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欒建勝:移動化、場景化、智慧化構成支付創新新趨勢

  • 發佈時間:2015-11-25 19:13: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網際網路金融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支付創新已成為鋪設客戶接觸點、吸引客戶注意力、增加客戶黏著度的重要途徑,成為獲取客戶、積聚價值、創造商業機會的首要入口和基礎設施,對於商業銀行構築網際網路金融時代競爭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支付行業一派生機,關於支付創新的探討眾説紛紜。論支付,上可以上升到經濟金融“大動脈”,下可以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條“毛細血管”。我們在開展支付産品、渠道、技術創新的同時,應當站在經濟社會變革的大局中去透視支付的本質,也應當透過支付産業的螺旋式發展路徑去洞察宏觀經濟走向、把握網際網路金融脈搏。

  支付的第一屬性是其作為交易終點和貨幣流動起點、作為交換價值轉移過程的金融屬性,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中生産者與消費者更有效的互動,驅動經濟社會運作效率提升。支付的更深一層屬性則是作為銀行業和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搶佔未來的共同入口,衍生出融資、投資、數據等一系列服務價值鏈的資訊屬性,在此意義上的支付創新,實質上是從源頭掌握客戶資源、形成排他性競爭優勢的需要。

  信用卡作為支付行業的主通道,因其具有支付融資一體化、線上線下交融化、數據資訊多元化的特性而廣受歡迎。基於信用卡的支付創新創造出諸多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熱點,促使支付向交易環節日趨簡化、交易速度趨於迅捷、交易雙方資訊對稱度持續提升的方向發展,在滿足居民和企業支付需求方面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我國信用卡支付創新格局:百花齊放 融合發展

  隨著科技革命與支付産業的深度融合,客戶的支付渠道向移動互聯網端遷移,支付習慣向即時需求、即時響應、即時解決轉變,支付行為向無限碎片化、零星化、隨機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

  近年來,銀行業圍繞用戶的這些行為特點大力開展支付創新,塑造了一個多元化的支付市場。在支付介質方面,磁條卡加速進入“全芯”時代,晶片存儲方式也從金融IC卡擴展到了手機SD卡、SIM卡、SE模組、HCE雲介質等多種嶄新形態;在支付場景方面,線下面對面支付逐步拓展至電子商務移動支付O2O支付;在支付形式方面,除了傳統的POS支付外,NFC非接快速支付、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藍芽支付、光子支付、指紋支付、刷臉支付等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支付産品借助科技之翼實現了更高效的進化過程。

  與此同時,支付的價值也得到更充分的開發。眾多市場主體在支付創新方面持續投入、爭奪先機,積極儲備前沿技術的同時,鎖定支付“雙邊市場”背後的賬戶和資訊,加快構建個人和商戶賬戶“雙數據模式”,將支付鏈條上沉澱的海量數據資訊轉化為信用評估依據,由支付這一基礎金融活動衍生出信用服務價值鏈、數據行銷價值鏈及綜合金融服務價值鏈,並依託支付賬戶挖掘客戶價值、維護客戶關係、開展交叉行銷和大數據分析,運作更具效率的商業模式。在網際網路金融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支付創新已成為鋪設客戶接觸點、吸引客戶注意力、增加客戶黏著度的重要途徑,成為獲取客戶、積聚價值、創造商業機會的首要入口和基礎設施,對於商業銀行構築網際網路金融時代競爭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支付創新發展趨勢:移動化 場景化 智慧化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資訊技術的綜合推動下,在效率導向、安全導向、用戶體驗導向的價值引領下,我國信用卡支付産業各方依託科技手段、配合支付場景的應用,圍繞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加快産品創新,呈現出移動化、場景化和智慧化的發展趨勢。

  移動化發展趨勢:卡片與受理端的新變革。未來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方向是移動金融服務,支付産品創新無論在卡片端還是受理端,都要向移動支付、移動受理方向發展,令客戶的支付行為真正突破地域、時間、行業的界限,使商業銀行成為客戶隨時隨處可得的一種服務。

  一方面,在卡片端,以線下近場非接支付和線上遠場一鍵支付為核心的移動支付體系漸成主流。線下近場非接支付主要依靠金融IC卡、SIM卡、SD卡、手機內置SE安全模組等實體介質或HCE雲介質來存儲銀行卡資訊,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實現非接POS讀卡支付;線上遠場一鍵支付主要通過一次綁定、一次驗證、一鍵支付,確保線上支付的安全與便利。

  隨著資訊技術的滲入、晶片形態的變化,使銀行卡的外形可以是一張標準卡、異形卡或完全以手機為載體,但線上線下移動支付的邏輯始終是通過讀取卡片資訊、驗證交易資訊來保障支付安全,這也是支撐整個支付體系創新多元、發展有序的重要基石。

  目前移動支付領域的前沿産品主要以HCE雲支付為代表,今年5月工商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工銀雲端信用卡,首度採用令牌(Token)技術,用手機APP軟體模擬晶片卡,通過雲端伺服器與客戶手機APP之間的線上數據傳輸實現移動支付,打造了一款“沒有晶片的晶片卡”。此外,工商銀行還在研發基於手機SE安全模組的移動支付産品,即將搭建覆蓋全手機品牌、全作業系統、全産品形式的HCE+SE移動支付産品體系,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繼續擔當移動支付領域的領航者。

  另一方面,在受理端,支付終端的發展與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並駕齊驅,不僅在便捷性、處理速度、結算功能方面有很大提升,而且正在開闢一條“移動終端POS化”的全新發展道路。近幾年市場上興起的mPOS通過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安裝銀行APP,運用通訊技術把移動設備和外接讀卡器連接,從而打造全新的支付受理終端,為物流、保險、出租、餐飲娛樂等移動屬性強的行業提供更便捷優質的支付解決方案。今後這種模式的創新應用將更加廣泛,通過移動終端的NFC、藍芽、聲波、內置晶片等方式建立卡片與終端的數據交互通道,可以把手機等各種移動設備變成一台安全的支付受理終端,實現移動終端POS化。

  場景化發展趨勢:跳出“支付”本身去做“支付”。相較以PC機為主體的傳統網際網路時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時刻線上、高頻應用的移動終端成為商家和銀行連接客戶最直接的“觸角”,購物消費、支付行為可在指掌之間一氣呵成,商業、金融與生活的界限逐步淡化,或者説二者正在相互交融和滲透。2014年,我國手機網購、手機支付、手機銀行APP用戶增長率分別達到63.5%、73.2%和69.2%,遠超其他手機應用增長幅度。支付作為最貼近生活、最具備“場景化”特點的金融服務,可以融入消費者打車、購物、用餐、娛樂等任何生活場景。

  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決定了銀行業必須要跳出“支付”本身去做“支付”,要通過銀行卡支付服務構建銀行與客戶、商家之間的生態圈,構建一個讓客戶和商戶平等參與、廣泛互動的平臺,增進客戶與商家的黏性和信任,依託銀行卡支付生態圈的有序運作,促進經濟社會中衣食住行、網路購物、會員管理、積分消費、即時融資等各類需求場景的實現,進而拉動金融業、商業、物流配送、資訊産業等各産業鏈的良性迴圈,有效整合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這是做支付産業的終極目標,也是支付能夠對整個經濟社會點石成金之處。

  商業銀行擁有龐大的賬戶基礎、廣泛的業務範圍、海量的數據資訊,具備發展支付場景化的先天優勢。例如,工商銀行年初啟動的e-ICBC網際網路金融戰略中,打造了集定位導航、優惠消費、團購折扣、O2O消費、商戶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工銀e生活”和“工銀商戶之家”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線上瀏覽線下取貨、線上預約線下體驗、線上支付線下享受、到店選購線上評價等多種消費場景,在佈局支付場景化和金融場景化方面加快了步伐,有助於實現為客戶帶來便利、為商家帶來生意、為銀行帶來商業價值的多方共贏。

  智慧化發展趨勢:體現為支付認證技術和支付媒介的智慧化。科學技術發展的大提速將會帶動智慧化支付産業呈現井噴局面。一方面,體現為支付認證技術的智慧化發展。未來,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聲波識別、人臉識別等飽含生物特徵、多維交叉結合的創新支付認證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更有效地保障交易安全性和便捷性,防範因移動互聯環境過於開放而存在的網站釣魚、攔截竊取等風險弊端。線上支付的核心在於驗證技術的可靠性,目前工商銀行在國內首推了線上POS,整合了四種前沿支付認證技術,包括網銀支付、手機短信驗證支付、國際通行的3D認證支付以及簡單無卡支付,既滿足客戶小額支付方便快捷的需要,又能充分保障大額支付安全可靠。

  另一方面,支付産業的智慧化發展體現為支付媒介的智慧化。市場上已出現運動手環、手錶等穿戴式智慧支付設備,隨著工業4.0時代的來臨,“人機合一”將成為産品進化的方向。屆時,存儲銀行卡資訊的晶片甚至可發展為人體的一部分,智慧化的支付媒介就如同人體的一個器官,支付的自主性、便捷度將實現質的飛躍。銀行業能夠為每個人提供專屬化、個性化的支付服務,真正構建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支付體系。

  支付創新面臨新機遇:消費增長 政策給力 技術進步

  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結構持續優化成為支付創新的沃土。金融是經濟的核心,支付是金融深入實體經濟的先導,我國經濟升級發展催生的金融創新需求,將最先反映在支付創新領域。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穩中求進,今後一個時期將保持在7%上下的中高速增長水準,到2020年實現GDP和收入比2010年翻番。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將每年提升0.8至1個百分點,到2020年達到60%,2014-2020年將有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駐人口在城鎮落戶。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意味著經濟交易的規模和頻度將持續提升,而且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年消費支出將提升2%,如此龐大的支付需求客觀上要求提高支付服務的效率與品質,這為支付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我國支付創新再攀高峰的政策環境日漸成型。支付創新為我國金融乃至實體經濟發展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一系列新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釋放支付創新潛力。一是支付清算市場開放將大大激發創新活力。市場經濟規律表明,開放意味著充分競爭,競爭意味著創新活力,跨行清算主體的多元化將帶來支付模式的多元化,發卡、收單機構對跨行清算通道的選擇將更加自由,支付服務消費者對支付卡品牌的選擇也更加自由,必將促成更安全、更便利、更具附加值的支付産品面世。二是我國從政策層面全面推廣金融IC卡,推動卡基支付升級換代。人民銀行牽頭搭建了移動支付安全可信公共服務平臺MTPS,為支付滲透到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機遇,原來兩兩談判、標準不一的資訊化合作模式轉變為平臺共用、自願加入、標準一致的合作模式,大規模資訊流創造、大範圍資訊流融合成為現實,支付成為各行業合作的紐帶,將在行業合作中扮演資訊流整合的角色。三是監管辦法逐步為創新劃出邊界和底線,在將支付服務機構的創新動機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同時,也將“欲成方圓先立規矩”的思維滲透到支付市場。例如,近期發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線上支付實施客戶實名制管理、賬戶性質管理、支付限額管理、支付用途管理、驗證路徑管理等,為平衡支付便捷與安全、促進支付市場有序發展提供了定盤之星。

  我國資訊技術的發展擴大了場景化支付創新的想像空間。隨著“網際網路+”寫進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網際網路發展方向已從國家戰略層面得以明確。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大發展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工業4.0時代,也引發了一場嶄新的商業風暴。有人説工業4.0時代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彩的“大戰”,尖端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將更加普遍,産品與服務生産模式趨於高度智慧化、數字化和個性化,消費者將會越來越挑剔、多元化需求也會日益強烈。科技的進步必將對支付産業發展注入更長效的動力,市場主體能夠借助網際網路及時感知、解讀大眾的消費需求,並契合消費場景的變化,運用移動互聯、生物特徵識別等資訊技術,推動支付産業實現本質上的進步,使支付不再單純是一個工具,而是構建線上、線下、O2O各種消費場景的核心要素。

  ?下一步發展建議:多方主體合力 四種關係厘清

  政策、技術、市場等諸多方面的有利條件,共同凝聚成我國信用卡支付産業又一次轉型升級的巨大推動力,市場主體和監管主體等各方應以嶄新的姿態擁抱支付創新,具體應處理好如下四個關係:

  第一,創新與監管的關係。創新雖無止境,但有邊界,這個邊界就是標準與規範,如果標準與規範缺位,創新越多則亂象越多,合理適度的監管在支付創新的系統工程中必不可缺。近年來,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針對支付業務陸續出臺了不少監管辦法,對支付主體資格、支付安全、客戶權益保護提出了一系列規範,對支付創新健康發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導作用。然而,支付行業過快的發展速度、過多的參與主體在客觀上加大了監管難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監管滯後於市場、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標準規範不盡統一的現象,存在監管套利的空間。無論銀行還是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的支付業務都具有金融屬性,有必要將其納入統一的、符合金融秩序需要的監管,從頂層設計上確立支付市場的核心規範和標準,使各類支付服務機構在公平競爭的平臺上開展業務創新。

  第二,便捷與安全的關係。效率是支付的生命力,安全是支付的生命線,支付作為金融的基礎設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便利程度是其永恒的使命,但在不同場景下,支付創新對效率和安全的要求各有側重。不難看到,當前支付市場上銀行的創新更偏重於安全,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創新更偏重於便利,尤其線上上支付市場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十幾年前,剛剛誕生的網銀通過靜態密碼驗證客戶身份即可完成支付,後續隨著銀行風控技術的進步,U盾、動態密碼器、短信驗證等更高級別的認證手段陸續誕生,而現在一些第三方支付産品為了便捷又回歸靜態資訊驗證機制,加大了交易風險的發生概率,值得監管機構、支付機構以及客戶各方面反思。無論商業銀行還是非銀行支付機構都應遵循“小額支付更注重便捷、大額支付更注重安全”的原則,結合不同的消費場景設定不同的交易認證安全級別,處理好安全與便捷的平衡關係,從源頭提升客戶體驗。

  第三,資訊保護與資訊共用的關係。客戶資訊保護與有限度的資訊共用是確保支付安全的兩個方面。資訊保護是為了避免因資訊洩露而造成客戶人身及財産安全隱患,資訊共用則是為了整個支付行業穩健發展。根據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銀行卡業務管理的通知》,收單機構應向發卡機構真實、準確、完整地傳遞交易資訊,支付機構應向銀行傳遞完整的支付資訊。而部分支付機構以資訊保護、系統功能等多方面理由未能全面履行監管要求,導致銀行無法確定真實交易以及交易之間的關聯,難以識別交易中的風險。資訊社會應該是一個把資訊不對稱降到最低的社會,所有支付服務主體應自覺遵守監管規定,在合法合規收集使用客戶資訊、建立資訊安全機制的基礎上,相互之間共用支付交易資訊、風險資訊等,真正還原銀行卡支付生態的全貌,降低銀行卡産業的成本與風險,面向整個供應鏈、整個消費圈提供合適的支付服務。

  第四,標準化與個性化的關係。標準化是提升支付服務效率的客觀要求,個性化是改善客戶體驗的必然需要。在公共服務方面,需要一款融合金融應用及多個行業應用的標準化産品作為支付工具,以“一卡多應用”降低居民支付的複雜程度。據統計,一個北京市民平均所需的各類卡達27張,然而整合這些卡存在行業壁壘。應該看到,開放、合作、共贏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希望各行業以開放的胸懷破除行業壁壘,以相容金融應用和行業應用的金融IC卡作為標準化平臺,以支付服務作為粘合劑,提高經濟和社會生活交易效率。在居民消費體驗方面,隨著新興消費群體的逐步形成和消費升級趨勢的進一步蔓延,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傳統物質消費、商品消費向更高層次的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體驗消費轉變,消費偏好從模倣型、排浪式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都應抓住機遇,基於各種消費場景展開支付創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創造更多的價值。

  在支付創新精彩紛呈、支付産業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商業銀行將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探尋與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及融合,全力打造線上線下支付相融合的統一、安全、高效的支付體系,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作者欒建勝係中國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總裁、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誌2015年第10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