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望臺|烏爾善:通過文化交流尋找精神和情感深處的共性

發佈時間:2023-09-28 14:57:2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靜

電影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來,中國電影産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助力。

烏爾善導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中國電影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交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1e9619f6e44691d30bd13bf57a70949.jpg

烏爾善參加2023北京文化論壇“文明互鑒:相互尊重與合作發展”平行論壇圓桌對話現場圖 主辦方供圖

中國網:《封神》是中國人的神話故事,體現的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情感價值和道德觀,您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看懂這個故事?

烏爾善:《封神》第一部是9月14日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上映的,我也特別關注海外觀眾的反應,看到了很多觀眾給我留言,通過微網志或者其他社交平臺@我。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最有魅力的中國故事用當代的電影技術和現代的觀念做重新闡釋,打造高品質的中國電影。

我覺得不用刻意去劃分中國觀眾還是海外的觀眾,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裏面,擁有不同的歷史和不同的語言環境。但是人類的情感共性大於差異,我們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尋找精神和情感深處的共性。我一直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文明和文化是不同的。文明使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民族越來越相似。” 我們在電影創作的時候,既基於中國的故事也在尋找人類共同的情感。像《封神》三部曲,電影素材雖然來自於中國最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包含三千多年前中國真實歷史,又有天馬行空的東方想像力。在這個故事裏面,還有對親情、家庭、父子關係方面的討論,這些東西可以跨越文化的差異,能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可以感同身受,引發與更多的人交流和共鳴。

中國網:《封神》系列電影中展現了很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您對中國電影帶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什麼樣的見解和看法?

烏爾善:讓國際社會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的故事,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在提煉整理中重新表達,用當代的技術和新的觀念去講述中華傳統故事,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看懂和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中國有大量經典的神話故事,有非常多的文化瑰寶,包括傳統藝術以及有美學成就的藝術作品,這些素材都是中國電影可以利用的拍攝素材,都可以給全球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我覺得,在梳理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借助新的技術,探索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即可以有效提升中國電影的內涵,又可通過電影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海”。《封神》做的就是這樣一種探索。

中國網:《封神》系列電影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中西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烏爾善:《封神》系列電影也可以説就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産物。這部電影裏面既有中國經典的神話故事,同時所應用的電影技術又是國際化的,我們的創作團隊來自21個國家,從團隊的角度看算國際合作是比較充分的。

比如,我們的視效總監就是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2016年,我就請他來中國,跟我們的編劇和演職人員一起,去山西、陜西、河南開展了一個月的考察。在山西走訪了永樂宮、玉皇廟等地,看壁畫和彩塑,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形態,在陜西寶雞參觀青銅器博物館了解商周的文化,還專門去河南殷墟了解殷商的文化。之後我們跟他討論,如何把這些視覺元素變成電影裏面栩栩如生的數字角色(雷震子,墨麒麟等),這些形象之前在中國電影裏面很少被表現出來。我覺得塑造中華傳統歷史神話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中國的歷史,理解中國藝術的發展和成就,通過實地了解,把自身的感悟運用在視效創作裏面。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也將在考察中所見所感的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以及中國古典元素,加入到數字角色創作和視覺效果展現中,一方面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兼顧了海外受眾的審美視角。

任何的文化都是因為相互交流而不斷發展進步的,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大家共用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對共同的情感價值産生共鳴,我覺得這個是最有意義的一個事情。

中國網:您下一步籌備的電影是什麼題材?

烏爾善:接下來要將《封神》第二部和第三部做完,第二部盡力爭取明年暑期上映,已經計劃開發新的電影項目是《鄭和下西洋》系列。

鄭和下西洋是中外交流史上一件非常意義的事件,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課本裏面都講過。我真的去接觸這個題材的時候,發現這裡面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在幾百年前,中國就能夠建造起長150米的巨型木帆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鄭和遠航所經歷的這一切,無論是一場海洋的冒險,還是在航海中與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也都非常偉大。所以,我特別希望將這個故事通過電影的方式來展現,我們會把它做成海洋奇幻冒險類型中國電影,這個過程同樣也會有非常多的國際合作。

(審稿:張寧銳  姜壹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