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兒童乳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是謠傳

  • 發佈時間:2015-06-25 09:33:4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兒童乳飲料中含有

  肉毒桿菌”是謠傳

  本報訊(記者王 嘉)近期,在微信朋友圈等中流傳一條關於“兒童乳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喝了會導致白血病”的資訊,引起了家長們的高度關注。日前,食藥監管部門和多位業內專家對此予以辟謠,發佈了關於“乳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的科學解讀(以下簡稱解讀),並呼籲相關部門應針對這些新的傳播媒介強化網路食品安全問題的管理,嚴厲打擊捏造虛假資訊,避免造成消費者恐慌,影響産業健康發展。

  解讀首先對肉毒桿菌進行了科普:肉毒桿菌的菌體並沒有毒性,但在嚴格的厭氧環境和適宜的溫度(18~30℃)條件下,肉毒桿菌芽胞可能萌發、生長並形成肉毒毒素,該毒素才是致病的元兇,且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力最強的一類神經毒素。不過,當食品的pH值低於4.5或大於9.0時,或當環境溫度低於15℃或高於55℃時,肉毒桿菌的芽胞不能繁殖,也不能産生毒素。而且,100℃煮沸10分鐘,肉毒毒素就可被破壞,從而失去致病性。同時,白血病是一類病因尚不明確的血液系統疾病,至今未發現與肉毒桿菌相關。

  解讀明確表示,迄今為止,國內外均未見因飲料污染肉毒桿菌而導致中毒的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食品微生物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JEMRA)一直以來未將“飲料-肉毒”列入“食品-病原”優先評估組合的名單。

  業內專家稱,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食品原料已被肉毒桿菌污染,含有肉毒毒素,且在加工過程中未充分加熱而導致食物中毒。因飲食結構、飲食習慣、製作工藝等差異,各國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類別並不相同:歐洲多見於臘腸、火腿和腌制的肉類,日本以魚製品為多,美國以家庭自製罐頭、肉和乳製品為多,我國則多為家庭自製肉類食品、發酵豆類或穀類製品。

  而含乳飲料産品不具備出現肉毒桿菌污染和肉毒毒素形成的條件。含乳飲料是指以鮮乳或乳製品(經發酵或未經發酵)為主要原料,經調配、均質、灌裝、殺菌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飲料,包括配製型含乳飲料、發酵型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肉毒桿菌芽胞萌發生長的臨界pH值為4.5,即pH4.5以下時肉毒桿菌的芽胞不能萌發生長。而含乳飲料多為酸性食品(pH<4.5),因此一般沒有肉毒桿菌和肉毒毒素污染的風險。加之含乳飲料在生産過程中都要經過殺菌的處理,所以市售合格的乳飲料産品理論上是不會含有肉毒桿菌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