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易逝,煙花易冷。2015年那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不知不覺已過去了一整年。日光新基金、百億新基金的火爆場面還歷歷在目,但斗轉星移,市場卻早已變換了人間。這牛熊轉換的一年,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
再往前回溯,自第一家基金公司于1998年成立算起,中國基金行業歷經18個年頭,走過兩輪完整的牛熊市,經歷了18歲“成人禮”的整個基金行業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恰逢股災一週年之際,一位基金行業的人士不無欷歔地對記者説:“基金行業剛起步的時候,所有的基金公司都爭先恐後地發行新基金,用同一種方式來擴充規模,當時大家覺得這只是行業興起階段跑馬圈地的一時之策,然而,沒有想到,整個基金行業發展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們的依然還是在用這一種方式在發展……”
18歲青春正好,而基金行業的變革何時到來?
市場的牛熊
還在決定基金行業規模的牛熊
從全行業來講,基金公司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2015年的大牛市對於基金行業來説非常重要,因為對於基金行業來説,一輪牛市就意味著一輪洗牌。今年一季度末與去年二季度末相比,各家基金公司的資産規模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受市場波動影響,大部分基金公司的資産規模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股票型基金佔比較大的公司受到的影響就相對較大,而一些依靠分級基金在2015年實現規模快速增長的公司,在2016年資産規模下滑幅度尤其明顯。
以鵬華基金為例,據東方財富統計,鵬華基金在2014年末規模僅688.41億元,而到了2015年二季度末規模已激增至2275.4億元,跨入“2000億俱樂部”,而2016年一季度規模又已回落至1549.98億元。
當然,牛轉熊也成就了一些特例。市場走弱之後,華寶興業因其場內貨幣産品規模激增而規模驟漲。據東方財富數據,華寶興業2016年一季度規模為1960.4億元,排在基金公司規模榜的第12位,而2015年二季度末,華寶興業的規模還只是1128.07億元,排在第21位。
2015年新發基金
規模縮水業績堪憂
由於去年的牛市效應,2015年也成為基金公司發新基金的“大年”。
據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的統計,2015年發行基金的數量是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有史以來之最。其中,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有100隻發佈了招募説明書,而指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這一數字分別是150隻和479隻。將混合基金細分來看,相對收益基準的混合基金有287隻,絕對收益基準的混合型基金有147隻,保本基金45隻。
其中,工銀瑞信是去年新發基金最多的公司,共發行12隻基金。而工銀瑞信的規模也同步激增,2014年底規模為2540.6億元,到了2015年二季度末達到3522.84億元,而今年一季度末,工銀瑞信的規模已達4202.40億元。
然而,繁華落盡,這些在牛市中備受追捧、讓基金公司規模大漲的基金如今業績堪憂。在去年牛市中最受歡迎的分級基金正是其後凈值損失最大、規模縮水幅度最大的産品。
據Wind數據統計,若不將分級基金合併計算,則在2015年共有1382隻新發基金。其中,凈值損失最大的前50隻基金均為分級基金,有8隻分級基金自成立日起複權單位凈值下跌超過90%。與凈值損失相伴隨的是規模的縮水。分級基金B份額縮水非常嚴重,規模被腰斬的不在少數,最為極端的情況是,有的分級基金的最新基金份額數較發行時份額縮水竟達到90%以上。
除了分級基金,其他基金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據Wind統計,在443隻2015年成立的可比股票型基金中,自成立日至今浮虧的基金多大311隻,佔比超七成,也成為規模縮水的重災區。而那些操作空間更大、倉位控制更為靈活的靈活配置型基金的情況也沒好多少。在536隻可比基金中,浮虧約1/3,份額縮水也同樣明顯。去年還發行了9隻絕對收益産品,僅3隻浮盈,部分産品份額縮水超過80%。而受到國際環境影響,QDII産品的凈值和規模情況也同樣不太樂觀。
債基相對要好一些,但是股票市場的大波動還是對二級債基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去年出現了一批少見的大幅虧損的債基,而這些與股市波動相關的債基規模縮水也很明顯。
正應了那句被基金行業反覆絮叨的老話:“好發的基金不好做,好做的基金不好發。”在經歷了去年新基金髮行狂歡之後,今年的基金市場似乎又重新進入了規模回調、滯漲的怪圈。
投資者利益與基金公司規模訴求
何時能兩全?
一次牛熊,一番輪迴。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凡此種種,如此熟悉,就像倒帶,將2007年重演一遍。
寫到此處,記者想先説三個牛市到來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很簡單,在2015年之前,許多基金公司的資産管理規模是由2007年是否發行新基金決定的。記者有一次和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交流,談到2007年他們因為一些外部原因而錯過了新基金髮行,記者至今還記得他當時那痛惜的眼神。這位老總在權益投資上很有想法,此後數年這家公司在熊市中業績也比較出色,但是這家公司的規模卻一直還停留在中小型基金公司規模水準。
第二個故事是,有一次,記者去採訪一家小型基金公司。這家公司在2007年發行了新基金,大幅度增加了公司的資産管理規模,可是在那之後,業績不太理想,其資産管理規模主要就依賴於牛市新發的基金。他們的一位高管表情凝重地告訴記者,他不盼望牛市,因為他擔心牛市來了,基民們解套了,會引發贖回潮。
第三個故事是,有一位非常勤奮、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産品凈值一度站在市場的最前列。然而,當時的市場行情不佳,雖然他的凈值在增長,可是規模的上漲卻相當有限。這位基金經理想了很久,他終於徹底調整了他的投資思路,不再做價值投資而是開始“賭牛市”,他買入最激進的品種,在每一次的反彈中衝在最前頭。他告訴記者,他要讓市場在牛市來臨的時候看見他的産品。由於高風險,他的産品凈值開始不可避免地回撤,在那段漫長的熊市裏,他沒有等到屬於他的牛市,只留下了一隻由浮盈變成浮虧的産品。
牛市對基金公司太過重要。
對於大多數普通基金公司來説,牛市是提升規模甚至改變基金公司命運的最好時機,但另一方面,牛市衝規模的代價也是昂貴的。實際上,自2007年之後,對於牛市裏高位發行行銷使得投資者高位被套、損失慘重的情況,全行業一直不乏反思。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公募基金在普通投資者眼中的形象不再高大、專業、神秘,而是透支了信用,沾染了負面的色彩。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規模不負民?
“這裡有一個惡性迴圈,這個迴圈是:市場上漲導致基金賺錢隨後投資者大量買入,然後股市見頂、投資者被套,等市場再上漲的時候解套走人,隨後市場接著上漲,再導致基金賺錢……開始一個新的迴圈。”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雖然業內一直在反思2007年的基金行業信用透支、使基民蒙受損失,但是2015年的牛市將2007年的情況又重演了一遍。
有銀行業內人士反思:在基金行業過去18年的歷程中,究竟誰賺到了錢?銀行是賺到錢的,現在銀行的尾隨佣金之高已是公開的秘密;基金公司也是賺到錢的,因為無論基金凈值是漲是跌,基金公司至少可以有旱澇保收地保證管理費收入。“但是,基民賺到錢了嗎?這些年,有多少老百姓通過買基金賺到錢了呢?實際上的數字是非常少的。”這位人士表示。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基金行業能改變的並不多了。“整個基金行業其實做過很多變革的嘗試。”他對記者説,基金行業十幾年來一直面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基金行業這種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如何穩定人才隊伍。“在這一點上,很多基金公司都做了各種嘗試,包括事業部制、包括員工持股計劃等。但是從現在看來,事業部制其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基金公司又大多是國有企業,致使員工持股計劃很難推廣。所以,雖然歷經種種努力,但是現在基金人才的流動與流失依然非常嚴重。頻繁的人員變更也更易使得公募基金的很多做法短視化。”
他認為,公募基金還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公募基金的規模擴張只能依靠不斷新發産品這一條路。實際上,王群航在總結2015年新基金髮行情況時也認為,2015年新基金髮行存在同質化氾濫的情況。王群航認為,這種同質化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外部同質化”,即同樣的或高度相似的基金在不同的基金公司中出現;第二種是“內部同質化”,即同樣的或高度相似的基金在同一家基金公司中反覆出現,而且內部同質化的情況在2015年有所上升。股票市場的波動之所以會對新發基金存在群體性的重大影響,這就是根源。
而這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問題也同樣難解,“其實,很多基金公司長久以來一直在嘗試各種産品創新,希望能夠通過産品創新走出不一樣的道路來。但是産品創新也同樣意味著風險和代價,去年這一輪牛熊就讓大家發現分級B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管理層對産品創新把關比較嚴格,就是不希望再出現類似情況。”
從保護投資者權益的角度,他認為,“業內其實一直在做各種探索,像浮動費率制、提取業績報酬這些實踐也都一直有。”不過,因為公募基金畢竟有排名,講究相對收益,因此,要想在一輪牛熊的轉換中明哲保身,實在很難。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