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清盤”紅線上苦苦掙扎,不如主動放棄,從頭再來……越來越多的基金不再“死扛”保殼,反映出基金市場內生的新陳代謝機制開始形成。投資者需正確認識基金市場發生的變化,主動積極防範相關風險
從“存活”不足8個月的中融白酒分級基金,到曾經的ETF“雙雄”華夏上證能源ETF和華夏上證原材料ETF基金(資産凈值低於2億元合同自動終止),再到號稱“打新利器”的建信鑫裕回報基金(成立4個月即閃電清盤)等,近1年來,基金清盤退市的數量不斷增加。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5月17日已有39隻基金對基民“説再見”。若算上已發佈公告擬清盤的銀華一帶一路、銀華國防安全兩隻分級基金,清盤基金數量將升至41隻。此外,目前市場有涉及28家基金公司的500余只基金腳踏清盤“紅線”,隨著市場行情變化,清盤基金數量或將不斷刷新。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與A股市場一些被爆炒的上市公司“殼”資源相比,隨著2014年基金註冊制的推行,公募基金産品的“殼”價值近年來已逐漸下降。過去基金公司依靠轉型、自購等方式“死扛”保殼的舉動,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清盤逐漸常態化
基金清盤,一般是指非發起式的開放式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産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後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型、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的行為。
儘管過去也有基金清盤通道,但大多基金公司在綜合考慮發行和運作成本、自身産品信譽之後,不願意放棄基金産品“殼”資源,也不想産生連帶贖回和行銷的不良反應,只有硬著頭皮不計虧損地堅守。然而,自2014年9月匯添富28天短期理財債基清盤退市,成為基金註冊制新規下首只主動清盤基金以來,越來越多的基金加入了清盤的隊伍,清盤退市正在成為新的市場化選擇。
據專家介紹,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基金募集期限、基金類型和發起式基金的定義等都被重新修訂。其中,按照簡易程式註冊基金,審查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0個工作日;對其他産品,按照普通程式註冊,註冊審查時間不超過6個月。註冊時間的大大縮短,讓基金産品的“殼”價值不復存在,過去通過自購、合併、轉型謀求“保殼”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少,選擇主動清盤退市的公司漸成為主流。
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認為,基金註冊制的推行帶動基金髮行數量提升,雖然對於投資者來説,將有更多産品選擇,但當“一拖多”成為普遍現象,增加了基金公司發行成本和管理難度,加劇了基金公司間的市場競爭,部分小型基金公司、小規模産品也可能無法被市場接受。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今年一季度末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統計數據顯示,除公募基金外,各類資管機構的管理規模都有不同程度增長,總規模達41.68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資産規模為7.77萬億元,相較2015年末減少了6238億元,降幅超過8%,公募基金成為大資管旗下少數規模下降的品種之一。
基金規模“瘦身”除了市場行情因素之外,與基金市場自身優勝劣汰、註冊制帶來的變化密切相關。“2014年8月基金註冊制實施以來,基金産品註冊發行的門檻大幅下降,創新開始加速,迷你基金淘汰數量增加,基金行業內生的新陳代謝機制開始形成。”王群航説。
慎重選擇偏門基金
迷你基金由於規模小,在市場行情好時容易成為投資者的寵兒,但弱市中一旦取得一定業績,在落袋為安的心理之下,反而可能被保守型投資者提前贖回。而更多的迷你基金慘遭清盤的原因主要有:規模小、業績差和類型偏門等。
從目前已清盤的30余只基金的規模看,在5000萬元以上的僅有8隻,佔比超過兩成,規模僅為數百萬元的達16隻,佔比超過四成。基金規模小是基金産品發生清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從41隻清盤或擬清盤基金類型看,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佔據七成,權益類産品僅有華寶興業成熟市場、泰達宏利全球新格局、華夏上證能源ETF、華夏上證原材料ETF等約10隻。
金牛理財網研究員何法傑認為,固收類基金成為清盤大戶,與基金髮行時管理人為完善産品線的初衷有關。部分處於發行檔期的債券型基金往往趕不上市場行情,加上公募基金受建倉時限要求,導致基金持倉拿不到合理價格的産品,業績和規模提升不明顯,慘遭清盤。建信鑫裕回報基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只“打新基金”自去年7月份成立以來就處於“無新可打”狀態,其規模由首募時的7.33億元縮水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的0.02億元,份額更是小得可憐,使得僅運作4個月就宣告清盤,成為最短命的公募基金之一。
反觀權益類産品,部分發起式基金、分級基金等偏門基金,還沒來得及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就因運營收支不抵等因素觸發清盤。在2015年市場行情較好時,自帶杠桿的分級基金一度很受歡迎,但是好景不長,在弱市行情下分級基金先是凈值下跌、觸發下折,而後又接連遭遇清盤。在中融白酒分級基金首開分級基金清盤先例之後,銀華基金(部落格,微網志)旗下銀華一帶一路分級、銀華國防安全兩隻分級基金宣佈清盤,將成為今年首批遭遇清盤的3隻分級基金。
統計顯示,目前有國泰國證新能源汽車、融通中證大農業、鵬華中證醫藥衛生、交銀中證環境治理、建信中證申萬有色金屬、信誠中證基建工程、前海開源中證大農業等近10隻深交所分級基金未上市交易。截至目前,包括中融白酒分級基金在內,共有20余只分級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其中,鵬華新絲路基金規模僅為769萬元,西部利得中證500基金規模1018萬元,規模最大的交銀中證環境治理基金僅為約7400萬元,正在籌劃清盤的銀華國防安全基金和銀華一帶一路分級基金規模分別約為1300萬元、1200萬元。
何法傑認為,這些主題相對冷門的分級基金之所以面臨清盤危機有兩方面因素:一是生不逢時,無法上市。由於均屬2015年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後成立的、擬在交易所上市的分級基金,由於A、B份額均無法實現上市交易,最終導致投資者加快贖回、規模縮水。二是同質化嚴重。以一帶一路分級基金為例,目前市場上至少有鵬華、前海開源、中融、銀華、安信、長盛等7家基金公司的8隻同類分級産品,有色分級、醫藥分級等更是高度雷同,在市場優勝劣汰之下,規模小的同類産品被清盤。
除了小眾分級主題基金之外,部分發起式基金儘管成立之初門檻較低,但未能履行基金合同裏承諾的固定年限內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等條款,觸發清盤。最典型的例子是華宸未來滬深300基金、華夏上證能源ETF基金和華夏上證原材料ETF基金。按照華宸未來基金和華夏基金公告,這3隻基金的規模都不足5000萬元,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後,基金資産規模低於2億元,觸發發起式基金合同終止情形,後續將履行基金財産清算程式。
王群航認為,發起式基金推出的背景是4年多前基礎市場行情不佳,基金公司推出這種基金業績、規模與基金經理綁定的做法。但是,放眼市場,4年來很少有基金公司能把發起式基金做好。部分即便做得不錯,面對的是行業普遍性“一拖多”現象,以及發起式基金普遍規模小、對公司邊際利潤貢獻小的現實。
相關風險不可不知
為何要主動清盤?簡單地説,基金盤子太小,不賺錢,甚至虧錢是最直接的原因。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費。基金公司做的是“規模”,只有規模夠大才能盈利。目前,國內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率通常在1.5%左右。按照目前基金規模最低為300萬元計算,一年也就只有數萬元的管理費。因此,迷你基金選擇清盤,主要原因是“甩包袱”,讓基金經理騰出精力來“一拖少”甚至“一對一”地管理基金。
對於投資者來説,公募基金即使清盤,也會按最後一天的凈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錢“飛”了。但是那些以高於清盤日凈值買入基金的投資者,將虧損離場。以首只清盤的匯添富28天理財基金為例。該基金清盤時,基金管理人墊付的資金以及墊付資金到賬日起産生的利息也將於清算期後返還給基金管理人,投資者每份依然可以拿回1元多錢。
但是,針對清盤後基金的持有人會不會因此受損失的問題,業內觀點並未統一。有人主張,投資本來就是風險自擔,基民應對自己決策負責。也有人認為,基金公司已經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可以用這部分錢補償投資者,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清盤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補償,發行一隻新基金,收取了很多管理費,業績做不好就清盤,並不合適。”王群航建議,清盤基金不能讓投資者損失,應賠付給那些堅持到最後的持有人。
因此,業內專家提醒,投資者在申購基金時應注意兩方面事項:
一是要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持有人在申購基金時,應認真閱讀合同終止條款,公募基金清盤主要分為發起式基金和非發起式基金兩種,兩者的清盤方式、清盤規模和清盤時間等都有很大區別。
二是要有平和心態。公募基金清盤將按最後一天的凈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自成立以來一直虧損的基金,産品虧損的風險由投資者承擔,時間成本也可能會較大。因此,投資者在申購較小規模的基金産品時,相關風險可能會更高,需要特別注意。
對於基金公司來説,除清盤之外,基金産品還可選擇合併、轉換等方式,如國泰新能源汽車、交銀環境治理兩隻分級基金,已于近期遞交了轉型為LOF基金的申請。對於基民來説,由於目前市場“一拖多”的基金公司是主流,基金清盤後,基金經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管理其他基金,相關産品收益可能更有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