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2015公募規模8.4萬億創新高 6家悲情公司難破困局

  • 發佈時間:2016-01-06 08:59: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黃小聰 陸慧婧  責任編輯:張明江

  剛剛過去的2015年,公募基金行業迎來了久違的牛市,資本市場行情助力之下,行業總規模創出歷史新高,達到8.4萬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5%。與此同時,廣發、匯添富、招商等12家基金公司規模站上2000億元大關。

  行業大步向前時,同樣存在暫時落後者。105家基金公司中,益民基金諾德基金金元順安基金華宸未來基金、中原英石基金等公司錯失牛市良機,全年資産凈值不增反降。而東海基金儘管規模略有增長,但總規模仍列倒數第四。

  仔細分析,既有公司股權變更,也有明星基金經理流失、業績不佳等多方面原因。而益民、金元順安等基金成立已近10年,期間A股經歷兩輪牛市,其仍未摸索出發展之道,這一現象值得各方反思。

  中原英石:公募、專戶雙雙折戟

  Wind數據顯示,2015年末,中原英石規模僅剩0.13億元,如果不算2015年新成立的金信基金,則中原英石在有規模統計的基金公司排名中名列倒數第一,而其在2014年末的規模也僅有0.76億元。可見,即使經歷了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中原英石的規模也依然縮水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原英石基金成立於2013年1月23日,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出資佔註冊資本的51%,安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佔比49%。其中安石還是一家專注于新興市場投資超過20年的投資管理公司,其總部位於倫敦。1992年,安石作為澳新銀行的一個分支機構組建;1999年,安石成為獨立機構;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管理的基金、獨立賬戶和結構性産品總額達到750億美元。

  但顯然,這樣的“小夥伴”組合併未使其在公募市場大放異彩。雖然公司稱,“為投資者創制以量化投資為特色,市場中性投資策略,定制式Beta投資解決方案及絕對回報産品”,但從目前僅剩的一隻産品來看,中原英石靈活配置2015年的表現也不理想:其成立於2015年2月,截至2015年12月底,近6個月的回報為-31.86%。三季報顯示,該基金期末份額僅剩1516.95萬份,這其中還包括管理人持有的1000.14萬份。

  值得關注的是,在其公募産品寥寥無幾的情況下,2015年還出現了基金清盤的情況。三季報顯示,中原英石貨幣基金存在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者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的情形。隨後,這只2014年9月才成立運作的貨幣基金,自2015年10月12日起進入清算程式。

  究其原因,不佳的業績表現肯定是主因之一。從其成立開始,七日年化收益率一般維持在2%~4%;2015年下半年開始,七日年化收益率開始降至2%以下,甚至是1%以下,明顯落後於其他貨幣市場基金的平均表現。

  此外,與其他近幾年成立的新基金公司不同,中原英石在專戶業務方面也同樣排名靠後。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在基金管理公司專戶業務規模排名中,中原英石在93家管理規模非零的基金公司中,以0.05億元排名最後一位,到了2015年9月底,依然以0.04億元的規模排名倒數第一。

  可以看出,在2015年,中原英石不管在公募領域還是專戶業務都未能進一步打開局面,而公司近期高管也出現了變動。公告顯示,2015年12月,林偉萌因個人原因暫時不能履行總經理職務,由公司副總經理宋衛華暫行代理公司總經理職務。

  華宸未來:規模危機持續

  2014年末,華宸未來基金規模為0.62億元,在91家基金公司排名中滑落至倒數第一,到了2015年末,華宸未來的資産規模不僅沒有增長,甚至繼續滑落至0.37億元,如果不算2015年剛成立的金信基金,則其規模僅高於中原英石。

  規模危機可以説是華宸未來“老大難”問題。在2015年上半年這樣的牛市行情下,華宸未來同樣沒有借機做大規模。從全年來看,也都沒有新發任何基金,旗下僅有的兩隻基金依然是華宸未來滬深300指數增強和華宸未來信用增利債券,均成立於2013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管是2015年半年報還是三季報,這兩隻基金在報告期間的總贖回份額均大於總申購份額。雖然2015年下半年以來,公司開通或參加代銷機構的優惠活動在增加,但這部分存量基金的份額增長依然乏力,加之全年又未發行新基金,也就不難想像在2015年底這麼低的基數上,規模還持續下滑。

  業績方面,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華宸未來滬深300全年凈值上漲5.86%,在有統計數據的42隻增強指數型基金中排名33位;華宸未來信用增利債券雖然在2015年初繼續進行了分紅,但從其累計凈值來看,凈值增長率同樣在同類基金中排名靠後,2014年12月31日的累計凈值為1.247元,2015年12月31日的累計凈值為1.256元。從這兩隻基金的排名和凈值增長可以看出,其2015年的業績表現是不盡如人意的,這或許也正是規模一再縮減的根本原因。

  公開資訊顯示,華宸未來成立於2012年,為國內第71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由華宸信託、南韓未來資産基金管理公司、咸陽長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註冊資本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南韓未來資産基金管理公司是南韓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股票型基金産品在其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25%。華宸未來也是業內首家韓資參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但目前發展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與多數近兩三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一樣,華宸未來也醉心於“劍走偏鋒”,積極拓展非公募業務。2013年3月29日,華宸未來子公司深圳華宸未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擴張尤其迅猛,不過2014年由於“華宸未來-湖南信託志高集團專項資産管理計劃”項目運作出現風險,引發了高層動蕩,進入2015年,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由6月底的68億元下降至9月底的56億元。

  此外,2015年公司高管也進行了大換血,公司第二屆董事會成員不僅大面積更換,而且向旭平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于建琳成為公司董事長暨法定代表人,楊桐為公司總經理。

  東海基金:老基金份額一年降九成

  Wind數據顯示,2015年末,東海基金規模為2.65億元,在有規模統計的10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數第四,規模僅高於中原英石、華宸未來和紅土創新基金。目前旗下僅有兩隻公募産品,分別為東海社會安全和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其中東海社會安全成立於2015年11月,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成立於2014年11月。

  雖然整體來看,2015年底東海基金的規模較2014年底的2.02億元略有增長,但其在公募業務方面也未能借助牛市做大規模,基本相當於每年發一款産品的節奏。而其在2015年底之所以還能保持2億元以上的資産規模,主要也是由於東海社會安全剛好在11月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東海社會安全在成立時的凈認購金額為3.1億元,因此根據Wind的年底規模數據可以判斷,該基金在12月23日開放日常申購、贖回後,應該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凈贖回。

  從時間點上看,雖然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成立時機較好,但分析2015年全年表現,截至2015年底,漲幅為38%,低於同類平均44.82%的水準。另外,自成立以來,該基金份額持續下滑,從成立時的4.05億份,一路下滑至2015年6月底的3550.93萬份,雖然2015年三季度末小幅回升至3582.93萬份,但當季基金管理人申購了572.45萬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東海基金成立於2013年2月,是由東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鵬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蘇州市相城區江南化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雖然沒有引入外資股東,但是東海證券作為全國性綜合類券商,擁有50家以上的營業部,也是不可小覷的資源優勢

  或許正是基於此,與公募業務的疲軟形成鮮明對比,東海基金在專戶業務上卻已躋身前列。其在2015年6月底時,專戶業務規模已達313億元,在93家管理規模非零的基金公司中,排名27位;而到了2015年9月末,雖然規模有所減少,但仍以254億元排名第35位,可以看出,在專戶業務方面,東海基金絲毫不遜色于一些老牌的基金公司。

  專戶理財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猛發展,或許還是得益於大股東東海證券的渠道和平臺,從其專戶動態來看,多款産品經常提前結束募集,並且同銀行、私募的合作較多。

  金元順安基金:全年業績無亮點

  金元順安即原來的金元惠理基金公司,其在2015年3月10日公告更名。事實上,這也是金元順安第二次更名。2012年前,金元比聯基金由金元證券和比利時聯合資産管理公司分別持有51%和49%的股份,在2012年惠理基金入駐之後,金元比聯順勢更名為金元惠理。

  回顧2015年,業績不佳及人才“捉襟見肘”是擺在金元順安面前的兩道難題。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金元順安旗下10隻基金中,2015年業績最好的金元順安價值增長混合全年凈值增長18.16%,排名同類基金後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金元順安新經濟主題、金元順安消費主題兩隻混合基金2015年全年凈值增長告負。次新基金在股災前夕建倉導致全年業績告負尚能理解,但仔細觀察得知,這兩隻基金分別於2012年和2010年成立,對於已經建立起安全墊的老基金而言,經歷了上半年的牛市行情,全年業績卻依舊無法實現正收益。

  業績不佳或是因為人才的“捉襟見肘”。2015年金元順安旗下的基金經理林材、晏斌相繼離職。截至2016年1月4日,金元順安只有侯斌、李傑以及2015年10月剛剛任職的閔杭等三位基金經理,他們均一人同時掌管4隻基金。其中資歷最深的侯斌,擔任基金經理年限超過5年。

  2015年全年業績無亮點,基金經理只餘下三名,更名之後的金元順安在2016年同樣需要新的戰略部署。

  諾德基金:新産品停滯+股東變更

  算上2015年,諾德基金已3年沒有新基金面世,牛市來臨,維持保守的發展戰略,基金資産規模下滑就不難理解了。

  諾德基金2015年末的基金資産規模僅剩下17.19億元,較2014年下降11.46%,規模在所有10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94位。

  從業績上看,2015年諾德基金旗下基金産品表現差異較大:諾德主題靈活配置混合的年度漲幅為66.96%,排名同類前四分之一,其餘偏股混合型基金漲幅在43%~63%;債券基金則表現不佳,諾德雙翼、諾德增強收益債券基金年度漲幅均不足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諾德基金存在一“基”獨大的局面。公司成立最早的諾德價值優勢混合,2015年末的資産凈值達10.4億元,佔諾德基金資産總規模的60%以上,其餘8隻基金資産規模相加不足7億元。諾德價值優勢混合 2015 年業績增長43.45%,排名同類前二分之一,中規中矩的業績並未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相比2014年末,2015年末的資産規模縮水47%。

  諾德基金在新基金髮行上也頗為保守,過去3年已無新基金髮行,老基金規模縮水加上無新基金的增量規模,諾德基金規模順勢下滑。

  諾德基金艱難扭虧加之公司股東變更或為基金公司發展戰略保守的主要原因。諾德基金股東長江證券定期報告顯示,2011年諾德基金實現營業收入為5069.95萬元,凈利潤為-2000.33萬元;2012年全年虧損1428.97萬元;2013年繼續虧損966.44萬元;連續3年虧損之後,諾德基金于2014年實現30.9萬元凈利潤,成功扭虧為盈。

  不過,兩家股東已無耐心再繼續持有諾德基金股權。2015年7月16日,諾德基金髮佈公告稱,公司原股東諾德安博特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49%股權轉讓給宜信惠民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原股東長江證券將其持有的30%股權轉讓給公司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

  股權轉讓之後,諾德基金原總經理潘福祥升任公司董事長,原投資總監胡志偉升任公司總經理。這一人事變動或也意味著,新股東方與公司原有經營團隊較為默契,隨著股權結構塵埃落定,諾德基金未來發展也有待觀察。

  益民基金:業績增長反遭贖回

  人事變動加上投資者贖回基金份額,小型基金公司益民基金2015年末資産管理規模下滑16億元,下降規模位列所有基金公司第一位,這與牛市行情中,多數基金公司規模迅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成立於2005年12月的益民基金,如今已走過10個年頭,然而經過近10年的發展,公司目前資産管理規模仍不足30億元。

  良好業績助力下,基金公司可以乘勢持續行銷,從而做大基金規模,反之也有投資者獲利了結的可能,益民基金旗下明星産品——益民服務領先混合基金遭遇的就是後一種情形。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5年,益民服務領先混合凈值增長117.7%,位列同類基金第10名。該基金在過去兩年、過去一年、過去六個月裏業績排名均處於同類前四分之一,可謂益民基金旗下的明星産品。

  不過,稍顯遺憾的是,業績的出色表現並未帶動規模有效增長。2015年一季報顯示,該基金凈資産報告期內曾跌至不足0.7億元;中報顯示,在機構投資者猛增的情況下,該基金凈資産升至5.67億元;年末時,其資産凈值為3.28億元,相比年中縮水幅度達42%,或為機構投資者年末獲利了解的結果。

  唯一一隻明星基金規模下降,其餘基金業績悉數墊底,公司總規模也不斷流失。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除了益民服務領先混合基金,包括益民紅利成長混合在內的3隻偏股混合基金2015年的業績增長最高不超30%,位列同類基金後四分之一;唯一一隻債券基金,益民多利債券基金2015年業績告負,上述基金2015年末資産凈值相比年中縮水幅度在7%~41%。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人事變動也一直是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的苦惱。2015年12月30日,益民基金髮布《關於變更高級管理人員的公告》,任職將滿6年的總經理雷學軍因個人原因已于2015年12月25日提出離職。

  值得注意的是,小基金公司或因職位、薪水空間有限,苦心培養出的優秀基金經理也很難留住。自基金成立之初就擔任基金經理,前益民服務領先混合基金經理黃祥斌已于2015年中離職,奔赴九泰基金。從基金業績中也不難發現,2015年,益民服務領先混合基金凈值增長基本來自上半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