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第三方支付機構估值突變 轉型迫在眉睫 考驗股東實力

  • 發佈時間:2015-08-04 10:14:25  來源:東方網  作者:陳 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本報記者 陳 植

  實習記者 韓佳栩 上海報道

  “我們公司原本打算三年內IPO,隨著《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政策(下稱《徵求意見稿》)面世,這份IPO計劃基本得擱置了。”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8月3日當天,他先後接到3-4家風險投資機構電話,均以政策風險為由,暫緩了協商PRE-IPO投資的步伐。

  在他看來,風險投資機構之所以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在《徵求意見稿》的監管壓力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轉型想像空間必然大打折扣。

  估值突變

  長期以來,第三方支付機構一直被視為“搬錢機器”,儘管多數機構業務規模動輒數千億元,但基於支付服務的業務收入卻不高。為了尋求更高的成長速度,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開啟轉型發展路徑,即先通過網際網路理財業務吸引客戶將資金沉澱在第三方支付體系,當客戶數量與賬戶資金額能達到一定規模時,他們就能引入電商入駐。如此,形成一套基於網際網路領域的理財、消費、支付的閉環,從消費、支付、理財各個環節獲得大量收益。

  然而,理想固然美好,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按照《徵求意見稿》的監管要求,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賬戶將不具備銀行賬戶所擁有的轉賬、提現、投資理財等功能。

  而且,第三方支付機構也不能通過系統內轉賬吸納存款沉澱成大規模的資金池,不得為金融機構提供資金託管服務。

  這意味著,其理財端將難以沉澱足夠多的客戶資金,消費環節所産生的業務收入隨之面臨大幅縮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股權投資機構了解到,他們已要求自己所投資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迅速遞交一份關於《徵求意見稿》的政策解讀,包括自身哪些業務不受影響,哪些戰略規劃將面臨衝擊。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很多業務想像空間都受到限制,估值必然下降不少。”一家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總監直言。在他看來,整個行業都可能面臨一輪洗牌,但誰能最終勝者為王,目前還是未知數。

  在上述高管看來,業務轉型其實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無奈的選擇:一來第三方支付機構貌似業務規模動輒數千億元,基於支付服務的業務收入卻不高;二來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意識到,多數客戶只有在需要網際網路支付時才想到自己,忠誠度與客戶黏性並不強;換言之,只要競爭對手發起一輪優惠促銷活動,大量客戶就會流失,他們將面臨不小的生存問題。

  業務轉型空間受限

  “既然自己在幫助客戶搬錢,何不順勢切入網際網路理財業務,幫客戶管理資産保值增值,一來能留住客戶,二來只要大量客戶資金沉澱,就能引入眾多消費場景,形成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理財、消費、支付的閉環,處處都能獲得可觀的業務收入。”這位高管表示,這也是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動業務轉型的初衷。

  此前,他所在的機構切入P2P資金託管業務,也是基於這樣的戰略目的。長期以來,P2P投資一直僧多粥少,即P2P投資標的數量跟不上投資者增長速度,導致大量P2P投資者的資金被閒置,若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協助P2P機構實現資金託管,無形間等於將客戶大量閒置資金存放在自身體系內,到時再連接其他理財、消費場景,就能創造巨大的業務發展想像空間。

  他承認,這種業務轉型讓第三方支付機構悄然變身為一家類存款金融機構。具體而言,某客戶在銀行的錢,需先充值到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給予他的虛擬賬戶,才能進行各類消費、轉賬、充值、購買理財産品等。這意味著,客戶資金一直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體系內,某種程度也是將資金存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體系裏。

  但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是沒有吸引存款的資質,這種做法等於打了政策擦邊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徵求意見稿》監管的一項重點,正是杜絕第三方支付機構變身“銀行”,參與類似存款的業務。

  上述高管坦言,目前他最擔心的,是客戶沉澱資金因政策限制而大幅減少,第三方支付機構精心打造的消費+支付+理財閉環將難以再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8月3日,我們內部已經趕緊啟動經營壓力測試,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估客戶沉澱資金因政策原因不斷流失時,會對自身業務轉型收入造成多大的負面衝擊。”他直言。

  誰將“剩”者為王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儘管《徵求意見稿》制約了第三方支付機構構建獨立賬戶沉澱資金池的各類盈利路徑,但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會一蹶不振。

  “現在就考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股東背景實力了。”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表示,比如具備銀行牌照的大型金融機構、網際網路企業旗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往往能迅速獨善其身。究其原因,他們只需將客戶賬戶資金與關聯銀行個人賬戶迅速綁定,就能最大限度避免上述政策的業務衝擊,從而穩步推進網際網路消費+支付+理財閉環的轉型發展策略。

  畢竟,《徵求意見稿》對客戶借助銀行個人賬戶,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大額消費、投資理財産品,並沒有額度限制。

  相比而言,缺乏銀行牌照股東背景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日子則不大好過。

  上述高管直言,在7月中旬,央行出臺《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後,他們已經意識到監管部門將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類存款業務做出限制,當時趕緊找銀行機構協商,能否設立一個虛擬賬戶為原有P2P機構提供各類託管服務,但P2P機構客戶資金則從第三方機構備付金轉入銀行專項賬戶。

  “但銀行方面告知,由於內部各個部門之間需要協調,這項工作可能需要3-4個月才能完成。”他直言,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因此將不少業務份額拱手讓人。

  在他看來,若《徵求意見稿》引發第三方支付機構行業一輪洗牌,往往具有銀行牌照背景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最有可能“剩”者為王。在同等市場反應速度的情況下,他們的銀行牌照股東背景優勢,能幫助他們迅速度過監管政策衝擊,甚至贏得更多業務份額。

第三方支付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石基資訊 28.20 5.11%
2 國民技術 9.55 4.49%
3 中科金財 21.45 4.08%
4 西藏旅遊 16.43 3.86%
5 信雅達 10.59 3.1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上海鋼聯 74.30 -3.19%
2 東方財富 16.47 -2.72%
3 天喻資訊 10.80 -2.44%
4 新國都 27.98 -1.58%
5 天晟新材 6.22 -0.8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