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也許是海內孤例”華塔如何洞見文明交融?
編者按:
正定四塔(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開元寺須彌塔、天寧寺淩霄塔),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是中國古代塔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蘊含豐富的文明交流互鑒故事。
梁思成為何推測華塔是“海內孤例”?一休和尚與澄靈塔有何關聯?為什麼須彌塔塔頂藏有數千件珍寶?淩霄塔與成語“抽梁換柱”有哪些淵源?
特推出“正定四塔”系列策劃,通過探訪中國古塔“形”與“神”,追尋文明交流印記。
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濃縮了半部中國建築史”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擁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説,堪稱中國古建藝術寶庫。廣惠寺內華塔,便是正定“四塔”之一。
廣惠寺華塔,被譽為“中國最美古塔”之一。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在前往河北正定考察後發表的《正定調查紀略》中,對廣惠寺華塔讚譽有加:“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樣的奇特。”
廣惠寺華塔究竟“奇”在何處,“特”在哪?它如何體現中外文明交融之美?
建築學家眼中的“海內孤例”
廣惠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年至805年),距今1200餘年。寺內原有天王殿、前殿、華塔、地藏殿等,隨歲月變遷,現存主要建築為華塔。
廣惠寺華塔高33.35米,相當於現在的十一層樓,遠遠望去,像一朵巨型花束。據史料記載,廣惠寺華塔在金、明、清屢次重修,1999年重修時發現了宋“太平興國四年”題記,是推斷其建造年代至少不晚于宋的新證據。
廣惠寺華塔全景。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塔身共分四層,為八角磚雕砌倣木構樓閣式。主塔立於八角形臺基上,四正面辟拱門可出入,四角為扁六邊形的單層套室小塔,將主塔一至二層環抱。二層正面置門,余面均設佛龕。三層塔身縮小,坐落于寬大的平座之上,四正面留門,四側面為斜方格假窗。四層為塔之精華,塔身呈圓錐體,周身彩色磚塑,通體沿八角八面的佈局交叉塑有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如小型雕塑藝術之宮。最上部為塔剎,高聳的八脊青瓦塔頂之上,冠以仰蓮和寶珠。
廣惠寺華塔全景。中新社記者翟羽佳 攝
中國古建築之中,塔的歷史悠久,類型多樣,遍佈全國。華塔亦稱花塔,集中修建於北宋及遼金時期,之後的朝代再無新建實例,前後只流行了二三百年,猶如曇花一現。目前現存的華塔僅十余座,廣惠寺華塔便是其中之一。該塔憑藉其極為特異的造型和富麗的裝飾,被公認為國內同類建築的典型代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丁垚説:“在其他省份和河北其他地區,華塔也還存在,但像廣惠寺華塔這麼華麗複雜的很少見,或者説是唯一的。”
歷史上,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駕臨廣惠寺,對裝飾富麗的華塔青睞有加並題詩作賦,使廣惠寺華塔聲名更遠。
據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長張立方介紹,廣惠寺華塔在類型上不僅是一座華塔,還是一座多寶塔,這在全國很可能是唯一的,因此梁思成先生評價其也許為“海內孤例”。
可以説,無論是在文物價值、審美價值,還是在中國建築史上,廣惠寺華塔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多元文明造就寶塔
塔起源於古印度,梵文稱作“stupa”,作為佛教建築,用於收藏供奉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古代中國將其音譯為窣堵波、塔婆、浮圖等。印度古塔在造型上形似一隻倒扣的碗,因此被建築學家稱為“覆缽式塔”。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塔隨之出現,並與中國建築形式和文化傳統結合,出現了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華塔等多種類型,不僅形制逐漸中國化,作用也走向多樣化,除宗教意義,還被賦予了樓閣登臨、園林景觀、改善風水等更多社會功能。
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梁勇認為,中國的華塔有古印度的印度教風格,也傳承了古印度佛教的犍陀羅形式。“大部分印度教的塔建築都很高、是方形的,上面做滿了雕塑,既有印度教崇拜的象神、牛神等動物形象,也有人物。而華塔塔身的上半部雕刻出各種繁複的花飾,也是受到了古印度佛塔注重雕刻裝飾的影響。”他説。
廣惠寺華塔的磚塑和塔剎部分。中新社記者翟羽佳 攝
廣惠寺華塔塔身之上,通體沿八角八面的佈局交叉塑有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如小型雕塑藝術之宮。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與此同時,廣惠寺華塔融入了大量中國建築形制與建造技藝。“廣惠寺華塔的塔頂、塔剎和四座小塔的頂子,塔上的倣木結構鬥拱、窗欞,都倣照中國古典樓閣建築雕刻而成,均為中國的經典建築符號。”梁勇説。
廣惠寺華塔既傳承了印度教的華麗雕刻,又有古印度佛教的犍陀羅形式,加之中國的建築符號,可以説是一座文化雜糅的古塔。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的文化交匯碰撞,以及中華民族的兼收並蓄,賦予了華塔美輪美奐的華麗和奇特,也成就了它在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和珍貴价值。
廣惠寺華塔的倣木結構鬥拱。中新社記者翟羽佳 攝
千年古塔的保護者
中國古塔風情萬種,絢麗多姿,但在自然侵蝕、災害和戰火等破壞下,許多都湮沒于歷史之中,或只能從文獻資料中找尋蹤跡。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戴建兵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所知正定最早的照片,便是廣惠寺華塔,由匈牙利地理學家喬爾諾基·葉諾于1897年拍攝。此外,近代以來,日本攝影師山本讚七郎、古建築學家常盤大定、建築史家關野貞,德國攝影師赫達·莫裏遜等,也都留下了正定城古跡和廣惠寺華塔的早期影像。
廣惠寺自清代後期廢毀,當時唯華塔尚存。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前往正定調查之際,塔身已出現損毀情況。他在記錄中寫道:“除塔外,只余小殿三楹,實在是頹壞得可憐。”
“僅就花塔而言,國內還有一些類似文化遺産,譬如曲陽縣修德寺花塔因出土了令人驚艷的漢白玉佛造像而名揚世界,此外井陘縣綿河畔的下寺塔花塔也非常精美,可惜1963年被洪水沖毀了。”梁勇説。
所幸,廣惠寺華塔歷經自然風霜和戰火洗禮,在志士仁人的全力保護和修復中得以保存。
廣惠寺華塔俯瞰圖。中新社記者翟羽佳 攝
在梁勇看來,廣惠寺華塔等中國古建築受到國際關注,得益於近代以來中國學界的研究和保護。“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國際上沒有多少人知道正定古建築這麼輝煌。隨著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劉敦楨、梁思成、林徽因等多次造訪此處考察、測繪,並將大量照片和論文發表,才引發了國際關注,特別是在日本的中國古建築學者中産生了很大影響。”
談到古塔保護,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文物旅遊科副主任張偉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感人往事。1947年8月,晉察冀野戰軍四縱隊奉命解放正定,時任四縱十旅二十九團副團長趙生明率隊追擊國民黨軍,敵軍踞守華塔二層平臺掃射,此時若用重型武器攻擊易如反掌,但這座千年古塔也會毀於一旦。權衡利弊後,趙生明決定只用輕武器進攻,以減少炮火對塔身的損害,最終華塔得以完整保護,但年僅30歲的趙生明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後被追授為“大功功臣”。
“戰爭年代,人們很少有文物保護意識,但趙生明團長卻有發自內心對文物的保護和熱愛,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些保留下來的文物,多虧了先輩付出的努力和犧牲。”張偉説,後來正定人為紀念這位保護古城的英雄,將他犧牲時所在的南門裏改為“生明街”。
此外,戰爭期間,以梁思成為代表的建築學家,也通過在軍事地圖標出文物所在地、編制中國古建築目錄等方式,以自身行動保護了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産。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整體實施文物普查和保護工作,通過對塔下部殘損處進行修補支護、周圍砌圍墻等方式,對廣惠寺華塔進行初步修復。1961年,廣惠寺華塔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築保護研究院)開啟對廣惠寺華塔的加固修復工程,經過整整五年的精心修復,千年古塔終於在1999年重現異彩。
今天,站在正定古城墻的城樓上眺望,城中古寺與古塔林立,錯落有致地靜靜佇立,見證著中華文明的千年底蘊,也訴説著一代代古塔守護者的動人故事。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