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春節期間將有哪些非遺活動?假日旅遊有哪些新舉措?

發佈時間:2022-12-30 08:46:56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黃玉玲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原標題:春節期間將有哪些非遺活動?假日旅遊有哪些新舉措?這場發佈會權威解答

央廣網北京12月29日消息(記者 黃玉玲)隨著元旦和春節假期的即將來臨,冬季旅遊將持續升溫。28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第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介紹了春節期間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特點和多措並舉促進旅遊消費和市場供給。

春節期間龍舞、獅舞、年畫等非遺活動精彩紛呈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介紹,春節期間,將根據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等時間節點推出“趕大集買年貨”“曬團圓年夜飯”“舞動中國龍”“點亮中國燈”等話題討論、直播活動。

李曉松表示,春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與春節、元宵節相關的龍舞、獅舞、年畫、剪紙、燈會、廟會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200多項。春節也是各地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等活動的重要時間節點。

2023年春節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將動員和組織廣大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等,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等相關活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著力推動全國人民廣泛參與、自覺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弘揚者和實踐者。

他強調,支援與春節相關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面開展非遺相關活動。剪紙、木版年畫、燈彩、彩扎等與年節裝點相關的非遺項目要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舞龍、舞獅、燈會、廟會等群體性強的非遺項目要不斷擴大群眾參與度;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要加大傳統工藝産品供給,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節慶文化産品。

2021年、2022年春節元宵節期間,連續兩年舉辦“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讓人民群眾及海外華人華僑通過網路感受到家鄉年味和歡樂喜慶過大年的濃厚氛圍。新年期間,將繼續舉辦“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

此外,記者了解到,今年還會開展以“賞年畫過大年”為主題的新年畫聯展活動。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朱渤介紹,目前共徵集到農民畫、木版年畫等新年畫作品1068件,從中將遴選部分優秀作品,在元旦春節期間組織線上線下的展覽展示活動,進一步豐富兩節期間群眾文化生活。一是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線下巡展。根據各地具體情況,目前考慮依託各級文化館(站)、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結合當地兩節活動,舉辦系列優秀新年畫作品的線下展覽、公益講座、互動體驗、交流展示等文化活動。二是上線“雲上年畫展”。國家公共文化雲等線上平臺將舉辦“賞年畫過大年”——雲上年畫展,通過“賞年畫”“講年畫”“繪年畫”“尋年畫”“樂年畫”等欄目,展示優秀新年畫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互動交流活動。

發展旅遊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舉措

面對即將到來的元旦和春節假期,如何促進旅遊消費活力?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王鶴雲透露,針對冬季旅遊特別是即將到來的元旦、春節等假日旅遊,文化和旅遊部將在供需兩側同時發力。

在消費引導方面,將組織開展“打卡旅遊休閒打開歡樂春節”2023新春旅遊推廣活動,鼓勵各地推薦更多休閒遊、微度假等周邊遊産品,推動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因地制宜做好春節假日市場供給,推出具有冬季特色的休閒體驗項目,開展豐富多彩的旅遊休閒和民俗活動,依託12家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組織開展“歡樂冰雪旅遊季”活動,把“旅遊迎春、休閒過年”作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生動體現。

在市場供給方面,將深入實施《關於推動露營旅遊休閒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戶外運動産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推出新一批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更好引導戶外休閒運動等新業態發展,指導各地持續加大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鄉村旅遊,以及工業旅遊、冰雪旅遊、海洋旅遊、度假休閒旅遊等特色産品供給,通過加強增量、優化存量,創新和豐富産品供給方式。

“針對紅色旅遊,我們近期首次推出了山東省臨沂市等10家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試點單位,著力提升紅色旅遊發展綜合效益。同時,將在去年‘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的基礎上,編輯發佈《大國重器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路書》(下稱《路書》)。《路書》聚焦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重大國土空間佈局建設工程等,梳理出30條精品線路,並對沿線的特色景區、行程規劃、遊玩錦囊、路況、餐飲等做了詳細介紹。”王鶴雲説。

王鶴雲表示,發展旅遊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舉措。旅遊消費的恢復和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儘管受疫情影響,近三年的旅遊消費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我們相信隨著疫情防控優化措施的實施,旅遊消費活力將會加快恢復。”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