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緩解農村留守群體之困

  • 發佈時間:2015-07-22 05:46:3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多項調查顯示,留守人員(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態令人堪憂,孤獨無依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寂寞、迷茫、不自信成為他們的精神常態。如何徹底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態?《經濟日報》記者經過深入採訪、調查,得出結論——在加強關愛和服務的同時,更要著力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調整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失衡等問題,多措並舉,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農村留守群體之困。

  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民進城務工,不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更成為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問題日益凸顯。最近,貴州畢節留守兒童死亡事件,極大觸動了社會公眾的神經。由“留守”而衍生出的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必須儘快解決的社會問題。

  生存現狀:

  孤獨無依是常態

  據推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超過6000萬,留守婦女達4700多萬,留守老人約5000萬。在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副司長朱耀垠看來,“三留守”人員和村莊的空心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部分人在生産和生活當中都會存在各種困難,維護好這些群眾的合法權益是一件大事。”

  留守兒童普遍面臨著“父母在哪兒”的問題。根據“上學路上兒童心靈關愛中心”近日聯合多家機構發佈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所提供的數據,按照6102萬農村留守兒童總數測算,我國約有近1794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到父母1-2次;有921萬孩子一年都沒有見到父母的機會。這些兒童明顯表現出寂寞、孤獨、無聊、迷茫、缺乏自信等情緒,缺乏生活方向和目標,甚至對未來感到悲觀。

  與留守兒童問題類似,農村留守婦女問題也日漸凸顯。國家衛生計生委最新發佈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指出,流動家庭和留守家庭已成為家庭的常規模式,單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態正不斷涌現。由於丈夫外出,留守婦女從事體力勞動的比例比非留守婦女要高,健康狀況也相對更差。在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張永梅看來,留守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僅要一個人承擔勞務,還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擔,勞動強度大、精神壓力重、缺乏安全感,是這一群體的普遍生存狀態。

  作為日益龐大的社會群體,留守老人中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日益突出的照料護理問題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子女的外出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超過一半留守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但仍需要從事農業生産勞動。他們從家庭成員獲得的支援和照料非常有限。《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也指出,由於老年群體社會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離于社會管理之外。由於與外界接觸減少,老人容易産生孤獨感,並促發嚴重的心理負擔。

  緩解措施:

  健全關愛服務體系

  中間“流動”,兩頭“留守”。外出打工,或許能提高家庭留守成員的收入水準,卻給撫養和贍養帶來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由農村人員進城務工所引發的農村留守人員問題高度重視。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的關愛和服務。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則將“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提供關愛服務,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納入國務院工作要點。

  最近頒布的《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健全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人口流出較多的農村社區要加強對留守人員的生産扶持、社會救助和人文關懷,切實解決他們在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要把‘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承擔起應負的責任。”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説。

  如何避免教育“著涼”,是四川大涼山200萬彝族同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彝家村落分散,許多村子沒有學校,而部分村子雖然有學校,但又招不到老師。在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努力下,這一情況正在改善。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走進大山,部分村子蓋起了學校,大涼山的留守兒童們迎來了老師,村裏也響起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為破解農村“三留守”難題,民政部會同全國婦聯、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和單位,從頂層設計上推動出臺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項目專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指導各地開展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的關愛服務。相關部門還加強設施建設,並做好權益維護和普法宣傳,及時發現和維護農村“三留守”群體合法權益。

  解決之道:

  必須統籌城鄉發展

  近年來,政府、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為解決“三留守”問題做了許多工作。如幫助農村留守人員減少孤獨感,緩解留守家庭在生産、生活中面臨的壓力。不過,要想徹底解決“三留守”問題,光靠建立健全關愛體系還遠遠不夠。

  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指出,在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和服務的同時,更要著力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調整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失衡等問題,多措並舉,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農村留守群體之困。

  “在建設基礎方面,由於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的存在,城鄉社會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消除。從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和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角度來看,農村社區建設的任務十分緊迫和繁重。”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唐鳴表示,在農村社區建設中,除了滿足生活需要之外,當前最需要滿足的,是農民生産所需的生産性公共服務等。

  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將可望為解決留守人員的困難開啟一扇窗。“當小城鎮發展到能夠與大都市生活同樣便捷、文化服務足夠豐富時,外出打工人員自然就會更傾向於就近打拼。”唐鳴説。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教授都陽認為,農民工無論是在城市打工、從事經營活動,還是返鄉從事創業活動,其持續發展的根本有賴於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不斷前進的源泉。“要積極引入現代生産要素,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等新型業態的出現,能夠讓落後的農村地區生發出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當在這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和幫助。”都陽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