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迎來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進入秋分節氣。秋分,意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強説,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大忙,貴在一個“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越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為來年奠定豐産基礎。
“今天秋分日,也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唐志強説,秋季是萬物成熟的季節,秋分是廣大農民喜獲豐收的節令。全國處處五穀豐登、瓜果飄香,廣大農民共慶豐年、分享喜悅。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
秋分時節論“金秋”天氣
看田間農事奔忙
“秋分時節是一年裏最宜人的時間段。”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説,此時陽光直射赤道,平分了晝夜,白晝與黑夜均分等長;平分了陰陽,暖陽與涼風共用寒暑;平分了秋色,黃葉與藍天交相輝映。秋分和春分是古人最早找到的兩個節點。《尚書·堯典》中載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文字,其中“宵中”意思是晝夜等長,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秋分”。
人們在日常交流中,經常把秋天稱為“金秋”,秋風稱為“金風”。宋英傑解釋,在五行中,西方屬秋天,金位於西方。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亞洲內陸,因此春天季風從東面或東南面來,秋天季風從西面或西南面來,因此把春風叫東風,把西風又叫秋風。此外,莊稼穀物成熟,田地裏呈現出金黃,草木也由綠變黃,與金色相似,也強化了金色的印象。
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宋英傑説,“秋分”是秋的全盛期,也是我國各地氣候差異化增大的時節,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已開啟了秋到冬的過渡,我國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基本上完成了從夏到秋的過渡,而南部地區還處於炎炎夏季。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雨季已結束,天空通透性好,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呈現出一派“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的景象。
在希望的田野上,秋分時節大部分農作物均已成熟,金黃的谷穗、火紅的高粱、青色的蘿蔔、雪白的棉花、黃黃的玉米、紅紅的尖椒……纍纍的果實,向人們頻頻招手。唐志強説,此時要抓住有利時機采收,否則會受到霜打風磨,造成損失,而且也會對秋耕、秋種等一系列後續農業生産環節造成影響。
唐志強提示,此時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要做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秋分日裏談“中國農民豐收節”
尋找應季時令美食
唐志強説,2018年的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設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為了紀念這一節日的設立,專門鑄造一口“豐收盛鼎”。豐收盛鼎,其造型與紋飾凸顯新時代、農民和豐收這個主題。豐收盛鼎外形為四足方鼎,鼎高180釐米。鼎耳以吉祥虎紋為飾,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耳側以魚紋為飾,寓意年年有餘。
暢楊楊剪紙作品《秋分》
為何把中國農民豐收節選在秋分日舉行?唐志強説,從節氣上看,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纍纍,最能體現豐收,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正是大好時節。
從區域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物産豐富,各地收穫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兼顧南北方各地情況,便於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利於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從民俗上看,我國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大多在下半年,如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現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已經成為傳承農耕文明的有效載體和創新舞臺。”唐志強説。
秋分時節的應季美食有哪些呢?唐志強説,螃蟹是應時當令的節氣美食。這個時節,煮茶燙酒,嫋嫋熱氣,端上一籠“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之秋蟹,令人垂涎三尺。螃蟹熱量頗低,每百克熱量不足一百大卡,且味道極美,李漁道:“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
芋頭也是秋天的應季食材,而且香軟、易消化,營養價值很高。唐志強説,芋頭可以當主食吃,也可以做菜,還可以做餅。廣西“荔浦芋頭”的口感以粉糯見長,在清朝被列為廣西的首選皇家貢品。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音和“運來”相近,所以秋分吃芋艿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秋分梨子甜。唐志強説,秋分時節氣候逐漸乾燥,應及時補充水分。梨子此時已經逐漸成熟應季,正是採摘的好時節。梨既可生食,也可蒸煮後食用。在醫療功效上,梨可以通便秘,利消化,對心血管也有好處。在民間,梨還有一種療效,把梨去核,放入冰糖,蒸煮過後食用還可以止咳。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