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5月19日訊 (記者 秦金月)5月17日至5月25日,北京人藝經典話劇《嘩變》再度回歸舞臺。一部被稱為“話劇姓話”的教科書級舞臺作品,一場觀看演員語言魅力的“純粹”享受,《嘩變》也成為北京人藝觀眾的“必看”劇目,屢次刷新售票記錄。
《嘩變》在北京人藝首演于1988年,由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執導,任寶賢、朱旭、修宗迪、顧威等藝術家出演。2006年重排,當年的副導演任鳴擔綱導演,馮遠征、吳剛、王剛、王雷等新一批演員接棒,讓這部經典再現舞臺。全劇圍繞著一場法庭辯論展開,在單一的法庭背景下,舞臺上演員全部坐在椅子上,不依靠舞臺調度和肢體表達,純靠語言來完成表演,這也讓這部作品成為展現話劇臺詞魅力的典範。
經歷過舞臺打磨,此次上演不僅人藝“五虎”馮遠征、吳剛、王剛、高冬平、丁志誠等齊齊亮相,王雷、張福元、叢林、張萬昆、何靖、鄒健、徐白曉等第二版原班人馬也都悉數登場。對演員來説,舞臺還是熟悉的舞臺,不同的是每一輪演出後沉澱下來的傳統,磨合出來的默契和不斷求變的追求。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馮遠征:演這個角色讓我提升
飾演魁格艦長的馮遠征從2006年接演這一角色。他認為自己這一代演員是在老藝術家們創造的高峰基礎上進行攀登。“這個角色為演員帶來的提升,是跨越性的。”劇中魁格艦長密集的臺詞,緊張到“神經質”的狀態,對於演員來説是巨大的挑戰。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八分鐘獨白,更堪稱全劇經典段落。這段法庭“自辯”充滿著矛盾,但馮遠征看來,“看似不著邊際的事件在人物心中有著自己的邏輯。”跳出來整理齣劇本以外的事件,代入人物的心理邏輯,就能呈現出人物當下的狀態,也讓觀眾看到演員在舞臺上塑造角色的魅力。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吳剛:今天比昨天更精準
從老版中的“瑪瑞克”到2006年重排版中出演律師格林渥,吳剛與《嘩變》一起走過這麼多場之後,仍然表示“今天要比昨天更精準,明天還要繼續找更好的狀態。”每場演出觀眾都報以飽滿的熱情,甚至有的觀眾熟悉到能夠背下來部分臺詞。吳剛認為這是對演員的一種鼓勵,“有這樣的觀眾,我們得做得更好才行。”“演出不能靠慣性,今天跟昨天的感受肯定不一樣,情感調動不一樣,會給觀眾一種新鮮感。到現在我依舊在不停地找,欠缺什麼,就彌補什麼。”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剛: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檢察官“查理”的扮演者王剛伴隨角色17年,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接演這一角色的壓力,“大量密集的臺詞來表現舌戰和交鋒,不只要説好、説清楚,還要清晰地傳遞出意思和節奏。”一上了舞臺就全場不下臺,飾演了無數舞臺角色的王剛表示,只有這齣戲,他直到現在,上臺前仍然“手腳冰涼”。然而,每次走上舞臺,又會忘掉這些,全情投入。“這一輪我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一些交流細節,畢竟,藝無止境。”
高冬平:每場演出心都咚咚狂跳
醫生倫丁的扮演者高冬平2012年加入劇組,雖然看過很多場,但真正的演出仍然是非常大的考驗。“雖然出場時間不算很長,但每場演出都能聽到心臟咚咚的狂跳。因為純靠臺詞節奏和人物語言去塑造角色。”在舞臺上磨合到現在,他不僅與原班演員之間更加默契,還為角色設計了很多細節,比如在什麼時候看手錶等,充分表現出人物身後豐富的背景。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丁志誠:演人物演靈魂
85班“五虎”中最後一位加入劇組的演員丁志誠,在劇中出演醫生伯德一角,他要求自己演出一個深刻並且有光彩的角色。“把自己放低,把功課做足。對人物的理解從淺到深,從深轉化成內在,再從內而發,到外化表達。將人物演的層次更深,演出靈魂。”
劇本的精妙絕倫,導演的精準把控,演員的精湛演技,讓《嘩變》的舞臺魅力延續至今,也將在新一輪演出中與觀眾台上台下,共同交流。
本輪演出過程中,恰逢人藝已故老藝術家朱琳誕辰100週年。《韻致華美,意蘊悠遠——朱琳誕辰100週年紀念展》在首都劇場觀眾側廳與演出同步開展。展覽對朱琳的成長經歷、藝術成就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回顧,向觀眾生動詳實地展示這位藝術家的一生。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嘩變》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