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12月14日訊(記者 李春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去年的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並將去産能置於首位。經過一年的努力,今年鋼鐵煤炭去産能任務順利完成。但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都認為去産能任重道遠,明年的任務會更加艱巨。而高層也對去産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年去産能要有“實質性”進展。
鋼鐵煤炭去産能取得初步成果
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確定下一年經濟工作的總體基調和政策取向。去年的會議確定了“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並將去産能列為五大任務之首。
在會議精神的指導下,今年2月,國務院發佈了6號文和7號文,分別確定了“十三五”期間鋼鐵煤炭去産能的量化目標: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1.5億噸;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去産能任務分解到今年,需要壓減粗鋼産能45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産能2.5億噸以上。而據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12月初在央視財經論壇上的表述,鋼煤今年的去産能任務都已經提前、超額完成。
許昆林稱,今年1-10月,中鋼協73家會員企業累計實現盈利287億元,較大幅度地實現扭虧為盈;前10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573.7億元,同比增長了112.8%。可見隨著去産能工作的持續推進,鋼鐵煤炭行業經營情況出現初步好轉。
但是今年去産能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今年上半年,一些地區對去産能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擔心去産能會影響經濟發展;有的地區和企業因為鋼鐵煤炭價格回升,去産能的決心出現了動搖。種種原因,導致上半年時去産能進展緩慢。截至7月份,煤炭去産能完成全年任務的38%,鋼鐵去産能完成全年任務的47%。這一數據距離“時間過半、任務過半”有不小差距。
下半年,統籌鋼煤去産能工作的部際聯席會議加強推進力度,喊出“要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確保全年目標順利完成。有關部門與省級政府、中央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實施淘汰落後産能、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開展專項督察和驗收,推行減量化生産等等。一系列努力之下,終於順利完成年度任務。
明年任務仍艱巨 需有實質性進展
今年去産能過程的曲折性,預示著明年任務的艱巨性。
在鋼鐵方面,中鋼協在第四季度資訊發佈會議稱,明年將是化解産能的“攻堅年”。中鋼協認為,化解過剩産能的成績來之不易,階段性效果也初步顯現。但在非規範企業中存在相當規模的落後産能,這部分企業受利益驅動繼續生産甚至增産,對於鋼鐵行業轉型升級不利。化解過剩産能首先要淘汰落後産能,而要做到這一點後期任務非常艱巨。
在煤炭方面,在12月1日召開的2017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從長遠來看煤炭去産能並未到位,國家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未來煤炭消費量很難有絕對量上的增長。“據預測,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至多41億噸,扣除2億噸左右的凈進口,對國內産量的需求在37億噸到39億噸之間。”連維良稱,“而2015年全國煤礦總規模57億噸左右或以上。”
另一方面,高層也對去産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可以看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奏”。12月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五大任務要有“實質性”進展。對去産能提出更高要求的類似表述,在別的文件中也有出現。例如在11月發佈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十三五”規劃中,對於去産能任務的表述,已經由國發6號文中的“壓減”變成了“凈減少”。
在去産能過程中出現的市場波動,也加大了政策制定的難度。進入四季度以後,在冬季供暖用煤需求、公路治理超載、社會資本炒作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煤價出現一輪非理性上漲,被稱為“煤價風向標”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曾出現連漲18周的罕見情況。
既不能讓煤價階段性上漲動搖企業去産能的決心,同時要做到冬季煤炭保供,政策必須及時作出反應。為此發改委打出“組合拳”,出臺了“穩煤市”五項制度:276個工作日産能儲備制度、減量置換和指標交易制度、中長期合同制度、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制度、平抑價格異常波動長效機制。這些措施的效果已開始顯現,從11月初開始,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連續小幅下降。
雖然今年鋼鐵煤炭去産能任務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但在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中鋼協在第四季度資訊發佈會議稱,部分地區存在化解任務平攤和一刀切的做法。
去産能任務雖然緊迫,但控制産能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調整結構,不需要産業升級。因此任務平攤的做法必然不可取,必須真正讓先進産能取代落後産能。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此前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未來應該更多采取市場化手段去産能,讓企業在競爭中自然地優勝劣汰。
(責任編輯:張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