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中短期保險産品監管新規的出臺,讓主打中短期産品的渤海人壽在保費收入上“栽了跟頭”。
今年3月,保監會宣佈叫停保單存續期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在失去了這一主打産品的支撐後,渤海人壽規模保費收入由3月份的69.4億元驟然縮水至4月份的113.43萬元,僅為3月份的萬分之二,原保險保費甚至出現負增長。
隨著主力險種中短期保險的業務受限,以及過往銷售的短期産品帶來的退保壓力面前,渤海人壽未來的資金流動性也拉響“警報”。渤海人壽在報告中稱,預計未來一個季度的公司現金流將為負值。
現象
4月規模保費不及3月零頭
憑藉中短期産品實現保費激增的渤海人壽,卻在今年4月份的保費收入上“跌了坑”。保監會近日公佈的1-4月人身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情況顯示,4月份渤海人壽的規模保費僅為113.43萬元,僅為3月份的萬分之二,原保險保費甚至出現負增長。
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渤海人壽累計規模保費為171.3億元,位列中資壽險公司規模保費排名的第24位。具體來看,前3個月,渤海人壽的規模保費分別為31.54億元、70.35億元和69.4億元。而與之相比,渤海人壽4月份113.43萬元的規模保費僅為3月份的萬分之二。
渤海人壽成立於2014年12月18日,第一大股東為海航資本旗下的渤海金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而根據保監會公佈的2015年度人身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數據,僅在成立後的第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渤海人壽的規模保費便升至33.3億元,在中資壽險公司中排名第40位。
壽險公司的規模保費包括原保險保費收入與會計準則中不被視為保費收入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以及“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三個部分。新京報記者比對後發現,在賬面上,4月份規模保費收入環比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渤海人壽當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大幅降低。
數據顯示,渤海人壽4月份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137.44萬元,而3月份和2月份,該項收入分別為58.7億元與49.11億元,分別佔規模保費的85%和70%。
相比之下,渤海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的佔比就小了很多,3月和2月,渤海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0.7億元和21.24億元,而在4月,這一收入則直降至-24萬元。
原因
短期理財險受限“拖累”保費
一位保險公司精算師表示,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是反映萬能險保費的主要指標。而事實上,包括萬能險在內,大量發行收益率高、保障成分低、容易銷售的理財型保險産品,曾是渤海人壽擴大保費規模的捷徑之一。
渤海人壽官網顯示,公司主要的萬能保險産品有5個,包括福祿永益A款年金保險(萬能型)、福祿永益B款年金保險(萬能型)、福祿永富B款年金保險(萬能型)、附加安康穩盈兩全保險(萬能型)以及團體年金保險(萬能型)。新京報記者發現,這些産品近期的年化結算利率均在5.6%至6.5%之間。
渤海人壽也曾公開表示,中短期産品是公司銷售的主力險種。
不過,今年3月份,保監會正式發佈通知對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産品進行規範。自3月21日起,保險公司不得開發和銷售預期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同時保險公司該類産品的規模要與投入資本和凈資産掛鉤。此前電商平臺熱銷的中短期高收益萬能險便屬於這類産品。
受新政影響,渤海人壽旗下多款保險産品已經下架。其官網顯示,截至3月20日23點59分,包括福祿永益A款和B款年金險、福祿永富B款年金保險在內的3款萬能險及福慧雙足年金險等産品已經暫停銷售。
一位壽險公司的管理人員向記者表示,保費增速放緩與監管新政有直接關係,但不可否認,部分險企也在進行主動或被動的業務調整。
對於新規對渤海人壽保費收入的影響,新京報記者向渤海人壽發出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除了渤海人壽之外,包括華夏人壽、生命人壽以及前海人壽在內的眾多中小險企,4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也遭遇增速下滑。其中,生命人壽4月份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較3月份環比下滑96%,前海人壽、華夏人壽分別環比下降61.7%與47.6%。
與渤海人壽不同的是,上述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均在增加。有分析認為,這也表明它們更加注重傳統壽險業務的發展。
影響
“退保危機”將致入不敷出
保費增速放緩的同時,渤海人壽資本金的消耗還在增加。渤海人壽公佈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渤海人壽2016年一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70.68%,較2015年四季度末的1150.03%大幅下滑。
一位保險學者表示,償付能力跟險種有關。主推萬能險等投資型險種的保險公司,對其償付能力要求會更高。簡單地説,同樣規模的保費,投資型險種佔比越高,對保險公司的資本金要求也就越高。
渤海人壽在報告中稱,一季度渤海人壽的凈現金流為1.75億元。而在未來一個季度,渤海人壽基本情景下的凈現金流為-19.35億元,壓力情景和自測情景下的凈現金流均為負值。
對於現金流出現壓力的原因,渤海人壽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目前銷售主力險種是中短期産品,由於中國保監會最近下發《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公司無法再銷售中短期存續産品。”渤海人壽稱,預計未來幾個季度退保壓力增加,導致未來季度新業務現金流入無法彌補退保支出。
退保壓力可能導致資金流動性風險,而當務之急便是補充流動資金。渤海人壽也表示,將“分階段估計未來退保金額,準備充足現金及流動性資産以應對公司面臨的退保。”
而據新京報記者了解,早在今年初,渤海人壽就已經開始籌劃增資事宜。大股東渤海金控此前發佈公告稱,擬將渤海人壽的註冊資本由58億元增至200億元,以加強其資本實力。
前述壽險公司管理人員認為,即使沒有中短期産品監管新政,在低利率的背景下,靠短期理財險擴大保費規模並依靠投資取得收益的模式能否持續,也值得商榷。
分析
中小險企可嘗試稅優健康險、重疾險
根據渤海人壽披露的數據,該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凈虧損為3.37億元,而其2015年財報公佈的凈利潤為8094萬元。關於未來的業務發展計劃,新京報記者聯繫到渤海人壽相關負責人併發去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中短存續期産品新規的出臺,短期內對依靠理財險起家的保險公司會有不良影響,可能體現在保費收入、市場份額的縮減以及不能續售帶來的退保壓力等方面。“但長期來看是件好事,對中小險企來説,如果僅靠理財産品短期衝量對長期發展並沒好處,而需要把業務、技術、人才能基礎積累好。現階段應該調整産品結構,是突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契機”。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新規出臺後,一些險企也在逐步減少對短期高現價保單的依賴。其中,生命人壽增加了個人壽險業務比重,該公司2015年報顯示,個人壽險帶來了598億元保費,成為增長主力。與此同時,今年前4個月,該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已經達到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1.69倍。而華夏人壽內部人士也透露,此前華夏人壽已將保費收入增速進行下調,今年更加注重銀保期交業務、個險渠道以及電商轉型等方面。
一位保險行業分析師表示,短期保險規模受限,接下來中小型險企可以去發展正好5年或者5年以上的儲蓄型保險産品,可以萬能險、分紅險的形式。除此之外,也可以發展投連險。
王國軍認為,中小險企在産品創新上應有所突破,並非只有投資型産品受追捧,比如稅優健康險、重疾險都值得一試。“可結合前期品牌的積累,再通過網際網路渠道以較低的成本推出。”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