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募基金沒了大佬
- 發佈時間:2015-04-17 05:52:3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2年到2014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從111人上升至200人,創下歷史新高。而2015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的速度並沒有放緩,反而愈演愈烈。在剛剛過去的兩個月中,就有21位基金經理離職。最近“最後的大佬”尚志民等也從公募基金離職。大佬離去,公募基金還能玩得轉嗎?公募基金是不是就不能買了?
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基金經理至關重要。不過回到投資的本質,投資實際是賺企業的錢,而企業賺的是什麼錢呢?需求的錢。誰最懂未來的需求?年輕人,新人往往能把握住時代新興行業的機會。一個時代最牛的基金經理,往往也是最能把握時代脈搏的人。如果我們把投資能力分成兩種,一種是賺情緒的錢,正如巴菲特所講,短期是投票機;第二種是賺企業的錢,長期是稱重機。那麼,天然屬性下,年長者大概率更擅長後者,因為見過太多;年輕者更擅前者,因為他們就是代表著時代的需求,更容易看到更遠的未來。
因此,應該對公募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那基金經理走了,是不是就要換基金了?如果覺得基金經理換得更好了,當然得繼續持有,但如果感覺基金經理換差了,當然就得走了。問題來了,換上來的是老基金經理,可以通過他過往操作記錄來考察,但換上的是一位新基金經理的話,那就不好説了,因為缺乏可供參考的業績。
那我們該如何處理呢?如果基金經理變換,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首先是要把基金更換掉。因為基金經理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組合,而公募基金受制于規模,往往會有較大的衝擊成本,這會導致重倉的個股表現差于市場。因此,換基金經理一般會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
事實上,僅以業績、背景作為評價基金經理的好壞,有些簡單化了。
選一個好的基金經理是系統工作,主要從三個維度去評價,一是看他做的和説的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的,再看以下兩項:基金經理的方法是不是穩定的,基金業績是否保持領先。簡單來説,就是要看基金經理歷史上是不是賺到過錢,是如何賺錢的,這種方式是不是具有可持續性。想清楚了這些,還不夠,還得去判斷,這個基金經理在接下來的行情中,是不是能給你帶來好的收益。當然,你投資的期限越長,在對人的了解上下的功夫也就越多。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做到這些呢?可以去網際網路上蒐集視頻,過往的採訪稿件,看他的季報中的重倉股、定期報告中對未來的展望,通過細節來一一進行驗證。
不可否認的是,大佬的離去,的確引起業內許多反思,也採取了一些對應的措施。比如基金公司近年來紛紛推行員工持股,一些基金公司在公募已經有股權激勵,實行事業部制,年産承包,多勞多得。一些公司雖然沒有在公募公司的平臺上進行持股,但是在子公司實行了持股。
另外,在産品的設計上也有突破,先是專戶有了可以提取超額業績回報的基金,在公募産品上也有了可以對超額收益進行提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作用。
從另一方面來看,公募大佬的離去,也是公募基金成長的煩惱,標誌著公募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進入一個“不需要大佬的時代”。公募的發展,指數化與主題化已經成為趨勢,主動管理日趨薄弱。實際上,這也是公募的必然。公募基金以收取管理費為主要特徵(區別於私募的高水位提成制),規模最重要,那麼導致基金經理每年要爭排名,第一名永遠都是吸引人眼光的,如果要做到最前面,你的配置必定是極端的,這樣市場的風剛好吹到它時,才能飛得更高。而另一種極端的思路就是把資産配置到指數、主題上。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可以見到,國外的指數基金也勢成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