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成打假新戰場

  • 發佈時間:2015-11-19 07:55:21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電 “雙十一”期間,北京白領蘇女士從網上旗艦店搶了一條599元的羊絨裙,正喜憂參半地等著收貨。便宜是便宜,但會不會是假貨?以往多次買到假貨的教訓告訴她,“旗艦店”也不那麼讓人放心。

  就在“雙十一”之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網際網路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將網上銷售假劣商品、網路侵權盜版列為重點打擊對象。

  網際網路在帶來豐富和便捷的同時,也因侵權假冒大量發生而讓人頭疼。在“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才能讓“李逵”打敗“李鬼”,營造一個開放、規範、誠信、安全的網路交易環境?

  假貨之傷戳痛了誰

  業內人士稱,網際網路為造假披上更隱蔽的外衣,形成線上線下造假“一條龍”利益鏈:造假者、網上批發商、物流公司、實體賣家,整個過程分工明確,已初具公司化運作特徵。

  此前浙江警方曾破獲一起跨越7省市、涉案總金額達6200萬元的假冒安利案件,造假各環節就是通過網路“對上眼”的。公安部門偵查發現,作案者通過線下採購原材料灌裝生産,然後在網際網路尋找批發商,經物流公司將假貨配送下家。

  説到底,假劣商品戳痛的還是消費者。安利(中國)區域公關事務總監李君介紹,安利公司目前生産和銷售數百種産品,由於不法分子造假手段不斷升級,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一一了解每種産品的真假區別。

  某些地方假貨太多,導致一些消費者對那裏的商品産生排斥。有些網購者一看鞋來自福建莆田就不買,於是售假者又發明瞭“異地上線”——將貨物先從莆田寄到異地,再從這些地方寄到客戶手中;而消費者能查詢到的快遞單號跟蹤則是從異地開始的,而不是從莆田發出的。這意味著,消費者網購時,無論發貨地點顯示是上海、廣州等國內城市,還是美國、南韓等海外地區,他買的都可能是産自莆田的假鞋。

  各方聯動劍指“毒瘤”

  對於網路假冒侵權這一“毒瘤”,打擊從未停止。

  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保障電子商務網路安全,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預防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犯罪。近日下發的《關於加強網際網路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提出了更明確的打擊目標。

  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柴海濤介紹,農資、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械、電器電子産品、汽車配件、裝飾裝修材料等關係到消費健康安全領域領域,成為打擊整治的重點。

  據悉,在監管方式上,除了線上線下治理相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資訊技術已引入網際網路打假;域名屬地化、IP地址精細化管理和網站備案管理,推行網路實名制,推廣使用電子標簽等新措施,已全面展開。

  商務部、工信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紛紛加大對網路假貨侵權的打擊力度,今年上半年被處置的違法違規網站達172個。

  在這場打假戰中,企業也紛紛從幕後走向前臺。

  阿里巴巴集團因假貨而一再捲入輿論漩渦。鮮為人知的是,這家企業裏,專職負責打假的員工已超過2000人,去年打假投入超過10億元,刪除的連結總數為1.3億件,其中權利人投訴刪除1200萬件,公司主動發現並刪除1.2億件。

  如何突破網路打假難題

  網路商業模式日新月異,法律常滯後於技術的發展。不管對企業還是執法部門,都常會面臨缺乏可參考規定的難題。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助長了侵權假冒的氣焰。

  有這樣一個例子:北京一位王女士花1000元買了個假的巴寶莉手提包,劃傷後拿到正品巴寶莉櫃檯去修理,店員真就給修復了,根本沒看出來這是個假貨。這位女士並不因買假貨而苦惱,看見櫃檯上“同款”正品標價近一萬元,她反倒“偷著樂”。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認為,消費者應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不能知假買假,為虎作倀;相關部門和企業也應給予消費者更多産品辨偽的宣傳。

  “線上打假主體多、力量散、效果微問題突出。”浙江杭州市質監局局長邵新華建議,儘快擴大電商平臺和執法部門打假合作,推動主要電商平臺建立資訊通報制度,實現電子商務投訴舉報、違法案件相關數據的互通及執法協作。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來小鵬認為,要加快電子商務立法,研究制訂電子商務平臺與網上經營者侵權假冒責任劃分的相關規定,制定統一編碼的電子商務交易産品品質資訊發佈規範。

  “針對利用微信、微網志售假等新問題,需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發佈失信企業‘黑名單’。”柴海濤説,去年以來,商務部推動行政處罰案件資訊公開,正著手建立全國侵權假冒“黑名單”數據庫,將適時向社會公眾提供查詢服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