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4月24日訊 日前,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校長段崇智在60週年校慶活動上,針對“香港高校如何走好科研成果助力國家發展之路”作出發言。
據介紹,創立於1963年的港中大已跨越一個甲子,學校自去年2月12日啟動歷時約一年半的創校60週年慶典起,已舉行了超過120項,涵蓋學術、體育、藝術、文娛、交流等多個類別的慶祝活動。本次,港中大邀請內地重點新聞媒體走進校園,展示其在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慧、地理學等卓越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現場,段崇智從學校排名、策略計劃、創科中心、科研成果、內地佈局等方面介紹了港中大的發展面貌。據他強調,作為國際公認的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港中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初心使命,在各個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均以發掘、創造、傳播以及應用知識為謀,改善人類生活、造福社會為任。“希望憑著大學作為人才高地和知識搖籃的優勢,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助力國家的創新科技與發展。”
根據港中大五年(2021-2025)策略計劃,學校制定了七個重要目標,重點範疇之一便是“研究和創新”。段崇智認為,在大學的發展藍圖裏面,研究不只停留在求知、挖掘和創造知識的層面,而是專注把研究創新和企業結合成一個服務生産力的連續流程,可以説是一條龍,把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體的利潤,把創新轉輸到全世界。
為此,港中大一直鼓勵大學成員創業,直接把研究的成果商品化,輸送到更廣大的市場。據介紹,學校歷年孕育了多家的出色的企業,部分港中大培育的企業躍升為獨角獸和上市公司,不但完善了國家的創科生態,更為社會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
以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內地事務)暨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對消化疾病的研究為例,其團隊主持的腸癌和胃癌的早診分子標誌物研究成果轉化已在臨床應用,幫助癌症患者早篩早診作出重大貢獻,惠及全中國及東南亞。于君表示,她所在的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與內地多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目的是培養消化領域的科研人才和臨床的轉化人才。“我們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內地的聯繫。希望在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的基礎上,能夠開創新的基礎科研和轉化研究,致力於提高病人的健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港中大工程學系卓敏機械與自動工程學教授、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亦是將高端科技成功轉化落地的代表。據介紹,劉雲輝主要研發智慧自動機器人,協助物流、建築、醫療等不同行業應對AI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目前,其已創立多家科技公司。在他看來,香港具備國際化優勢,只要跟內地緊密合作,就能跟國際保持同步發展。“希望國內的同行能充分利用香港的這些優勢,一起推進0到1或者關鍵技術的研發。”
港中大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卓敏矯形外科與創傷學教授秦嶺身為主持過“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等代表,同樣表態道,學校建立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宗旨就是依託香港的基礎科學研究優勢以及深圳的産業化優勢,打造國際一流的專注于機器人、人工智慧及醫學領域的研究機構,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智慧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業等領域的蓬勃發展。“讓港中大的成果、深港的創新科技以及大灣區協同發展,最終服務於國家的經濟。”
除了重點發展學術和研究之外,港中大亦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段崇智介紹到,為了配合國家科技強國、人才興國的戰略,港中大繼續在內地建設科研平臺,在國家科學技術部的核準下設立了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例如,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介紹了香港首個在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項目。2023年5月,“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大豆植株升空,為國家航太科技與農業技術結合揭開新篇。同時,該實驗室還進行非轉基因大豆研究及應用推廣,有助於國家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外,港中大還有四所由中國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覆蓋前沿學科如轉化腫瘤學、藥用植物應用研究、消化疾病研究與合成化學研究,致力於在為國家重點項目輸送科研人才,引領年輕學者為國家重要發展問題作貢獻。
參訪過程中,港中大關美寶教授團隊及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校長特聘助理教授馬培峰還介紹了港中大關於“衛星遙感技術在城市安全、城市健康方面的研究”新進展。據了解,研究團隊採用衛星雷達遙感數據結合地面實測數據驗證,構建一個天地立體的監測數據體系,可有效監測和預防颱風、水災、山火、滑坡等災害,以及應對交通擁堵等快速城市化的挑戰。“針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還將研製併發射首顆港中大衛星,促進港中大在碳中和、智慧城市、糧食安全、生態系統保護、地球系統科學和海洋科學等重點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段崇智指出,歷年來,港中大矢志強化跨學科研究,以發掘、提升及應用知識為謀,改善人類生活質素,造福社會為任,積極建設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分子生物探針醫學工程中心、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等,在多學科領域進行的研究及發展項目影響深遠。
談及如何加強與內地聯繫,段崇智表示,作為第一家全面進駐大灣區的香港高校,港中大一直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基地,自2006年起就在大灣區設立多個教育和研究平臺,配合中央政府在2019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不斷開拓區域內的發展空間。同時,學校還在全國新設六個産學研基地,圍繞京、滬、深建立強大的科創網路——北京中心、上海中心、國家(中關村)火炬科創學院中心、港中大創博港上海基地、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港中大人工智慧交叉學科研究所上海工作站,以及港中大在大灣區的多項建設,構建成強而有力的港中大內地網路,促進官産學研的互動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可以作為內地與國際雙方的通路,利用兩地優勢幫助發展,這是香港特定的位置給我們的能力。”港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提到,今年,港中大還將建立港中大-港中深福田區聯合科創基地,推動港中大-港中深前海發展項目,開展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醫療衛生領域戰略合作。“未來五年,港中大將專注把研究、創新和企業結合為一個富於動力和生産力的連續流程,打造一條使研究演化成實體利潤、把創新傳輸到全世界的超級高速公路。”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港中大在多項主要世界大學排名中穩步上揚,在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於全球第47位,全亞洲第10位,19個學科在QS世界學科排名中名列全球50強。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港中大排名升至亞洲第六位。學校以靈活學分制、書院制、三文兩語和多元文化為教學特色,在醫學、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等卓越學科領域取得豐富科研成果,並屢獲突破性進展。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