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健康資訊 > 正文

字號:  

靜脈血栓栓塞症危害易忽視 適當鍛鍊可減少風險

  • 發佈時間:2015-10-13 09:51:13  來源:新京報  作者:張秀蘭  責任編輯:吳起龍

  今天是第二個世界血栓日。專家提醒,包括久坐不動、血液高凝狀態和外傷等多種情況都是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部分血栓的發生與年齡無關,適當的運動可以降低血栓風險,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制動狀態。

  在美國,每年有10~30萬人死於靜脈血栓,相關住院人數超過50萬。

  在歐洲,每年有50萬人死於靜脈血栓,超過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和。

  靜脈血栓栓塞症

  鮮為人知的第三大心血管殺手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介紹,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症的共同發病機制。前兩者的嚴重程度已經被廣泛了解,靜脈血栓認知仍很低。“正因如此,近兩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重點關注靜脈血栓。”

  主要發生在腿部、肺部

  肺栓塞嚴重者可能在1-2小時內死亡

  阮長耿介紹,靜脈血栓主要發生在腿部和肺部,具有潛在致死性。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吳巍巍解釋,靜脈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前者在腿部的深靜脈內形成血栓,後者是血栓隨血流到達肺部阻塞血管,是一種疾病的不同時期。其中,深靜脈血栓發病隱匿,非專科醫生也很難做出及時和正確判斷,最嚴重的後果是發生肺栓塞,醫生幾乎沒有時間搶救患者,嚴重者可在1-2小時內死亡。

  大約50%的患者在靜脈血栓形成後1-2年內逐步出現活動後肢體疼痛、腫脹等表現,其中5%-10%的患者最終出現靜脈性潰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靜脈血栓腿部徵兆

  如果你的一條腿上出現血栓或者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則受累的腿所出現的預警體徵可能包括:

  ●疼痛或者壓痛,經常是從小腿開始

  ●腫脹,包括踝關節和足部

  ●發紅或者明顯的變色

  ●發熱

  【原因】

  1 長時間住院會導致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出現腿部血栓。這是可預防的醫院死亡的首要原因。

  2 手術,尤其是髖關節或者膝關節手術,還有癌症手術,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風險。

  3 長時間不運動,例如,需要臥床休息,或者長途旅行時沒有站起來或者來回走動也會增加風險。

  4 孕期及生産後女性血栓風險相對較高,服用雌激素類藥物同樣可能增加風險。

  5 其他因素:高齡、家族史、肥胖。

  靜脈血栓肺部徵兆

  血栓轉移到肺部,徵兆可能為:

  ●不明原因的氣促

  ●呼吸急促

  ●胸痛(深呼吸時加重)

  ●心跳加快

  ●頭暈或者失去知覺

  ●並列部分

  - 預防

  適當鍛鍊可減少風險

  記者了解到,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缺乏運動是一個主要的高危因素,據悉,每靜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膝關節血液迴圈降低50%。但這並不意味著靜脈血栓不可預防,吳巍巍建議,運動鍛鍊可有效減少血栓風險。“如果長時間處於制動狀態,比如駕車或乘飛機進行長途旅行,甚至是在辦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彎著膝關節,建議花一點時間站起來,伸展腿部,並且在附近走動一下,這對健康的血液迴圈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是治療核心

  吳巍巍表示,抗凝是預防和治療血栓性疾病的基石。但傳統抗凝藥個體用藥差異大、需頻繁監測、起效慢,並且有食物藥物相互作用,使用諸多不便。目前,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藥克服了傳統抗凝藥的局限,口服、快速起效、抗凝效果可預測,無需常規凝血監測或頻繁調整劑量、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風險低、較少食物藥物相互作用,可預防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復發的危險。

  吳巍巍提醒,發生血栓栓塞疾病應儘早到血管外科就診,根據病情綜合運用上述多種治療手段,才能實現對血栓栓塞疾病的全程科學化管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