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基金梁永強:科技創新導致需求緊縮
- 發佈時間:2016-05-16 09:06:26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華商基金總經理梁永強:科技創新導致需求緊縮
今年以來市場依舊大幅波動,無論是機構還是投資者都十分糾結。市場風雲詭譎表現的背後邏輯是什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在第三屆中國機構投資者峰會和財富管理國際論壇上,華商基金總經理梁永強向聽眾闡述了他的看法。
理解並把握時代發展特徵
自2009年開始,無論發達國家或中國,均推出一系列的貨幣寬鬆政策,但經濟遲遲未能復蘇,原因何在?梁永強認為,網際網路令經濟模式改變了很多,以往,每一輪經濟大調整時,大家都寄希望於科技創造新的需求,從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但是現在和以往不一樣,網際網路的産生,導致所有科技上的創新一定程度上是緊縮需求,而非擴大需求。”
梁永強表示,現在需要思考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在整個文藝復興或者工業革命前,人類認為自然是不可認知和無法利用的,人與自然關係是和諧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而在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向外需求的擴張速度加大,這個過程中,科技所起到的産業工具的作用是越來越大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左右,整個人類工業所用的主要原材料,都能看到資源枯竭的上限,氣候對整個人類的負反饋越來越多。這表明人類的發展擴張一定程度上已經碰到了整個地球承載的上限,所以人類為適應新環境必須不斷節約自身的需求,科技的發展反而成為持續縮減需求的工具。
梁永強認為,網際網路將資訊的不斷對稱化來消除整個供給和需求裏冗余的需求。通過資訊對稱化,使供給的及時性有極大提升,並隨後通過共用,使得滿足同規模人群的實際需求大大減少,而人工智慧通過替代人在生産和生活中的功能,實際上是不斷消滅實際勞動人群,更進一步地縮減人類總體的向外需求。網路形成真正的共用經濟以後,滿足以前同樣需求所需要的物質在減少,最明顯的例子是uber的出現。
重新理解計劃經濟
梁永強談到,從需求角度講,在總體需求維持向上的過程中,階段性需求不足導致的問題可以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透支未來的需求,帶動整個過程維持正反饋。但在總體需求持續向下的過程中,透支的需求未來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的遞補,而邊際效用的遞減,使得透支的力度越來越大,而且不斷失效,歐洲和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過剩的流動性必然是帶來了更大的流動性,因為持續的透支使得未來的需求下降得更多,一旦停止透支,馬上形成斷崖。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慢慢進入手持端或者個人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實際上都是可以被記錄、被計算、被預測的。梁永強分析稱,這意味著整個全球的網路,對個體行為的記錄或者對數據的了解,真正進入全球大數據的階段。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於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種功能也需要重新界定。”梁永強表示,剔除意識形態的問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僅僅是兩種配置資源的手段,哪一種在配置資源過程中更加有效,取決於社會中資訊完備的程度。極度資訊缺乏條件下計劃是最有效的,而資訊主體多元博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市場機制形成的過程。
梁永強表示,“當網際網路普及以後,所有個體的數據都可以獲知計算的時候,博弈是多餘的,整個博弈的成本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成本疊加,這就意味著計劃的效率會遠遠大過市場,因為計劃在資訊完美情況下降低了市場博弈的成本。” 他進一步表示,在目前這個節點,整個全球需求的趨向發生變化,整合資訊的方式發生變化。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現在社會所有的資源都是過剩的,是非常寬裕的,關鍵看如何整合資源。當然在整合過程中,一定是要基於全球需求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