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産能背後的尷尬:我國220多種工業品産量世界第一
- 發佈時間:2016-03-04 16:17:5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王斌
作為製造業大國,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産量世界第一。然而,值得驕傲的成績背後卻是無法回避的尷尬: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
220多個“世界第一”背後的尷尬到底怎麼破?記者採訪了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及會外相關人士。
大而不強無法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指出,雖然製造業規模很大,但中國距離真正的製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製造業面臨“大而不強”局面,産業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産業代表的舊動力在減弱,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為代表的新動力不足,成為我國製造強國的主要挑戰。
製造業“大而不強”在百姓生活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近兩年中國遊客“爆買”馬桶蓋、電飯鍋、眼藥水、創可貼等海外産品。如何打造中國叫得響的産品和品牌,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十分迫切。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分析認為,當前一方面産能過剩,另一方面高品質、高價值産能不足;不是消費需求不旺,而是高品質、高層次的有效供給不足。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牢抓住消費、服務、高科技這三大要素。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鐘曉渝指出,中國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中國與製造和貿易強國的差距主要就在品質和品牌。
創新驅動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要想真正擦亮“中國製造”這張名片,創新驅動還是根本,要加速實現中國製造向“智造”轉變。
“發展新興産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應互為促進。傳統産業為發展新興産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新興産業的新技術新産品接入傳統産業,推動更新換代。”李毅中委員認為,新興産業發展的關鍵是要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抓好科技攻關,這期間既要發揮好企業主體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
“傳統産業産能過剩,但生産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做好生産端服務,將更好地支援製造業轉型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我國高鐵之所以能夠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一個重要因素是做強了研發、設計為龍頭的生産性服務業。
供給側發力引導企業打造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市長劉曙光認為,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品質、打造品牌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那麼多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但叫得響的産品和品牌不多。”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現在人們已經從對實物的簡單需求,轉向對品質、品牌的體驗需求,這要求生産企業也要向這方面轉型,從賣産品轉向賣服務,提高品質、加強服務、打造品牌。
“品牌代表的是品質。”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將在消費品行業裏推行三年行動計劃,扶植中國企業創建品牌、提高品質、增加品種,以“三品戰略”引導企業加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滿足群眾消費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