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三十人論壇是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的系列高端人物報道品牌,該論壇聚焦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有重要影響的人士,和在特定金融領域的領軍人物和標誌性人物。致力於研究、探討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前沿問題,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的採訪文章,是中國資本三十人論壇專訪系列的開篇。
導讀
在資産配置荒的大背景下,諸如保險、券商、信託、財務公司等資金都在積極尋找穩健的收益來源,公募基金憑藉專業的投資研究能力和強大的産品設計能力頻頻獲得機構資金的青睞。此外,去年開始,銀行出現了大量委外資金的顯現趨勢。
“現在博時為客戶機構化的趨勢加大了戰略佈局,這是博時今後的一個發展重點。”5月25日,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諸多機構資金今後的趨勢是要讓專業的資産管理機構進行管理,未來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大。
自2015年7月上任至今,張光華從銀行業到基金業已近一年時間。這近一年時間,資本市場依然風雲變幻,張光華則在進行更長週期的思考。
在他看來,“十三五”期間,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將呈現複雜嚴峻、挑戰頻仍的局面。但另一方面,隨著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和資本市場轉型的深化,更多金融開放機制的推出,以及各金融機構、各類型企業和中高凈值個人客戶資産配置需求的日益增強,基金行業的差異化和多元化發展依然會面臨歷史性的機遇。
他表示,未來博時將朝著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積極順應客戶機構化趨勢、構建多元資産基金、壯大被動管理型産品、走向國際化等方向持續努力。
網際網路化、機構化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張光華認為,作為博時董事長,主要任務就是抓好戰略的制定和執行。“發展戰略既要前瞻,又要務實。如果我們現在説要打造世界一流基金公司,可能顯得太前瞻了。對比國際優秀的共同基金公司,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因此,打造中國一流的資産管理公司,可能才是一個相對務實的目標”,“但對於新的方向、新的趨勢,如果不去思考和佈局,公司未來的發展就會受到局限。”
比如,網際網路已經並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社會組織方式、商業模式乃至思維模式,要想成為一流的資産管理公司,就必須持續、深刻把握網際網路金融的最新動向並付諸公司自身的戰略行動。
張光華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將會給資産管理行業帶來嶄新的技術手段、盈利前景和想像空間。如基金公司與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建立數據共用機制,利用網路資源、資訊數據和雲計算能力,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對客戶做出全方位畫像,從而為向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鋪平道路。
在歐美資産管理行業中出現的智慧投顧,實質上便是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實現傳統量化投資向人工智慧邁進的嘗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博時正在這方面進行佈局,探索客戶服務的新模式。"投資顧問+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的新模式目前在國內的應用都處在起步階段,究竟最後我們用什麼模式,還需要實踐的檢驗,但如果不跟網際網路和智慧化等方向相結合,肯定是沒有出路的。”張光華説。
張光華重視的另一個趨勢是客戶機構化。
如今,國外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産6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80%都是機構客戶的資産,而中國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都是零售客戶為主,屬於散戶市場。
“發達國家目前的客戶機構化特點也將會是我們的趨勢。”張光華説,國內的養老金市場,包括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都要委託給專業機構來進行投資管理。除此之外,在資産配置荒的大背景下,諸如保險、券商、信託、財務公司等資金都在積極尋找穩健的收益來源,公募基金憑藉專業的投資研究能力和強大的産品設計能力頻頻獲得機構資金的青睞。此外,去年開始,銀行出現了大量委外資金的顯現趨勢。
“到博時以後我去拜訪了國內很多大的機構客戶,包括銀行、保險等,機構客戶對博時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進一步擴大機構客戶的佔比也是我們努力的重要方向。”張光華説。
機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4年,公募的個人投資者持有資産佔比分別為73.19%和68.92%,而到2015年,這一比例降至42.3%,而機構投資者持有資産佔比則升至57.7%。
“管理機構客戶的錢,要求非常嚴格,最重要的是要長期業績平穩。現在博時為客戶機構化的趨勢加大了戰略佈局,這是博時今後的一個發展重點,”張光華表示,“當然,零售客戶這一塊還要繼續做好,它仍然有著巨大發展前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為了應對客戶機構化的趨勢,博時已在2015年完成了養老金業務部門組織架構的優化,組建了養老金業務專業銷售團隊,使前中臺業務更加一體化;加大了對養老金客戶的拓展和維護,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目前,博時養老金業務規模總體上保持了資管行業第二的地位。
多元資産基金將是新的重要品類
張光華提及的第三個思考,是探討如何以多元化的資産來滿足客戶的投資需要。
國內公募基金對基金的分類,基本就是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傳統的投資領域還是股票、債券、貨幣等,但很多投資標的都已經出現,包括另類資産、黃金、地産基金。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出現一個重要的品類——多元資産基金,它根據客戶不同的風險偏好來配置資産,用多資産、多策略進行組合,一是實現了資産的多元化;二是實現了屬地的多元化,有效分散風險,降低投資收益波動性。
“現在我們的局限性還是在全球配置這個方面,剛剛起步,還受額度限制,受市場開放程度的限制。”張光華認為,但資産的全球化配置是大趨勢。
這在本質上也是博時最早在業內提出的“價值投資”。張光華認為,價值投資理念也在不斷變化,外延和內涵在不斷豐富,原來説價值投資基本偏重於股票,而今後的價值是多元資産的價值,是相關性較低的各個國家的資産組合配置所體現的價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博時基金現在正在對多元資産基金的發展進行探討,並針對多元資産管理建立專門團隊。“國外這方面已經走了很多年了,已經有成熟的經驗,我們要學習,並引進這些經驗。”張光華説。
張光華思考的第四個問題是發展被動管理型産品。
現在國內公募基金還是著重發展主動管理型的産品,一般以尋求取得超越市場的業績表現為目標。
但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指數基金這種被動型産品更為成熟和受歡迎。被動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份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複製指數的表現。相比主動管理型基金,在長期投資中,被動基金的回報率較高,同時波動風險較低,可以順應成熟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需求。
在張光華看來,公募基金原來偏重於打造明星基金經理,但即使是明星基金經理,業績也是有起伏。未來隨著被動産品的發展,投資將主要依靠科學量化的團隊決策,平滑投資業績的起伏,進一步實現科學化的投資。結合智慧投顧的發展前景,被動産品在國內市場將大行其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開始,博時基金已經在進行投研體系改革,無論是權益類還是固收類投研,都更加突出團隊決策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博時的固定收益這幾年的業績頗佳。根據海通證券(600837,股吧)的數據顯示,博時固定收益類公募基金近兩年整體業績排名第7,近三年排名第4,近五年排名第2。
國際化從與海外優秀機構的合作開始
國際化是國內公募基金不可回避的戰略選擇。
國外的客戶對中國資産有配置需求,中國的客戶也要購買國外的資産,這個雙向互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張光華説,“資管行業的國際化有很多維度,管理的國際化,人才的國際化,機構的國際化,業務的國際化等。幾乎所有的大型公募基金都想做全球化配置,博時選擇跟國外的優秀機構合作,作為國際化的切入點。”
博時基金先跟國外機構合作,共同研究産品。比如投資于歐美市場的部分讓合作的海外機構負責,投資中國的部分就由博時基金負責。“這樣逐漸來培養自己的能力,不能急功近利。國外的基金公司很多都是百年老店,我們也必須經歷長期考驗。”張光華説。
如,今年5月中旬,博時國際與標準人壽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博時-標準人壽投資精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博時發揮在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專長和優勢,負責基金在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投資組合配置;標準人壽則負責在亞洲其他新興市場的債券投資。目前該基金已經開始發行。
標準人壽投資是歐洲一家領先的投資公司,截至2015年年底,其全球資産規模(AUM)達3730億美元。
除此之外,早在2014年10月,博時國際在東南亞跟馬來西亞最大的銀行Maybank的全資附屬公司——Maybank資産管理集團正式簽署合作協議,發起了一隻跨境的共同基金,到今年4月末,凈值規模已達4690萬美金。
“實際上國際化的佈局很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持續投入的,但國際化是未來的大方向。”張光華説,在諸多公募基金中,博時基金的國際化比較有特色,並不是只抓住某一個單一産品,追求其大規模發行,而是採用更具備長期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
為進一步強化國際化佈局積極做準備,張光華今年去了歐美調研。“我們的國際化還只是在起步階段,在探討、積累經驗。現在按我們的國際投資能力,就是跟優秀機構合作,未來等到自己有能力了,專門在當地招聘投研團隊,那時才能有望成為大型的國際化的優秀基金公司。”張光華表示。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