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銀行與普惠金融發展
湯敏
作者簡介 湯敏,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經濟50人成員。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數學系;1984年赴美國伊裏諾伊大學經濟係學習;1989年獲博士學位後被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聘為經濟學家,負責東亞經濟、區域間經濟合作、亞洲債務、亞洲金融市場方面的研究;2000年任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2007~2010年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自2010年起,被聘為國務院參事及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樂平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暨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和著作:宏觀經濟分析,區域間經濟合作、經濟發展戰略和國際金融業務,著有《亞洲成長三角區——區域間經濟合作的一種新形式》《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成長三角區——理論與實踐》《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千慮一得》《中國經濟 警惕黑天鵝》以及《慕課革命:網際網路如何變革教育》等著作。
隨著“e租寶”等一系列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倒閉、跑路,人們對網際網路金融曾寄予的厚望産生了很大的疑問。成百上千的小公司,打著大數據、普惠金融的旗號,弄個網站就自認為是P2P,就要搞眾籌。而由於經營不善破産、風險管控不到位資金鏈斷裂以及因非法吸儲、非法集資被查處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屢見不鮮。今後,網際網路金融路在何方?
在最近的金融調研中,筆者了解到兩個新型網際網路銀行的一些最新進展,對用網際網路推動普惠金融産生了新的希望。騰訊的微眾銀行和阿里巴巴的網商銀行都屬於2014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的5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于2014年12月正式開業,網商銀行也于2015年6月營業。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這兩家銀行在普惠金融上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讓人們看到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新希望。
網際網路推動普惠金融的新進展
迅速擴大的營業規模
以微眾銀行為例,通過開放的技術平臺、數據平臺和業務平臺,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該行的貸款客戶已超過了800萬人,主動授信客戶更超過了4300萬,累計貸款超過400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200多億元。網商銀行開業不到一年,服務客戶達150萬,累計發放貸款350億元,貸款餘額206億元,不良貸款率不到0.5%。要達到這樣的服務規模,傳統的商業銀行要用數年,甚至上10年的時間。
專營小微的服務定位
致力於普惠金融是這兩家網際網路銀行的最大特點。到目前為止,微眾銀行的平均貸款規模為1萬元人民幣以下,其中近70%的客戶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下,50%的客戶集中在藍領服務業和製造業。而網商銀行的平均貸款規模也不到2萬元人民幣。這些小微貸款直接解決了普羅大眾、小微企業主的融資需求。小微貸款不但解決了很多城市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還深入到了農村。從2015年6月開始,網商銀行推出了“村淘合夥人掌櫃金”計劃,目前已累計為1.6萬名村淘合夥人提供專項資金支援。按照規劃,兩家銀行準備在3~5年內投入至少10億元為10萬名村淘合夥人提供電商創業啟動及代購資金。
極低成本的網路貸款
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有著大數據風險管控、網際網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對小微客戶的信用評價不限于歷史和靜態資訊,而能夠通過動態分析預期客戶未來經營情況。例如,基於大數據對借款人進行了預授信,在網商銀行的申貸無需人工調查,做到了三分鐘申貸、一秒鐘放款、零人工介入。這就大幅降低了審貸放貸成本,做到了單筆成本低於一元錢。而傳統銀行從審查到發放一筆貸款的成本高達2000元。微眾銀行利用客戶的微信群活動等資訊,通過對上千個變數進行大數據分析,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並通過這些資訊進行放款。這些分析與評級,是根據大數據時代人們行為的可預測性進行的。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一書中宣稱,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當我們將生活數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家都非常相似。我們都具有爆髮式,而且非常規律。看上去很隨意、很偶然,但卻極其容易被預測”。
全無網點的服務覆蓋
作為“跑在雲上”的純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完全依靠大數據、雲計算,創新了銀行業務模式。儘管兩家銀行都沒有分支機構、沒有營業網點,但同樣實現了服務範圍的廣覆蓋。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借款客戶遍及了31個省、354座城市。網商銀行的營業範圍更覆蓋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城市,該行的農村金融“旺農貸”已經在全國28個省、330個縣開展業務,為農資農具下鄉及農産品上行提供金融服務。
與外部機構的廣泛合作
儘管新型網際網路銀行貸款能力很強,但因沒有營業網點,它們的吸儲能力很差,因此,兩家銀行都採取了與其他商業銀行分工合作的方式,通過同業拆借,幫助其他商業銀行把錢貸出去。這樣,兩家銀行不但自己擴大了業務,也幫助其他傳統銀行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除此之外,網商銀行還與沒有金融資質的網際網路服務機構合作開展“大數貸”業務。這些合作機構將客戶相關數據傳輸給網商銀行,網商銀行結合自身的數據及風控模型為客戶計算授信額度,提供融資服務。目前網商銀行已與德邦物流、金蝶軟體、用友軟體、餓了嗎、運滿滿、一號貨車、惠民網等多家機構實現了合作對接。在農村金融方面,網商銀行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中和農信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服務農村貧困地區的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目前中和農信業務覆蓋全國17個省、147個縣,其中81%為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
快速擴張的宏偉藍圖
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正在把大數據分析、雲計算技術等創新業務融合到行銷分析、産品創新預測、交易實時風控、業務趨勢判斷、客戶授信等多方位的業務中去。為此,每家銀行都有著宏大的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微眾銀行的兩大核心業務,“微粒貸“和大眾理財業務規模將分別達到5400億元和及1.7萬億元人民幣,4年內增長十多倍。網商銀行要與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一道,由網商銀行的“村淘合夥人掌櫃金”項目提供融資支援,在3~5年內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點,負責消費品下鄉、農産品上行以及農村生態圈的打造。
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對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啟示
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將對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第一,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在一段時間裏,網際網路金融走得更多的是一條遍地開花、野蠻生長的道路。成千上萬的小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從近來這些企業出現的種種問題看來,這條路走得十分艱難。金融行業,不管是不是“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都存在著很大風險。大量的小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出現,監管難度很大,漏洞難以避免;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金融依賴於大數據、雲計算,難以取得這些資源的小公司並不具有競爭優勢。因此,未來的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至少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應該以正規化、規模化的企業進入為主。目前,擁有大量消費者數據的還有像京東、蘇寧、百度等多家公司,也應該允許它們開辦網際網路金融機構。
第二,應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金融進一步加大普惠金融規模。普惠金融政策已經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通過傳統的銀行金融機構做普惠金融都繞不過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而新型網際網路銀行以極低的成本就可以解決申貸放貸問題,這一優勢是傳統銀行難以項背的。與其逼著傳統銀行去幹那些它們難以勝任的工作,不如鼓勵它們與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加大小微貸款規模。建議監管當局把這些貸款也計入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的績效中去。同樣,監管部門也應該鼓勵新型網際網路銀行與更多的非金融業網際網路公司合作,把更多的貸款送到小微企業及農村中去。另一方面,新型網際網路銀行也要堅持自己的普惠金融定位,不要又把精力與資源投入到大中企業貸款、大型理財産品、大型項目上去,形成與傳統銀行的同質競爭。
第三,解決新型網際網路銀行遠端開戶的瓶頸。雖然央行2015年12月公佈的《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解決了遠端開戶的部分問題,但對於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所需的金融服務仍然還有較大的限制。隨著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生物識別技術日趨成熟,配合大數據風控及其他手段,已經可以完成線上開戶論證。李克強總理2015年1月在微眾銀行見證的第一筆貸款的發放,就是通過“刷臉”來交易的。申請者先拿起手機,把攝像頭對準自己,很快電腦軟體就識別出他的身份,並拿這一數據與公安部身份數據匹配,再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大數據分析,馬上評出他的信用為83分,授予貸款3.5萬元的額度。因此,建議在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堅持普惠金融定位的前提下,允許這些機構進行遠端開戶先行先試。具體來説,在對銀行賬戶實行一定的餘額上限、小額轉賬等限制條件下,允許遠端將II類戶升級為I類戶。
第四,對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實行差異化的監管。差異化監管政策可包括普惠金融定位、大股東持股比例、員工持股、監管指標等,引導特色經營,防止同質化發展。同時,對開業時間不長、業務模式與傳統銀行存在較大差異的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建立差異化評價體系。對那些小微企業融資佔比高、服務三農有特色的網際網路銀行,應與其他銀行一樣享受各種優惠政策。
第五,防止出現數據壟斷導致的金融壟斷。從目前發展的趨勢看,擁有大數據的網際網路大公司能夠不斷優化自己的系統,而別的公司幾乎不可撼動它們的地位。如果不加以引導控制,未來可能會出現數據壟斷,進而導致金融壟斷。數據壟斷不僅浪費了可貴的數據,還會阻礙更多的金融創新實現。牛津大學網路學院的舍斯伯格教授就對大公司因為大數據背後藏有的巨大利益誘惑而緊抱數據不放、搞數據壟斷的現象表示擔憂。他認為,政府應當在數據壟斷問題中擔當起重要角色來。近年來,谷歌公司購買了美國航空業的大量數據,美國政府規定谷歌公司即使購買了數據,也不能對其壟斷,其他公司也有權使用這些數據,以便更加公平、更加合理地使用大數據。對於我國的個人金融數據來説,也應該防止壟斷。首先,應該允許更多的有資質有能力的網際網路公司進入金融與銀行市場,也鼓勵傳統銀行建立網路銀行,形成多頭競爭。其次,應建立一些規則,讓數據能夠更大範圍內分享。例如,網際網路銀行對客戶的信用評估結果,交付一定費用後,並在被評估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其他的金融機構也可以使用。最後,消費者個人資訊應該得到一定的保護。雖然大數據為監測和預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可能,然而個人隱私也隨之暴露在無形的“第三隻眼”之下。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交叉檢驗會使得即使是匿名化也會失效。而且,如果企業在決策過程中出現分析失誤,將會嚴重損害民眾的安全和利益。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安排來保護個人資訊。例如,把保護個人資訊設計成默認設置,當有公司收集消費者的個人資訊時,消費者有權利知曉並選擇是否把自己的資訊放入其中,消費者也應該有權利對自己信用的不當評估向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機構申訴。
作者係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胡愛善)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