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看清“盛名”背後之實

  • 發佈時間:2015-11-19 07:55:34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胡立彪

  古語雲,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現實生活中,聽上去高大上,見了真身往往不過爾爾。尤其名與利伴,諸多“盛名”不過噱頭,真正要小心的是,背後藏著利的機關。

  近日,佳士得在香港舉辦手袋拍賣,一款紫紅色Porosus鱷魚皮鑲鑽愛馬仕包拍出了137萬元的創紀錄高價。這個紀錄可作中國奢侈品市場潛力的一個象徵。部分人以為奢侈品具有保值、增值屬性,在它們身上花了大把的錢。業內人士提醒,雖然奢侈品牌一直強調它們每年都漲價,這只不過是為了維護其品牌形象,保持品牌溢價空間和高利潤。總體上講,90%的奢侈品都是消耗品,所謂保值增值,更多是一種噱頭。奢侈品投資和買奢侈品,完全是兩碼事。

  普通消費者竊喜,奢侈品離自己太遠,坑不著自己,殊不知,被“盛名”所惑,也是分分鐘的事。近日,上海有關部門調查發現,不少網際網路訂餐平臺上的店家涉嫌無證經營,更有甚者,證照資訊與實際並不相符。其中網際網路外賣平臺“餓了麼”的入駐商家,抽查證照符合率竟為零。你在網上看這些訂餐平臺一個個把自己説得這兒好、那兒好,卻連最基本的證件、執照都拿不出來,誰能保證飯菜的衛生安全?

  對於那些崇尚“洋名”的消費者來説,上當受騙的幾率就更高了。英國《每日郵報》近日一篇報道,援引義大利都靈檢查人員的話説,從超市貨架上抽查20瓶標著“特級初榨”的橄欖油,結果9瓶名不副實,只是普通橄欖油。顯然,這些義大利油商在造假。橄欖油在西方有“液體黃金”之譽,而賣得貴就意味著高利潤,於是有油商就屈從於誘惑,幹起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勾當。近些年我國橄欖油需求不斷攀升,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橄欖油達到4.2萬噸。不知道這些進口橄欖油有多少是從義大利進口,其中有多少是假貨次貨呢?

  沒有橄欖油名貴,但在食用油圈子裏名頭很響的花生油,也會給消費者“挖坑”。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通報了對80批次食品進行抽檢的資訊,其中合格産品76批次,不合格産品4批次,不合格産品全部為花生油,不合格原因為黃麴霉毒素B1超標。黃麴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1類致癌物,而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霉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專家分析,造成花生油産品中黃麴霉毒素B1超標的主要原因是花生原料在種植、采收、運輸及儲存過程中受到黃麴霉等黴菌污染,或企業在生産時沒有嚴格挑揀花生原料和進行相關檢測,沒有採用精煉工藝或工藝控制不當。

  比起因工藝問題造成花生油被污染這種非主觀之誤,“偷流量”的黑軟體更可惡。近日新華社發表一篇評論,批評的矛頭直指製造、安裝偷流量、偷資訊軟體的“沉默竊賊”。文章指出,除了技術缺陷,有些手機生産商和軟體供應商通過控制後臺,用技術手段提高廣告點擊率,甚至偽裝用戶數,用消費者的錢騙取投資人的錢。手機製造商和軟體供應商大都是名聲很響的企業,卻也幹這種茍且之事,實在讓人唏噓。

  對消費者而言,要想不受“盛名”之惑,擦亮眼睛之外,還要拿起法律武器主動維權。而要徹底除惑,當然要看政府監管部門的作為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管,讓名實不副者付出代價,這樣才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