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信用卡競爭亟待擺脫同質化 銀行服務成軟肋

  • 發佈時間:2016-05-16 13:33: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柏可林 攝

  在告別跑馬圈地時代後,中國信用卡産業已經從原來的粗放型發展進入精耕存量客戶的新階段。這也意味著,銀行需要更加重視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同時經營好存量客戶。在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在紅海中廝殺,打分期價格戰將逐步成為過去式,而對於目標市場和客群的細分、提供差異化的定價和服務,才是經營的核心、取勝的關鍵。

  隨著移動支付技術及市場的快速發展,人們使用信用卡的頻率似乎出現了明顯下降,這使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受到了愈來愈大的挑戰。

  “現在的城市年輕人幾乎手機不離手,因此在能使用移動支付的情況下,往往更願意使用移動支付,而省得再從錢包裏掏信用卡出來。移動支付的便利性的確給傳統的信用卡支付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不過,前不久剛從一家傳統銀行跳槽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劉珩(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在中國消費金融逐漸崛起並迅猛發展的環境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依舊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不是明日黃花。”

  發卡量增速明顯下滑

  “我最多的時候手中同時握有11張信用卡,不過現在一共只剩下3張,其他的要麼是到期後不再續卡,要麼就是我自己直接申請停用剪卡。”郝妍説,“目前手上有一張中國銀行的美元卡和招商銀行的歐元卡,這兩張主要是出國時使用,另外一張交通銀行的信用卡則偶爾在國內用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都能用支付寶和微信付款,只要不是上千、上萬的交易額,我一般都會選擇移動支付。”

  顯然,郝妍對待信用卡和移動支付的態度代表了不少年輕的城市居民的心態和選擇。

  近日,由融360發佈的2015年銀行信用卡年報分析顯示,截至2015年末,在A股上市的五大國有銀行和廣發、中信、民生、平安、光大、浦發等七大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達5.7億張,整體增長16.33%,相較于去年,增長率下降1.87%。上述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增長率已連續兩年下降。

  實際上,各行每年都在發行大量的信用卡,僅工商銀行2015年全年就新增發卡835萬張。不容樂觀的是,在幾家銀行中,僅中信、平安和光大銀行的發卡增長率略有上升,分別上升5.13%、2.61%和0.42%。大部分銀行信用卡發卡增長率相較2014年下降,或説發卡量增速降低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數據是,2015年,上述12家銀行信用卡累計交易額達14.63萬億,同比增長19.04%,增長率下降13.94%。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累計交易額為6.0萬億;國有制商業銀行信用卡累計交易額達8.7萬億,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1.45倍。

  與此同時,移動支付市場則是風起雲湧。先是3月初微信支付提現開始收費;五大行取消手機轉賬、匯款業務的收費;小米也正式開始國內公測、Apple Pay正式進入國內市場;3月下旬,中國銀聯就與華為公司聯合推出了華為移動設備即基於安全晶片的Huawei Pay服務;4月初,Samsung Pay(三星智付)正式登陸中國市場。

  隨後,谷歌開發的安卓支付“Hands Free”也即將上線,這是一種全新的“語音支付”,用戶只需在收銀臺説出相關語音,就可以完成付款。

  銀行服務成軟肋

  對於郝妍來説,之所以越來越依賴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而逐漸減少使用信用卡,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引動支付的便利性。“使用信用卡付款,先要從錢包裏把卡拿出來,然後按密碼,最後還要簽字,的確是耗時又費力,尤其是當兩隻手都拿著東西根本騰不出空來的時候,用手機就方便多了”。

  “而如果從使用安全性的角度來看,我也不覺得傳統的銀行信用卡要比移動支付做得更好。”郝妍舉了一個自身經歷的例子,“去年10月份,我受到信用卡帳單的時候感覺有點不太對,就仔細逐條地去核對了一下,後來發現其中的一筆交易記錄自己根本就沒消費過。”

  據郝妍描述,這筆交易記錄跟另一筆交易記錄發生的同一商場,同樣都是600元的金額,時間也差不多,但是兩家不同的商戶。最後她打電話去銀行詢問,又親自去銀行櫃檯投訴,銀行在經過三天的審核後,給出的解釋是:銀聯在將消費記錄逐條分派給銀行之時,發生了錯誤,把另一個卡用戶的交易記錄錯錄在郝妍的卡上了。

  “銀行就輕描淡寫地解釋了一番,最後取消了那筆交易記錄就結束了,我連一句誠懇的道歉都沒聽到。反正,對銀行挺失望的。”郝妍説。

  曾在國有銀行幹了12年信用卡業務的劉珩坦言,儘管近年來銀行各方面的業務越來越市場化,但是服務意識的改進的確尚有很大的空間。“這不僅體現在與客戶直接接觸時,也體現在為客戶提供附加服務方面”。

  不少用戶在申請信用卡之時,往往都會考慮信用卡能提供的積分服務以及在各種商戶使用時的優惠力度。“相較于前幾年,現在信用卡與合作商戶能提供的優惠幅度似乎越來越小了,很多人已經根本不在乎所謂的優惠了。另外,信用卡積分能兌換的商品更是成了雞肋,想要換自己真正需要的,積分往往很難夠到;而不及時換購,積分又要過時了。”郝妍感嘆。

  劉珩坦言自己也曾因信用卡積分而被銀行氣到:“持有中國銀行的白金信用卡在國內機場是能免費使用貴賓室的,但有一次去貴賓室時被服務員告知,需要刷卡內的積分才能進貴賓室,或者直接刷100元。打電話去銀行,銀行就告知你信用卡的規則改變了,而且已經發短信通知了,你可以自行選擇。後來翻了好長時間的短信才找到那條被漏看了的告知短信。最後的結果就是,我直接去櫃檯剪開,再也不用這家銀行的信用卡。”

  消費金融崛起

  不過,劉珩認為,在中國信用卡市場並未完全發展成熟,依舊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更不會因為移動支付的崛起而被打垮。“相反,隨著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信用卡業務存在相當大的市場空間。只不過,由於有了移動支付的競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需要在技術以及服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與創新”。

  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信用消費比例高達90%以上,信用消費佔總消費額的2/3左右。而據專家估算,我國信用消費比例卻不到20%。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認為:“中國的信用消費壞帳遠遠低於美國和國際標準,信用消費在中國的市場極為廣闊。未來,信用卡也將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斷進步,利用交互場景深入挖掘客戶需求,並探索利用生物智慧技術升級支付介質、提升客戶的用卡體驗。”

  “不同於國外的信用卡使用習慣往往只需要消費者簽名,在國內消費者使用信用卡基本都是密碼加簽名,這的確較為麻煩。其實,目前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指紋等生物識別支付已經發展得不錯。銀行應該可以考慮在信用卡支付時使用指紋識別支付、語音支付等。”劉珩指出。

  他進而表示:“銀行在搶佔國內的信用卡業務市場的同時,也可以加大對國內市場的投入力度。中國消費者在境外的消費逐年增長,而且在境外消費者往往會更多地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而此時各家銀行所能提供的服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消費者的選擇。”

  而差異化發展則是未來銀行提高信用卡業務競爭力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央行對銀行信用卡定價規則的鬆綁,未來各行或將對信用卡産品進行細化經營,産品功能的設計會更加多樣化,或實行免息期長短“因人而異”、利息多少“因卡而異”等措施。同時,市場競爭將會更為激烈,為了吸引消費者辦卡,銀行或開打“價格戰”、“優惠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