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水洞溝遺址:數字技術重現舊石器時代場景

發佈時間:2024-05-29 08:46:59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王迎霞 | 責任編輯:張靜

【文化中國行 科技賦能典型案例】

4萬年很久遠,但在寧夏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時光不再“遙不可及”,高科技讓人瞬間“穿越”,回到舊石器時代。

“如果説文化是水洞溝立足的靈魂,那麼創新就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早在13年前,我們就借助科技讓水洞溝文化遺産‘活’起來。”5月28日,寧夏水洞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燕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令她引以為傲的,是景區打造的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舊石器時代遺址,尤其是曠野土遺址的可視性和觀賞性較差,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不強。作為我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很長時間內,水洞溝只是人跡罕至的荒漠和殘垣斷壁。如何能讓大眾看得懂、感興趣,成為各方共同思考的問題。

“水洞溝景區的管理者到國內外相關博物館考察、取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並與魯美藝術學院、瀋陽工學院的博物館設計人員和文物考古專家一起反覆研討、推敲,最終形成了博物館建築與展陳設計方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榮譽主席高星介紹説。

它的建築形制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材料中最具特色的西方莫斯特文化石葉為設計背景,以石器與遺址環境的主要色調土黃色為基本色調,外形倣出土的石器造型,建築面積達到了4308平方米。

“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水洞溝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元素。我們突出‘以人為本’‘雅俗共賞’的思想,集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觀賞性和體驗性為一體,其中最突出體驗性。”羅燕説。

在這裡,科學與人文完美交融。一入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展廳,遊客就經過“時光隧道”進入“遠古時代”。展館打破僅利用展櫃展示文物的常規模式,融合了文物、圖表、雕塑、油畫、場景復原、地震平臺、沙盤、多媒體展示及觀眾互動等多種方式,特別是運用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提升展覽整體效果。

在下沉式展區,借助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運用,真實再現了4萬年前遠古人類打制石器、祭祀、漁獵等生産、生活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災難來臨時的場景。

唯美逼真的場景讓人流連忘返,也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形式的先河。在2011年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水洞溝景區共接待16萬人。

一個世紀以來,水洞溝遺址一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發現12個舊石器遺址點。古人類在這裡留下了石器、骨器、裝飾品、動物骨骼化石、火塘等數以萬計的遺物、遺跡。後來,水洞溝人神秘消失了,這些人去了哪,成為所有走出體驗區的遊客最關心的問題。

更多未解之謎等待世人探索,沒有答案大概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盡可能地借助科技力量,為社會公眾普及舊石器時代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永遠在路上!”羅燕如是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