望的理由,評級公司對我國情況還需進一步全面了解,消除“資訊不對稱”。

  在3月20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財政部長樓繼偉更是直言,注意到了評級的調整,但市場上並沒有因此使得和中國主權債有關的指標發生變化,比如離岸人民幣不跌反漲,也沒有資金做空中國。

  “希臘危機的時候,希臘評級都比我們高,我們不care(關心)它的評級。至於和評級機構溝通,我們不用給它們‘拜碼頭’。”樓繼偉説道。

  中國債券市場隱患大?

  穆迪認為,中國政府債務和隱性債務持續上升,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更廣泛基礎上支援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的能力可能會弱于其此前評估。無獨有偶,惠譽也表示,目前較為關注可能會影響中國評級的負面因素之一,即為中國政府一般性債務攀升,這大大高於惠譽此前的預測。

  的確,近兩年來,國內債務違約事件頻發,並且信用風險從民企向央企蔓延。

  4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債務瀕臨違約,併發佈公告稱申請168億債務融資工具暫停交易。

  上周,中煤集團山西華昱能源有限公司公告一期近6.38億元的短融債不能如期兌付,成為首家違約的煤炭央企。在此之前,保定天威、中國二重和中國中鋼等央企也先後發生違約事件,目前僅有二重被國機集團承接了全部違約債券,天威和中鋼都還沒有兌付。

  “類似的違約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惠譽國際公共融資評級聯席董事茅賽峰昨日對記者表示,鋼鐵、煤炭等都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同時面臨供給過剩的問題,現在通過市場的方式出清,減少産能過剩,實現行業整合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雖然債務違約一旦發生,對於投資者會帶來一定損失,但茅賽峰認為,國內投資者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過去在中國市場,債券完全沒有違約發生,這是很不正常的,即使是AAA評級的公司也有違約的風險。債務違約是正常資本市場運作的産物。”茅賽峰稱。

  惠譽認為,目前中國國企剛性兌付已經打破,信用資質分化將趨於明顯。規範透明的破産、債務重整有利於中國信用市場長期穩定發展,政府和市場資源進一步向財務健康的行業龍頭國企傾斜。

  此外,對於中國央行宣佈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依法合規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並取消額度限制這一決定,惠譽認為,該決策最終將改善國內債券市場的深度及流動性、資訊披露和企業融資渠道。然而,考慮到現有的資本管制、中國的宏觀經濟前景以及匯率預期,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從更長期的角度而言,惠譽認為向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對中國銀行業也具有正面影響,因為風險將從銀行業轉移出去,進而降低系統性風險。境外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增加,也可能促進國內債券對國際評級的需求上升,並有望改善披露程度和透明度。

  外儲下降削弱中國核心評級優勢?

  作為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的另一重要原因,穆迪認為,“資本外流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出現減少,這加劇了政策、貨幣和增速的風險”。

  但在費安德看來,對外資産負債表仍是中國的核心評級優勢,中國外匯儲備迄今仍居全球之首。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為35255億美元,儲備相當於17個月的對外支付,大大超過“A”評級國家的中間值,即3.5個月的對外支付,同時國家儲備也大大高於政府對外債務。

  雖然從2014年中期開始資本流動的波動加劇,去年8月人民幣中間價調整出乎投資者的意料,引發一段時間內大量資本流出,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情況已經緩解。尤其從今年3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及一籃子貨幣匯率均保持基本穩定。

  “人民幣不會出現大幅貶值。”費安德對記者表示,一方面,宏觀基本面並不預示著人民幣有貶值的需要,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從長期來講也將有利於中國的信用評級。

  儘管中國的資本流動和匯率的波動性有所增強,惠譽認為,中國的對外融資整體來看仍然具有評級優勢。

  總體來説,惠譽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巨大,可以提供緩衝,經常賬戶一直都有盈餘,所以資本外流不會對國家構成系統性威脅。

  但惠譽同時強調,如果未來發生持續性的資本外流將削弱中國的對外資産負債表優勢,同時損害金融穩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