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堅持“兩創”書寫史詩·非凡十年)
方曉風
核心閱讀
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把圖紙繪于田野大地,把創作留在大街小巷,促使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特色風貌愈發凸顯,生産、生活與生態和諧共進。
城鄉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當代生活,借助新形式保留地域記憶,構建獨特文化精神,為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提供不竭動力。
隨著科技進步,科藝融合為城鄉發展帶來創新機遇。
當中國小將蘇翊鳴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上勇奪冬奧金牌時,這座設計靈感來自敦煌飛天飄帶形象的五彩大跳臺,也成為世界看向“雙奧之城”的一扇窗。
作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單板滑雪大跳臺場地,首鋼滑雪大跳臺的設計既融入中國傳統山水美學,與周圍的湖光山色、工業遺存相映生輝;又建立起體育場館與工業遺産再利用、城市更新之間的連接,生動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同時,為城市增添著運動之美、設計之美、人文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10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以實際行動參與城鄉規劃建設,深入了解人民群眾需求,創新設計助推城鄉發展。透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可以看到城市文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的步伐更加穩健,城鄉美好生活畫卷正徐徐展開。
巧妙設計
彰顯獨特美學風格
“不修路,沒出路!”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鑿出8公里“絕壁天路”的故事,在馮遠創作的連環畫《願當一輩子下莊築“路”人》中得到生動再現。畫面之外,藝術接力持續進行。2021年,四川美術學院6個院係的師生組成跨專業設計團隊,走進下莊村,發揮藝術優勢,開展鄉村總體規劃設計,為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振興鄉村文化、推進産業發展提供支援。
一戶一景致,一村一畫卷。在藝術設計助力下,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中華大地漸次呈現。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東梓關村,粉墻黛瓦的新杭派民居與青山綠水相融,如水墨畫般,吸引許多遊人前來“打卡”。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同時,設計師們還引導村民自發改造生活空間,並打通從創造向創業轉化的産業路徑。如今,不少村民成為紮根鄉土的“藝術家”。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石節子村、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雲松自然村等地,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的各類公共藝術作品點綴田間,使村莊成為露天美術館,改善著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著村民審美品位。
城市空間裏,藝術設計之花同樣絢麗綻放。數字畫卷中翱翔的飛鳥、隨觀眾動作變幻的水墨畫屏、隨音樂律動開闔的纖維花朵……作為“新國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隨處可見的藝術作品,使公共空間成為有文化、有特色、有品位的展示空間,也反映出“空間藝術化”正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在各地火車站、地鐵站、廣場等公共場所,越來越多的壁畫、雕塑等美術作品融入其中,給往來行人以美的滋養。
一鎮一勝景,一城一風光。城市治理的“工筆畫”因藝術點染而更加多彩,凝聚起社區居民的向心力。位於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的創智農園曾是一片荒地,在設計師與社區的合作下,這片城市隙地化身居民共建共用的社區花園,人們可以在這裡舉辦耕讀會等多種活動。像這樣的社區花園、口袋公園等微空間,正在城市中不斷“生長”,拉近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保護利用中實現華麗轉身的還有一座座城市工業遺存。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化創意街區,老廠房被改建為陶藝體驗空間、博物館等,“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為瓷都增添了獨特藝術韻味。
紮根人民生活、服務人民需求,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把圖紙繪于田野大地,把創作留在大街小巷,促使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特色風貌愈發凸顯,生産、生活與生態和諧共進。
立足傳統
蘊聚深厚人文內涵
井岡山深處,坐落著一個小小的紅色村莊——大倉村。如今,許多重走大倉村的遊客都不禁感嘆“大倉大變樣”!村口廊橋恢復了舊時進村鄉道、經過修繕的歷史建築講述著革命故事……在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師生歷時近兩年的規劃建設下,大倉村的紅色基因得到更好傳承,這一過程也成為藝術設計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生動寫照。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坐落于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的西浜村崑曲學社內,水磨調流麗悠遠。這座以崑曲教學、表演、展示為主要功能的學社,由村內四棟民宅改造而成。草泥墻面、竹木板條、金屬瓦面……整座建築設計在延續水鄉傳統風貌的同時,融入新材料、新技術,既成為崑曲文化的新地標,也是以設計留住鄉愁記憶、振興鄉村文化的縮影。
對當地歷史文脈與營建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已成為設計師、建築師留住鄉情鄉愁的重要方式。在浙江省松陽縣、江西省金溪縣、雲南省建水縣等地,設計師深入挖掘當地人文內涵,靈活運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與傳統建造技藝,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將舊屋改造為圖書館、民宿等,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繪就一幅幅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動人畫卷。
歷史文化街區延續城市文脈,保存城市記憶。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離不開設計師的創新實踐。在北京,一批設計師充分調動各類資源,以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展開持續的微更新探索。在改造後的前門大柵欄,承載新功能的歷史建築、傳統與新興業態混合的商業模式、歷史感與時尚味並重的視覺設計等,共同賦予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新活力。在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廣州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等地,類似的微更新行動不約而同向前推進。這些設計實踐既保護了城市文脈,又實現了更廣泛的社區利益共用,激發了社區發展動力。
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重要工作。一批設計師以最小干預的方式,對老舊小區現有要素進行重組,使其形成新格局、承載新功能。位於上海市的貴州西里弄,住宅空間小,公共活動空間少。設計師通過多輪“針灸式”微改造,建立起社區共用客廳、共用廚房等新生活空間,顯著改善了社區人居環境。這樣的微更新與其説是一種手段,不如將其視作一種持續、漸進、溫和的城市空間新舊迭代過程。在自下而上的微更新中,居民的訴求體現在城市建設之中,使城市空間更具人情味,城市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微更新之微,反襯出其意義之大。
城鄉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當代生活,借助新形式保留地域記憶,構建獨特文化精神,為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提供不竭動力。
科藝融合
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藝術與科學是構建人類文明的兩個不同側面。隨著科技進步,科藝融合為城鄉發展帶來創新機遇。
設計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助力供需精準對接,架起鄉村與城市之間共創互惠的橋梁。由美術院校發起的“比淘寶多一里”項目,以新設計理念改變重慶酉陽農村供銷模式。騰訊“為村”項目,借助移動網際網路發現鄉村價值,搭建起村民主動對接社會資源的平臺。一些美術院校師生運用科技手段幫助村民創新農産品包裝設計,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與藝術品位。一些設計師在挖掘本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脈絡的基礎上,將綠色設計理念與技術融入創新設計,並將成果無償提供給當地企業,實現了資源活化與經濟效益雙贏。以鄉土文化為紐帶,以藝術與科學為兩翼,鄉村生活圖景日新月異。
城市建設中,科藝融合也成為服務高品質生活的助推器。漫步上海武康路,曾經橫亙在道路上方的架空線如今已消失不見,原本淩亂的各類桿件被整合到智慧綜合桿內,簡潔的黑色桿體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化繁為簡的城市傢具設計,既完善了城市道路功能,又美化了城市景觀,直觀呈現了新時代的城市美學。白天的城市車水馬龍,夜晚的城市流光溢彩。G20杭州峰會期間的錢江新城燈光秀,運用4G無線互聯智慧燈光控制系統串聯起35個臨江建築立面,以“城、水、光、影”為主題展現出中國氣派和江南韻味。這些科藝融合成果,高效率、可持續地改善著城市風貌,彰顯城市文化品位,為城市美好生活添彩。
無論身處城市還是鄉村,廣大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而努力探索。未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藝術設計促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將勠力同心、篤行不怠。
(作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5日 08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