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館該如何做好文化傳承和科普教育

發佈時間:2023-11-24 09:41:02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付銳涵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眼下,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風尚。

參觀熱背後,折射出博物館行業發展、公眾認同度提升的良好態勢。“中國博物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展覽陳列水準不斷提高,吸引力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杜水生指出。

此前,國家文物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工作水準的指導意見。如何擴大博物館服務供給,更好滿足公眾需求?如何優化參觀體驗,更好發揮博物館文化傳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講解是展覽與公眾之間的紐帶

“博物館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提高公眾文化素養、培育科學素質的教育功能,是傳播知識和科學思想的地方。”杜水生告訴記者,博物館一方面負責文物標本的管理、收藏和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公眾開展社會教育。博物館講解可以激發參觀者對知識和藝術的追求,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北京天文館公共服務部副主任周謙指出,專業化隊伍和合理機制為博物館高品質講解服務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北京天文館為例,該館面向公眾的講解方式有四種。一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展區,安排科技輔導員提供免費講解。二是為團體參觀者提供預約講解服務。三是組織志願者在週末和節假日開展講解。四是由講解設備提供語音導覽服務。周謙介紹,在科技輔導員的選拔上,會考慮專業背景、知識儲備、語言表達能力等。除了對科技輔導員進行培訓和崗前考核外,博物館也組織定期考核,以促進其講解水準的提升。

“一個展覽製作完成後,公共服務部門會根據策展團隊提供的資料,梳理關鍵詞。科技輔導員結合自己的風格,對內容進行多元化的補充和完善。”北京天文館助理研究員楊冰介紹,北京天文館會針對講解的內容、技巧、表達等方面進行考核。經驗豐富的科技輔導員,也會去試聽新展覽的講解,並提出改進意見。

近年來,志願者逐漸成為博物館講解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年起,北京天文館開始大力推動志願講解員的招募,發展至今,其數量規模已超過科技輔導員。青少年參加“天文小主播”課程培訓後,可以自願申請、並在通過考核後成為天文館的“小小志願講解員”。

楊冰表示,講解員能夠將展覽的內涵、知識和理唸有效傳遞給參觀者,是展覽和公眾之間的紐帶,尤其是青少年志願者能夠在同齡人中起到榜樣引領作用。

但隨著參觀需求的增長,一些講解亂象也引發業內人士擔憂。據了解,不規範的社會講解可能存在知識性錯誤,也可能出現長時間逗留佔用展品展項、不文明使用擴音器等行為,影響了其他遊客的正常參觀,對場館秩序造成一定影響。

“為了吸引參觀者注意力,講述野史、傳播不正確的觀念,這些行為要堅決制止。”杜水生説。

《國家文物局關於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工作水準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化館內講解服務供給”“規範引導社會講解服務”。楊冰表示,相關規定的出臺,為博物館加強正向引導和強化管理提供了依據。

充分挖掘館藏資源與特色

如何推動博物館更好發揮教育職能?

據悉,為更好滿足參觀需求,不少博物館採取延時開放、增加預約等方式應對參觀高峰,讓市民遊客在想參觀時有博物館可“看”。

“我國博物館總數超6000家,資源豐富、類型多元。除國家級博物館外,很多地區級博物館的設計陳列也非常好,有自己的獨特內涵。”杜水生建議,應合理引導公眾多元消費,注意發掘身邊博物館的價值,避免扎堆在少數“明星”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可以主動作為,與社區共同探索館外服務,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和居民生活找切入點,立足自身特色和館藏資源,提升展覽的貼近性和吸引力。

在教育形式上,專家建議博物館可以探索面向不同觀眾群體的服務方法,加強與學校的合作,把博物館資源引入課堂,開展更豐富多元的活動。(科技日報記者 付銳涵)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