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遭人才斷檔危機
- 發佈時間:2015-10-08 09:11:0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隨著A股撲朔迷離的走勢持續上演,今年以來一波又一波的公募離職潮終於停歇,基金經理似乎是在踏著市場的節奏出走。股市震蕩雖然放緩了基金經理“奔私”的腳步,但其實公募基金人才失血從未間斷,即便是股權激勵和事業部制改革,也無法阻擋核心人員的流失和短缺。
行情轉向 “奔私潮”趨緩
老生常談的基金經理離職現象,在今年創出新高度,與往年相比,今年公募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明顯增多。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來共有266位基金經理離職,幾乎以一天一位的速度增加,涉及近80家基金公司,而2014年全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為213人。其中,華夏基金、博時基金、融通基金、招商基金這四家公司今年以來各有9位基金經理離職,國泰基金、嘉實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等多家公司離職的基金經理數也在7位以上。
回顧最近這兩年,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都在尋求從瘋狂的A股中完成“變現”,他們在市場大漲時離職,隨後加入“奔私”大軍,其中不乏碩果僅存的幾位元老級基金經理,比如原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曉明、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以及原寶盈基金的“公募一姐”王茹遠均名列其中。
然而,上半年達到火熱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因為股市震蕩戛然而止。自6月份開始調整後,私募基金的日子並不好過,基金業績表現一落千丈,清盤現象愈演愈烈,新成立的私募數量也驟然下降。經過一輪驚心動魄的股市調整,今年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公募“奔私潮”終於暫時消停下來。
不難發現,基金經理的離職與市場波動的節奏相吻合。自A股去年年底走出一輪“瘋牛”行情,到6月中旬深度回調,再到目前的震蕩行情,基金經理離職人數也在隨之變化。行情暴漲的時候,吃著“大鍋飯”的公募基金經理一個個心潮澎湃忙著出走;當行情轉壞之際,公募基金經理明顯老實了很多(表1)。
公募基金行業大規模“奔私潮”開始於2007年,而股市在那年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之後的9年中,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高潮再次出現在2010年。從行情上看,2009年市場走出階段性的牛市,而在“奔私潮”出現後,2010年底大盤反而開啟了長達4年的調整之路。在市場較弱的年份,“奔私”數量明顯平穩,伴隨著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這輪牛市,熱情高漲的基金經理紛紛投奔私募,數量已經達到了歷史高位。不難看出,“奔私”的高峰期恰恰距離股市瘋狂已經不遠(表2)。
記者了解到,急轉直下的行情,使得許多已經“跳海”的公募基金經理不得不休整一段時間,以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少之前投奔私募的基金經理甚至萌生回歸公募的念頭。此前,許多有“私奔”之意的基金經理在看到市場的變化,取回了已經遞交上去的辭呈,網路上甚至流行著“我寫了離職信,幸好還沒發”的感慨。“其實,公募基金經理背後有一個龐大的團隊支撐著投研、産品設計、産品行銷、風險管控等工作,而私募基金的這些硬體條件就相距甚遠,尤其是在悲摧的行情之下壓力更大。”公募基金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
“小鮮肉”成補位主力
今年以來的這波公募離職潮,再次令行業失去了一批積累多年經驗的成熟基金經理。而大量資深基金經理的流失,進一步拉低了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整個公募行業面臨人才斷檔危機。
在所統計的基金公司中,圓信永豐基金、中原英石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分別為5.32年和4.55年,是業內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最高的基金公司,不過兩家公司均為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且旗下都只有兩位基金經理。老牌基金公司中,僅銀河基金和信誠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超過4年。統計發現,大多數公司基金經理平均年限不到3年(表3),“小鮮肉”成為了補位的主力。紅土創新基金旗下僅一位基金經理,從業年限0.02年創下業內最低。
人才青黃不接成為很多基金公司共同的難題,而中小基金公司在這方面應對的就不太從容。對於眾多規模偏小的基金公司來説,一些基金經理身兼數職已不再罕見,“一拖多”現象極為普遍,甚至有5家基金公司出現“單兵作戰”的窘境(表4)。
數據顯示,紅塔紅土基金、江信基金、國開泰富基金、東海基金、紅土創新基金這5家公司旗下僅1位基金經理。其中,紅塔紅土基金趙耀一人管理著62億元規模的基金,而他今年5月份才正式成為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1年。紅土創新基金侯世霞今年9月23日剛剛就任基金經理,而她也是該基金公司惟一的一名基金經理。此外,華宸未來基金、中加基金、中原英石基金、圓信永豐基金、鑫元基金等9家公司旗下僅兩位基金經理,不過這些基金公司多數規模較小,華宸未來基金旗下兩隻基金規模不過0.44億元,中原英石基金、東海基金規模均未超過1億元。
基金經理離職潮的影響仍在繼續,由於從業時間過短導致的經驗不足,基金産品“換帥”後業績下滑,有些甚至出現了斷崖式暴跌。日前,“銀河一哥”成勝一經出走,基金産品業績大變臉。今年5月22日,王培接棒成勝管理銀河主題策略基金,儘管此後遭遇股市巨震,基金凈值回調屬正常,但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該基金排名便從原來的長期同類第一跌至300名開外。
推行事業部制試圖挽留人才
實際上,公募基金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存在多年,在一波波離職潮的背後也引發了行業思變,各家基金公司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比如事業部制、明星基金經理工作室、種子計劃等等,試圖以不同的應對方式留住“佳人”的腳步。其中,公募基金事業部經歷了近幾年的歷練,逐漸成為一種行業新現象蔓延開來。
之所以公募基金經理在牛市中頻繁“奔私”,其原因無外乎壓力大、激勵機制匱乏、薪資吸引力衰退等等,為了應對行業的人才流失,公募基金自2013年底逐步推行事業部機制,招商基金成為事業部改革中的“當頭炮”。截至目前,已有招商、國泰、前海開源、中歐、九泰、國金通用、創金合信、融通、中郵和民生加銀等基金公司建立事業部或進行類似事業部機制的改革,其中不乏一些有特色的事業部機制。比如,中歐基金實行跟投制度,公司要求基金經理投入比例高達0.55%的自有資金到所管理的基金産品中。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試水事業部機制,希望用這種基金經理團隊自己當家做主的激勵平臺來留住人才,通過所提供的利益捆綁化和長效激勵,在一定程度地打消基金經理“奔私”的念頭。但事與願違,越來越多的明星基金經理選擇在牛市中離職,基金公司依然要面臨不少核心人員出走的窘境,即便是在以股權激勵和事業部制改革著稱的中歐基金。今年6月,中歐基金事業部負責人茍開紅以離職信的形式告別效力多年的公司,同時卸下中歐價值發現、中歐新動力、中歐價值智選、中歐睿達這4隻基金的管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