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新場景中滿足市民文化新需求

發佈時間:2023-05-24 10:39:3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黃曉麗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在新場景中滿足市民文化新需求

2022年6月19日,在東莞著名的老街振華路,“潮流東莞·火柴盒”城市藝術TIME父親節專場活動,在斑駁的騎樓間與市民不期而遇。街頭巷角被佈置成小而美的演出場地,“路演+快閃+現場互動”的街頭藝術形式,吸引了大量市民駐足參與。《父親的散文詩》《當你老了》……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紛紛拿起麥克風,用歌聲表達對自己父親的感情。零距離音樂會、互動演唱、現場採訪、寫信傾訴……走心的策劃和溫情的表達,讓很多市民驚呼“很特別”“很懷念”,活動隨即在很多東莞人的朋友圈刷屏。這是近年來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創新服務方式的一個縮影。

長期以來,文化館一直在群眾文化發展和城市文化潮流演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也在發生改變,文化館面臨著如何打造服務新場景、滿足人們新需求的挑戰。比如,2021年,東莞邁入GDP過萬億元、人口過千萬的新階段,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4歲。如何更好地服務廣大年輕市民,成為東莞市文化館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需求催生新場景。2022年,東莞市文化館創新策劃“潮流東莞·火柴盒”城市藝術TIME,聯動全市33個鎮街(園區)分館,全年舉辦250多場“小而美”“在身邊”的音樂活動,讓市民聽到城市裏流淌的旋律,線上線下惠及1874萬人次。

如果文化活動局限于場館之內,服務覆蓋的人群只能是少數;如果只舉辦傳統形式的文化活動,必定難以引起年輕人的興趣。為了讓更多市民能就近輕鬆參與文化活動,東莞市文化館把活動場地從場館內搬到場館外,在公園、商場、城市草坪、工業園區等不同地方搭建小型舞臺,打造出一個個開放的音樂空間。有了“地利”,我們還巧借“天時”,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策劃專題活動,如“520全城告白”“母親節媽媽的吻”“香港回歸25週年經典粵語金曲之夜”“中秋節但願人長久”等,既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也讓文化活動成為群眾身邊常態化的存在。

此外,為滿足年輕人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在音樂類文化活動中,我們經常採用流行音樂、小型交響樂、室內樂、阿卡貝拉、輕搖滾、爵士樂、流行新民樂等不同音樂形式,並利用短視頻、網路直播等方式,將活動從線下延伸到線上,讓活動散發出青春氣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館的任務是組織策劃群眾文化活動,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産品,但僅僅靠文化館自身力量,已經很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文化館必須整合資源,凝心聚力,改變以往靠自己單打獨鬥的服務方式,既橫向引入社會力量,又縱向推動多方文化要素聯動共用,實現公共文化供給的多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比如,近些年,東莞市文化館通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采會,推出優享文化年創投大賽,扶持共用文化空間,孵化培育社會組織,在公共文化供給的各個環節,全面引入社會力量,大大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東莞市文化館還依託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中國文化館協會攝影委員會和中國民族音樂普及推廣中心等三大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推動高端文化資源要素“請進來、走出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比如,依靠中國文化館協會,聯動各地文化館同行,策劃舉辦了全國群文影像大展,舉辦“街拍中國”走進東莞系列活動,讓市民可以就近參與全國性群眾文化活動;引入“國樂經典·時代新聲——中央民族樂團儷人行與青衫渡室內樂音樂會”,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品質的文化演出。

創新是文化館的生命和靈魂。面對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只有打破陳規,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才能不斷擦亮文化館的服務品牌,才能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東莞年輕人眾多,我們緊盯年輕人的“潮文化”,把打造“潮流東莞”品牌作為創新文化館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新場景、新空間、新業態來滿足年輕人的新需求。比如,2023年“潮流東莞”品牌活動包括“潮業態、潮音樂、潮非遺、潮生活”等四大板塊,涉及科技、經濟、城市記憶、音樂、詩歌五大維度,將潮文化與傳統文化、製造業發展、城市文化生活深度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文化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預計全年開展超過2500場具體活動。以“潮流東莞”為載體,文化館日益成為思想匯聚、文藝薈萃、觀點交鋒的舞臺以及傳統文化、當代文化、未來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實驗場。

在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上,東莞市文化館將繼續以開放、融合、創新的胸懷擁抱時代、擁抱潮流、擁抱未來,做大做強文化館服務品牌,不斷打造服務新場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黃曉麗,係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館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