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網際網路保險監管是第三方平臺的“緊箍咒”嗎

  • 發佈時間:2015-08-04 10:03:57  來源:光明網  作者:梁小嬋  責任編輯:習人

  網際網路保險業務這片藍海,一直處於粗放發展的階段。首項針對網際網路保險的監管方法將於10月施行。保監會近日印發了《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對參與網際網路保險業務進行了基本的經營規範和監管要求。

  若籠統來説,《辦法》對經營主體可分為自營以及第三方平臺兩類。筆者從保險界獲得的代表性觀點是,保險機構對官網的要求和監管向來較為保守,此次監管辦法出臺,對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第三方平臺的影響更大。

  眾所週知,最近幾年來,第三方平臺的保費銷售迎頭趕上,成為新的趨勢。2014年,57%的網際網路保費是由官網實現的,43%由第三方平臺實現。當第三方平臺縮小與官網的差距時,《辦法》對第三方平臺的最大衝擊,在於增加了對第三方平臺熱銷産品萬能險、分紅險等保險産品的要求。

  2013年以來,中小險企未能依靠官網銷售渠道擴大保費收入,而諸如淘寶、京東金融等第三方平臺則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在第三方平臺上,險企單款産品動輒保費過億元、十億元。而去年9月部分險企被叫停理財型保險業務以後,近期這類業務再度重現在上述平臺。

  此次《辦法》嚴格要求,銷售人身保險新型産品的,按有關要求進行資訊披露和利益演示,嚴禁片面使用“預期收益率”等描述産品利益;銷售分紅險、投連險、萬能險等新型産品的,須以不小于産品名稱字號的黑体字標注收益不確定性。

  另一個規定亦影響了理財類産品在第三方平臺上的銷售。基於網際網路方便、快捷、跨地域的特點,保監會有條件地放開部分險種的經營區域限制,但並不包括理財型保險業務。

  當然,這种經營區域限制的放寬,亦不包括車險業務。加之在保險機構加強自身渠道建設的情況下,第三方平臺的車險業務處於劣勢。在車險業務方面,平安財産保險、中國人保財産保險、中國太保財産保險等保費規模較大的老三家,網銷渠道集中在官網較多。而車險業務的網路銷售渠道增長快速,今年上半年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網際網路銷售渠道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24.99億元,同比增長67.27%。

  那麼,既然理財型保險産品銷售受影響、車險業務多數歸屬保險機構官網,那麼第三方平臺如何找到新的突破點?

  筆者認為,標準化傳統保險産品的新變革成為第三方平臺的最佳競爭力。除了作為保險銷售渠道,網際網路還可以影響保險定價方法的變化,並促使保險産品從形態上變得跟原來很不一樣。以中國首家網際網路財産保險———眾安線上財産保險公司為例,從2013年11月25日發佈首款産品以來,眾安保險的退運險佔淘寶70%以上市場份額,旅行險佔攜程網25%份額。

  事實上,網際網路保險具有線上、海量、高頻、碎片、小額等特點,而定制化創新産品亦不乏需求。眾安保險挾裹淘寶、攜程等股東優勢發展迅猛,而普通的第三方平臺將如何與保險機構合作開發新産品?

  《辦法》要求保險公司加強産品管理,以及“應用網際網路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開發適應網際網路經濟需求的新産品”,為網際網路保險産品發展方向給出了明確指導。此外,令人關注的是,保監會對第三方平臺的支援鼓勵亦相當有力。據業內披露,去年徵求意見稿中,要求“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應直接轉賬支付至保險機構的保費收入專用賬戶,第三方網路平臺不得代收保費並進行轉支付”。不過最終成文印發的《辦法》多加了一句,“保費收入專用賬戶包括保險機構依法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開設的專用賬戶”。此舉被行業人士認為,保監會日益考慮到網際網路保險第三方平臺客戶支付習慣和用戶體驗。

  而投保人的網際網路使用頻率的確在增加。今年1月至5月,共有91家保險公司涉足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累計實現保險收入659.93億元,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規模佔比已達5.7%,比2014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這種增速為第三方平臺或保險機構自營平臺提供了機遇,儘管當前網際網路保險總保費體量難以撼動傳統保險保費規模,但網際網路保費的發展空間巨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