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五年科技新跨越 纍纍碩果大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4-19 10:32:12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技術機構的不斷發展壯大到技術裝備水準的顯著提升;從《中國特色質檢技術體系建設綱要》的理論創新到“國家品質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立項啟動;從鐳射冷卻銫原子時間頻率基準鐘成為“北斗”系統的地面基準鐘到入出境人群傳染病監測研究網路的建立應用——回眸“十二五”,質檢科技緊扣“抓品質、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十二字方針,實施科技興檢戰略,推進科技質檢建設,完善質檢技術體系,夯實國家品質技術基礎,質檢科技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躍升。過去的5年,10萬質檢科技人,高舉著“科技興檢”的大旗,用智慧和勇氣做畫筆,描繪的一幅幅質檢科技發展畫卷,在我們面前絢麗展開。

  NQI:夯實品質強國戰略

  國家品質技術基礎(以下簡稱NQI)是指一個國家建立和執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所需的品質體制框架,以保障市場上産品、服務滿足製造商、監督者的技術要求和顧客的實際需求。NQI主要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這些要素均強調以品質為核心,以技術為主線。國家品質技術基礎不僅僅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

  2012年1月11日,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品質工作,強調“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是品質基礎工作,必須予以加強”。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2016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專門闡述NQI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與此同時,NQI也將擬以專欄形式首次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2015年,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整合全國科技計劃統一部署下,“國家品質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NQI專項)以小組第一的成績通過專家評審並正式立項。專項首次將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四大國家品質技術基礎集合在一起,整體解決重大科技問題,得到國家科技界、産業界的高度認可,具有重要意義。專項申報過程中,申報團隊按照質檢總局領導的部署和要求,整體聯動,近百名質檢科技人員參與前期研究、方案編制和評審答辯等工作,體現出勇挑重擔,甘於奉獻的精神,也體現出迎難而上,甘於擔當精神。專項按照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思路,聚焦産業轉型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國際競爭力等國家重大需求,在計量、標準、合格評定和典型示範應用等方面設置了11個重點任務,35個子任務。此外,還要加強NQI技術整合應用,突破我國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之間協同整合關鍵技術,在多個領域形成全鏈條的“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解決NQI一體化服務能力薄弱的難題。

  自主創新:為質檢發展提供支撐

  質檢科技始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5年來,全系統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科技成果和創新人才集中涌現,科技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

  數字最有説服力。“十二五”期間,質檢系統共承擔國家級課題866項、省部級課題3796項,是“十二五”規劃目標的3.7倍。1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實現質檢系統技術發明獎突破。734項成果獲得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202項成果獲得其他省部級獎勵。獲得各類專利授權3669項,“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5.14件,是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目標的25倍,發表科技論文3萬餘篇,其中發表在高水準期刊的佔一半以上,實現各類科技成果轉化800余項。

  這些傲人的科研成果被運用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在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産業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鐳射冷卻銫原子時間頻率基準鐘成為“北斗”系統的地面基準鐘;轉基因産品的微量核酸富集、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植物災害生物特異高靈敏度分子檢測、快速篩查、遠端鑒定、疫情監測和檢疫處理技術,以及入出境人群傳染病監測研究網路,有力確保了國門生物安全;在促進産業升級方面,研製的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關鍵技術標準,提高了標準能耗限額準入門檻,促進了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醫學診療設備計量標準和溯源體系研究成果、電梯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有力地支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5年來,全系統主要科研創新指標快速增長,整體科研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獲國際互認的國家校準和測量能力1266項,位居世界第4;NIM5銫原子噴泉鐘成功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研製國際標準224項,國家標準1299項;突破了碳排放和碳減排、司法鑒定等認證認可技術,建立了國際先進的P3和P4實驗室安全標準;攻克了品質産品安全風險監測關鍵技術,實現了産品品質安全風險動態監控。

  科技創新平臺:增強創新驅動能力

  “十二五”以來,質檢系統通過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

  質檢總局歷來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和措施,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質檢科技人才及團隊的創新發展。“十二五”期間,中國計量院研究員李天初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江濤等6人入選國家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基準原子鐘研究團隊”和“特種設備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入選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中國計量院“基準原子鐘研究團隊”和中國特檢院“特種設備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入選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中國計量院和中國檢科院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的深入建設,將為質檢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後備隊伍的培養引領奠定堅實的基礎。

  質檢總局還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平臺。全系統獲得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支援16項,中國計量院和中國檢科院先後被認定“標準物質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檢驗檢疫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深入開展計量和檢驗檢疫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工作。質檢總局成為中美、中加科技聯委會成員單位,與多個國際組織和區域組織保持密切聯繫。

  此外,質檢總局還不斷深化與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交流,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國內質檢科技創新平臺,促進質檢科技協同創新。目前,質檢總局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分別簽訂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與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共建3個品質科學研究院。共認定6個質檢總局重點實驗室、6個質檢總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個質檢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基地、11個質檢科普基地,5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成全國標準化和特種設備2個科技協作平臺,完善國家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標準文獻資源、技術標準資源4個共用服務平臺,開通了中國質檢科技成果網。

  科技人才:奮發有為引領創新

  質檢總局作為憑技術執法、以數據説話的行政執法部門,從成立之初起就大力實施人才強檢法人戰略,堅持不懈地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截至“十二五”末,全國質檢系統專業技術人才總數達到10.5萬人,其中,院士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9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8人,高級職稱人員1.5萬人,研究生1.2萬人,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等人才梯次更趨合理。

  《全國質檢系統“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人才吸引、培養、使用、激勵工作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專業技術人才開發評價、培養使用、激勵保障等制度;對專業技術人才真正做到從政治上關心、工作上關愛、生活上關照,促進形成了尊重人才、關心人才、支援人才、愛護人才的導向。建立了首席科學家制度,實行“導師制”,配備工作助手,充分發揮高層次專家的作用。張鐘華院士帶領的“能量天平創新團隊”、龐國芳院士帶領的“化學污染物殘留分析團隊”、李天初院士帶領的“銫冷原子噴泉鐘團隊”在完善的人才制度的保障下,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在人才培養方面,質檢總局積極探索建立博士後工作站、研究生培養、教育培訓、專題研修、出國留學、引進智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開放有序、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新機制,並著力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為了加強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質檢總局在科技人才的培養上歷來注重與相關國際組織、技術機構的交流合作,鼓勵支援質檢科技人才在各種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劉衛軍、許增德、肖建華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方面,通過推行科技創新激勵政策,著力在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各展所能的科技創新舞臺上下足功夫。通過強化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極大地鼓舞了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潛心研究,攻堅克難,牽引著質檢科技人才在“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檢驗檢疫實驗室:築牢國門安全防線

  “十二五”期間,檢驗檢測納入國家高技術服務業,為築牢國門安全防護技術支撐體系提供了發展契機。截至“十二五”末,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共建設了382家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243家區域中心實驗室,覆蓋了食品和消費品、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危險品及包裝等領域,基本形成了以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為龍頭,區域中心實驗室為骨幹,常規實驗室為基礎的3級國門安全防護技術實驗室支撐體系。

  隨著設備的逐年投入,實驗室技術裝備得到了全面優化。質檢總局編制了《口岸技術查驗設施建設指導意見》,夯實了口岸查驗與執法的技術基礎,尤其是“十二五”以來實施的食品專項計劃,使質檢系統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得到了重點加強,檢測範圍明顯擴大、檢測精度顯著提升、檢測週期大幅縮短,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有效促進了口岸疫病疫情、進出口商品品質安全監控、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提升。

  為了創新技術管理手段,在實驗室建設中,檢驗檢疫實驗室積極參與搭建質檢大數據平臺,助推“智慧質檢”建設。數字化實驗室管理系統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實現了實驗室全要素、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初步實現了實驗室檢測數據的集中與分析,為風險評估與研判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為實現檢驗檢疫實驗室資源共用,推動質檢大數據資源整合,研發建設了檢驗檢疫實驗室資源管理平臺,提升了全國檢驗檢疫實驗室實現資訊化、規範化建設管理水準,標誌著質檢科技實施“網際網路+質檢”行動計劃邁入新的階段。

  質監技術機構:築起履職堅強堡壘

  技術機構是質檢部門履行職能的堅強堡壘。“十二五”期間,全國質檢系統共批准164家國家質檢中心籌建,152家國家質檢中心正式成立。截至“十二五”末,質檢系統國家質檢中心總數達513家。可以説,以質檢總局直屬科研機構和國家質檢中心為代表的國家級檢測技術機構佈局更趨科學合理,綜合技術能力明顯提升,服務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同時,質檢總局推動成立8個國家質檢中心檢測聯盟,推進檢測聯盟形成合力、做大做強、共同發展。抓住檢驗檢測列入高技術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的有利契機,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推動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批准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廣州),該區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批建設的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

  在基層技術機構建設中,質檢總局組織開展了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活動。印發了《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基本要求》,統一了基層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標準要求。經過2011年至2013年的3年能力建設,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基礎設施、環境條件、儀器設備、科研能力、人才隊伍等軟硬體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彌補了空白薄弱環節,提升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質檢總局還積極推動省級質檢中心建設,明確規定省級質檢中心為國家質檢中心建設的前提條件。目前,全國已建設有800余家省級質檢中心,構成了基層質檢技術機構的中堅力量,起到了明顯的示範帶動作用。

  地理標誌保護:助推供給側改革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以地理標誌技術標準體系、品質保證體系和檢測監督體系為基礎的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制度進一步健全,《關於推動中國-歐盟“10+10”國際互保中方地理標誌産品國際化運用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形成了註冊、使用、監管、示範、品牌評價、國際化運用等多層次、全鏈條的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規模穩步擴大。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地理標誌保護的産品825個,核準使用專用標誌的企業3356家,與“十一五”同期相比分別增長30.7%和36.2%。已經批准保護的地理標誌産品,品質特色突出,其平均價格上升了30%以上,有的甚至提高了3到5倍。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建設初具規模。截至“十二五”末,質檢總局先後建成13個國家級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引領了一片區域發展産業集聚,推動了一批企業提高産品品質,帶動了一方農民發家致富。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精準扶貧工作效果顯著。質檢總局主動作為,積極開展科技援疆、援藏活動,開創了省際結對幫扶合作新模式,指導四川、貴州兩省結成對子,統籌推進西部地區地理標誌保護。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品牌建設開展如火如荼。質檢總局積極響應“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口號,深入開展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加快推進以技術、標準、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品牌培育,推動地理標誌品牌國際化,提升地理標誌品牌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國際合作更加密切。目前,在華保護的國外地理標誌産品已達16個;龍井茶、鎮江香醋、茅臺酒等中國知名地理標誌産品也通過國際互認得到了國際保護。質檢總局積極參與APEC、RCEP等地理標誌雙邊磋商,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地理標誌雙邊合作交流;成功開展中國-歐盟“10+10”地理標誌産品互認互保,並進一步探索中國-歐盟“100+100”和中國-泰國“3+3”互認互保。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成為服務外交貿易的重要抓手。

  質檢科普:提升全民品質素質

  自從2014年質檢總局成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組成部門成員以來,始終高度重視《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貫徹實施,並以此統攬部署開展質檢科普各項工作,為向全社會宣傳普及質檢科技知識,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年來,質檢系統確立了“質檢科技周”整體品牌。自2014年起,全系統每年舉辦“質檢科技周”活動,鼓勵全系統上下聯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質檢科普主題活動。2015年質檢科技週期間,全系統出動宣傳車400多輛,製作電視科普專欄19期,放映科普影視282場,發放資料39萬餘份,送科技下鄉500多次,提供義診1000余次,向公眾開放了220余個科普基地、科研院所,舉行技術培訓4500余場,舉辦科技報告330多場,覆蓋服務公眾約34萬人。通過“質檢科技周”系列活動,大力宣傳普及了質檢科技知識,為推動“全面創新”,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做出質檢部門的積極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5年來,質檢總局推動了質檢科普基地建設。通過推進基地+人才模式,鼓勵系統內依託各類檢測實驗室和科技人員等建設質檢科普基地。“十二五”期間,質檢總局共批准認定了11家質檢科普基地,安徽品質文化長廊、黑龍江計量博物館等科普基地都成為質檢部門展示質檢科技特點、進行科普宣傳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5年來,質檢系統不斷鼓勵創作科普作品。通過開辦質檢科普園地,全系統廣泛徵集、遴選質檢科普作品。2014年以來,質檢部門推薦的科普作品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稱號。2015年推薦的兩部科普微視頻還獲得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獎勵。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楊蕾匯總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