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開啟品質提升的下一個“五年計劃”

  • 發佈時間:2015-10-22 08:32:41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質檢系統用5年的時間,彰顯了品質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生命力。從一組組令人欣喜的數字裏,從一個個令人驚訝的變化中,我們感受到了品質的魅力。從企業的加速發展中,從行業的轉型升級中,我們體會到了提升的活力。

  而對於很多為之傾注了心血和汗水的質監人來説,這項工作最大的感受是——“很有成就感!”、“感覺特別有奔頭!”應該説,之所以大家覺得有成就感,是源自於産品品質實實在在、看得到摸得著的提升;之所以大家感覺有奔頭,是因為明確了服務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找準了凸顯監管職能的著力點。

  之所以質檢總局選擇在這個時候召開全國産品品質提升工作會議,一方面提醒大家,經過5年的探索,是時候對已經開展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和總結,另一方面也説明,隨著産品品質監督工作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應該開啟品質提升工作的下一個“五年計劃”了。

  下一個五年,質檢系統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衡量品質提升工作的成效?做好品質提升工作,各地質監部門需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需要處理好哪些關係?來聽聽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怎麼説——

  衡量工作成效需要四把“尺子”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品質提升工作的目標就是提升品質。但實踐證明,品質提升工作,從品質出發,卻不止于品質。多個地方的成功經驗表明,要衡量品質提升的成效,需要4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是産品品質,這是最直觀和顯而易見的成效,也是質檢系統開展品質提升工作的基本目標。無論是平鄉的童車、嵊州的廚具,還是葫蘆島的泳裝,通過開展品質提升工作,其産品合格率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比如,平江童車産品合格率從2011年的77%提升到2014年的92%,從“差等生”變成了“優等生”,可以説是打了一場“翻身仗”。再比如僅用了一年,山東壽光防水卷材的産品合格率就從去年的82%提高到了95.1%,進步十分明顯。對於企業來説,這意味著品質管控水準的提升和産品競爭力的提升。而對於社會來説,高品質的産品意味著在相同使用條件下壽命更長、耗能更低,最終必然帶來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從這個角度來説,品質提升工作不僅有利於企業和産業提質增效,也有利於全社會節能減排。

  第二把“尺子”是龍頭企業。從11個産品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的建設情況看,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區域整體品質水準提升的同時,涌現出一批在産品研發和技術升級上走在前列的龍頭企業。比如溫嶺童鞋産業,在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了品質提升的企業梯隊,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完善産業配套和技術儲備,為産業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實踐證明,做大龍頭企業,對建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就是要採取典型引路、重點突破、逐步推廣的工作方法,積極推進示範項目建設,實現“選好一個項目,建好一套體系;做大一個龍頭,樹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産業,致富一方經濟”的目標。

  第三把“尺子”是市場地位。品質是産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提升産品品質是擴大市場佔有率最好的助推劑。就消費品而言,即使看似微小的品質差異,也會導致市場份額的懸殊。通過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各地質監部門發揮職能優勢,引導企業全面導入品質管理理念,建立科學的品質保證體系,使其産品在市場競爭中真正發揮“良幣”的作用。比如説,今年上半年,湖北隨州專用車在全行業都不景氣、産量下降40%的情況下,産銷量依舊保持良好增長勢頭,靠的就是隨州專用車的品牌效應和集群優勢,這也是品質提升工作帶來的正能量。

  第四把“尺子”是經濟效益。産品品質是貫穿生産、交換、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靈魂。據專家估算,我國製造業每年因品質造成的直接損失達1700多億元,因産品品質問題造成對下游産業影響、市場份額損失、污染治理等帶來的間接損失超過1萬億元。各地的實踐證明,品質提升行動有助於引領區域經濟增長,在宏觀層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微觀層面提高企業的投入産出比。以溫嶺童鞋産業為例,企業數量一年多的時間就減少34.8%。伴隨企業數量的減少,産業銷量和效應都有明顯增長,從過去的“小亂散”逐步邁向集約化、大型化、産業鏈條化。

  著力點是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

  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380個産業集群就實現了全美接近60%的産出。而目前質檢總局批准的11個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也都是當地的主導産業和優勢産業集群。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做大做強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對提升區域産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巨大的戰略支撐。推進品質提升,就是要緊緊抓住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這兩個著力點,帶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幾年的經驗證明,抓住主導産業搞品質提升,可謂是好鋼用在了刀刃上;瞄準産業集群搞品質提升,絕對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

  質檢總局要求,各地在進一步深入開展産品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建設進程中,要結合區域實際,深入調查地方支柱産業、産業聚集區的品質狀況和突出品質問題。突出重點,規劃一批集中開展品質提升的重點産品、産業和區域。建立總局和省局兩級培育和創建産品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的工作機制,推動地方政府實施品質綜合治理,創建産品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通過標本兼治、扶優治劣,監督與服務並舉,提升企業品質管控水準,提升區域産業品質整體水準。推動形成企業主體、政府主導、部門監督、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品質提升共治格局,促進區域産業轉型升級。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開展品質提升工作,各地質檢系統要以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建設為抓手,著力抓好“四個一”。

  一是繪製好一張圖。抓品質提升首先要對區域內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做到心中有數。各地在品質提升行動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繪製出區域內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分佈圖,做到産業底數清、企業情況明。對於産業分佈量大面廣的地區,要花大氣力逐個調查,逐個研究,全面掌握産業分佈的真實情況,切實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不留空白。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開展各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各地質監部門要對産業集群中存在的突出品質問題和薄弱環節,分門別類地進行梳理,認真分析,搜尋癥結,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為有效應對品質風險、開展品質提升、推動轉型升級提供基礎依據。比如,在電線電纜産品品質提升行動中,質檢總局聯合多部門共同搭建了品質提升資訊平臺,與工信部與電器工業協會發佈電力電纜原材料成本資訊,就是一個“牽住牛鼻子”的好辦法。

  二是制定好一個規劃。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出本區域的品質提升規劃,明確未來一個時期開展品質提升工作的指導方針、總體佈局、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做到分階段部署,按計劃實施。要做好品質提升規劃與地方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各相關規劃的銜接。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要操之過急,一哄而上,而是要扎紮實實,分步驟實施。

  三是建設好一批示範項目(區)。要積極推動地方政府,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通過培育和創建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區),共同幫助産業聚集地區建立更加完善的品質管理體系,強化企業品質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借助質檢部門的職能優勢,增強企業品質管理能力,示範、引領和帶動整個産業品質安全水準的提升。

  四是實施好一個考核制度。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制度,是推動品質提升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對品質提升的考核,要以品質推動經濟發展為主線,以推動經濟品質、消費水準、生態環境等工作上臺階為目標,不斷強化考核的導向作用。要加強對過程的考核,對考核項目實施跟蹤問效,做到“結果控制”與“過程管理”相統一。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緊緊抓住主導産業和産業集群這兩個重點,通過綜合運用分類監管、監督抽查、生産許可、風險監測以及強制認證、缺陷召回、執法打假、問題約談等措施,充分發揮行業管理、政策約束、標準規範和市場引導的作用,推動解決突出品質問題,大力培育一批效果好、叫得響、影響大的品質提升示範項目,充分展現質檢部門抓品質提升的成果,努力實現提升一類産品、規範一個行業的目的。

  要重點處理好“四對關係”

  與常規的産品品質監督工作不同,品質提升工作涵蓋面更廣、涉及範圍更寬、手段與措施也更多樣。這就要求各地質檢部門在開展工作時,要分清主次,找準重點,否則就容易走進“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的誤區。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指出,在開展品質提升工作時,一定重點處理好“四對關係”——

  一是要處理好“管”與“服”的關係。開展品質提升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發揮産品品質監督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管”與“服”不是簡單的“白臉”和“紅臉”,兩者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沒有監管就會缺少高效服務的貼近度,沒有服務,就會出現監管的盲目性。講監管,不是撇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為監管而監管;講服務,也不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由,為品質違法行為開綠燈,對地方保護視而不見。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監管與服務同步,真正把監管過程變成“為民服務、為企解難”的過程,以責無旁貸的精神,為區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要處理好“新”與“舊”的關係。新是指創新,舊是指堅持。堅持與創新,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堅持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堅持基本經驗,有利於保持工作的連續性;敢於開拓創新,則有利於保持工作的活力。近幾年來,質監系統在品質提升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們必須堅持這些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品質提升工作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也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實際,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和完善,做到在發展中有新變化,在變化中有新發展。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勢下品質提升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準確把握新特點新規律,實現理論上的新突破和實踐上的新發展。

  三是要處理好“標”與“本”的關係。開展品質提升,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治標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礎,治本是治標的深化和發展,二者互為聯繫、相互促進。我們必須科學統籌,把治標與治本內在地統一起來,貫穿到品質提升工作的各個環節。産品的品質問題之所以禁而不止、打而不死,往往與重視治標、忽視治本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注重治標的同時,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本上,健全各項制度和規範,堵住源頭,消除隱患。要通過標本兼治,真正讓中國好産品在市場中如魚得水,讓偽劣産品寸步難行。

  四是要處理好“幹”與“喊”的關係。在實際工作中,光喊不幹不行,光幹不喊也不行,要學會連喊帶幹,做到幹到實處,喊得恰當。所謂“喊”,就是加大宣傳力度,主動曝光問題産品、問題企業和問題區域,主動策劃展現品質提升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的宣傳活動,主動引導媒體宣傳,擴大品質提升工作社會影響力。所謂“幹”,就是實打實地去做,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開展品質提升工作,“喊”與“幹”缺一不可,只有幹得到位,喊得恰當,才能真正提高品質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強調,品質提升絕非是一日之功,要建立品質提升長效機制,更是需要長期的努力。下一個五年,質檢系統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部門聯動、政策牽引、監督檢查、執法打假、技術支撐、行業自律和典型引導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凝聚多方力量,進一步凸顯工作成效,讓品質提升永遠都是進行時。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彭燮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