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關注農村娃成長:部分孩子在城市中因貧困自卑

  • 發佈時間:2015-11-23 10:01:0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趙婀娜 黃曉慧  責任編輯:胡愛善

  農村孩子渴望走出農村、紮根城市,但途徑不一定是讀書

  鞏育華(以下簡稱“鞏”):在與農村孩子的接觸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王偉健(以下簡稱“王”):我感受最深的是農村孩子的聰明、靦腆,但他們大多見識少,自信不夠,與陌生人一説話就臉紅。

  張文(以下簡稱“張”):好奇心很強,看你打開筆記型電腦、用手機拍照,他們都會湊過來看,很興奮。

  黃曉慧(以下簡稱“黃”):我覺得,現在很多農村孩子不像前輩那樣對讀書、上大學充滿憧憬,他們非常渴望走出農村、紮根城市,但途徑不一定是讀書。相比于城市孩子,他們更早走向社會。

  趙婀娜(以下簡稱“趙”):他們看起來十分獨立要強,但內心卻極其敏感、脆弱,往往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冷落自己。

  鞏:農村孩子普遍感到的壓力、困難有哪些?

  趙:最為顯性的是經濟壓力。許多農村孩子家裏經濟條件差,即便國家的獎助貸政策解除了他們求學的後顧之憂,但他們在與同齡城市孩子的交往中往往因貧困而深深自卑。採訪中有農村大學生説,“同宿舍同學動輒名牌加身,用的化粧品、電子産品,我見都沒見過。每每同學們出去聚餐,我能躲即躲,怕付不起餐費,久而久之有同學説我不合群。”

  王:如何融入城市生活也是一大難題。一些本地家長擔心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帶壞了”自家孩子,要求儘量不分在一個班級,類似歧視很常見。很多隨遷子女感覺自己儘管生長在城市,但一直被另眼看待,很難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鞏:農村孩子的朋友圈什麼樣?

  黃:他們朋友大多是背景相似的農村孩子,課餘上網、打遊戲、聚會玩樂。有些結交了不良朋友,賭博酗酒,甚至沾染毒品。他們中的一部分不像父輩那樣吃苦耐勞,而會嫌臟喊累,對生活境況並不滿意,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往往茫然無措。

  趙:採訪中我們發現,相當多的農村生源習慣於同家境與成長經歷相倣的同學接觸,抱團取暖。他們偏好加入高校資助中心開辦的、以貧困學生為主的社團,因為在這裡他們不會感到落差。

  隨著人口不斷流向城鎮,農村教育的萎縮還將加劇

  鞏:農村教育品質差主要有哪些原因?

  趙:基礎設施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多年來,隨著標準化校捨得建設,資訊化工程的推進等,縣及縣城以上的多數學校在基礎設施方面差別不大。相對較差的是縣以下的農村小學和教學點。

  目前,差別最大的還是教育理念以及師資力量。儘管國家推行了免費師範生政策和針對教師培訓的“國培計劃”,但大學生最多只能到縣一級學校。因此在大多數村小,教師年紀大、一人教授多門課程,專科教師缺乏等現象普遍存在。

  王:農村孩子家庭不夠富裕,無法給孩子提供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很多地方在推行教師流動、教育資源均衡化,但這種候鳥式的方法作用有限。與城市相比,一個縣域的優質教育資源本身就不足,很難真正改變城鄉教育差距大的問題。

  黃:管理經費少、家長不重視也是重要原因。中小學的管理經費、師資配備等教育資源通常按人口比例分配,在只有1萬多常住人口的鄉鎮、在校生僅幾百人的袖珍中學,能分得的資源肯定無法與城市中學相提並論。隨著人口不斷流向城鎮,農村教育的萎縮還將繼續加劇。

  鞏:當下人口流動加劇對農村孩子教育有何影響?

  趙:教育的構成包括3個部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此外,由於目前異地高考等政策的限制,許多孩子需要在高中階段從大城市轉回家鄉參加高考,新的環境、新的教學理念,以及不同省份命題思路不同,也使得學生在心理與實際學習中面臨重新適應的挑戰。

  張:人口流動加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異地高考是對隨遷子女的人性化考慮。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了異地高考的時間表,很多大城市也已經開始探索,相信會越來越好。但隨遷子女大多只能在打工地二三流學校就讀,缺乏高品質教育,仍是大問題。

  黃:與其總在異地高考問題上繞圈,不如加大對河南、四川等農民工輸出大省的高校扶持力度,提高它們的高考錄取比例,使得隨遷子女即便回到原籍高考,也能考上好學校。

  鞏:農村孩子的眼界、知識面與城市孩子差距有多大?高考改革引入素質教育考評,對農村孩子有何影響?

  王:農村孩子的眼界一般來説遜於城市學生,但隨著資訊化普及以城鄉一體化進程,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改善。藝術教育方面的差距比較大,因為藝術需要熏陶,也需要培養,農村學生缺少環境和條件。

  黃:如果農村基礎教育不改善,在高考引入對素質教育的考察後,農村學生會更吃虧,更難進入好大學。鄉村的社會結構已經改變,農村孩子既無法體驗過去鄉村的自然淳樸,也難以融入城市的現代化生活,可謂進退兩難。

  農村孩子“成長的隨意性”,讓他們對未來感到茫然,缺少努力的動力

  鞏:在人生規劃上,農村孩子有何局限?

  王:由於農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準不高、眼界不夠等,很難給孩子提供好的人生規劃建議。大多數父母的要求只是上大學,至於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工作,他們無法想像。

  張:相當部分農村孩子缺少人生指導,“成長的隨意性”使他們缺少努力的動力。

  黃:相比城市孩子,農村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學一門手藝,養活自己,但哪門手藝能養活自己,他們卻不是很清楚。

  趙:農村大學生在規劃未來時往往受到視野與人脈的限制,非常猶疑、困頓,不敢大膽嘗試。留在大城市壓力大,回到家鄉是否會令父老鄉親失望?這幾乎是每一個農村孩子畢業時的糾結。

  鞏:您覺得,如何打開農村孩子上升的通道?

  趙:首要任務便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實現均衡,不僅是硬體上的均衡,還有軟體的均衡;不僅關注地區之間的均衡,還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尤其是素質教育的開展、心理健康的及時干預。此外,不要僅僅將政策傾斜全部集中到高考這一環,僅憑高校的力量彌補基礎教育的不均衡,效果未必盡如人意。

  王:農村孩子的上升通道應該更多元。上大學並不是唯一的上升通道,在各自領域兢兢業業地工作,也會有精彩人生。全社會不僅要尊重知識,也要尊重勞動。

  鞏:農村孩子最需要哪些幫助?

  王:留守兒童最缺完整的家庭生活,父母陪伴在身邊、家庭溫暖,對孩子來説尤為重要。

  黃:農村孩子最欠缺的是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末端補償”不如“源頭扶持”。城鎮化的進程加速,教育資源隨著人口遷徙而轉移,教育資源除了向農村傾斜,是否還應考慮向城市裏的農村孩子傾斜?改善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讓他們也能分到一點城市教育的優質資源。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品質,提高農村孩子的勞動技能、文化水準,讓他們的就業渠道更寬廣。

  趙:經濟上的困難是可以改善與彌補的,但是,心理上的脆弱與創傷,往往是隱性的,而且不容易短期內修復,需要引起重視。記者 趙婀娜 黃曉慧 王偉健 張文 編輯 鞏育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