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尼泊爾的世界遺産:陽光下的九層神廟熠熠生輝

發佈時間:2022-08-31 14:13:53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袁濛茜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九層神廟建築群東南角塔又名拉利特普爾塔(Lalitpur),象徵著谷地的另一座古城帕坦。2015年大地震時,東南角塔整體向西南方向主幹道歪閃約30釐米,十分危險。如今,修復後的東南角塔已經排除了險情。

九層神廟建築群上的木刻代表著高超的雕刻技藝,承載了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每一扇窗戶都與眾不同。這扇窗戶上的木欞條被巧妙地雕刻成蛇神那迦的造型。部分木刻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在中尼工匠悉心修復下,即使是微小的神面也被精心復原。

尼泊爾工匠正在雕刻九層神廟窗框上的神像。

8月25日,九層神廟建築群的腳手架全部拆除完畢。這意味著持續5年的建築群本體維修工程圓滿完工。九層神廟建築群終於再現雄姿。

傍晚的夕陽照在九層神廟建築群西立面上,這是欣賞九層神廟建築木雕最好的時刻。屋檐下的凸排窗、花窗和斜撐沐浴在橘黃色的陽光中,光影勾勒出紐瓦麗木雕獨特的韻律感。

進入8月,隱藏在密實的腳手架和防護網下的九層神廟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經過中國和尼泊爾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遭受震災的九層神廟建築群被成功修復。

持續努力5年

本體維修圓滿完成

8月6日清晨5時,一陣急促的震動把我從夢中驚醒:尼泊爾又發生地震了,本次是5.6級。位於喜馬拉雅地震帶的加德滿都谷地,自古以來地震頻發。

作為中國援尼泊爾文物保護工作隊成員,我已多次到訪加德滿都。

第一次是在2015年,當地剛遭受8.1級強震不久。受中國商務部和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派工作組趕赴尼泊爾,對九層神廟建築群受損狀況進行現場勘查。我與同事們參與其中。

我們看到,杜巴廣場上的王宮與寺廟建築群殘損嚴重,很多木構件被震損堆積在一起。一些國家的援助工作隊和尼泊爾考古局,對那些木構件進行清理和編號。

當時,我們一方面為尼泊爾歷史文化遺産受損而痛惜不已,另一方面深感到,保護世界遺産是人類共同的事業,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

2017年8月,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以下簡稱“九層神廟修復項目”)正式開工。這是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大規模震後文物修復項目,由中國政府援助,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築保護研究院擔任管理單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承擔整體修復任務。雖然中間遭受大大小小多次地震,但是經過維修的九層神廟建築群經受住了考驗。

經過5年努力,近日,修復項目迎來歷史性時刻:九層神廟建築群本體維修圓滿完成。

因地震和年久失修

維修難度超乎想像

隨著架桿的拆落,隱藏在密實的腳手架和防護網下的九層神廟逐步重現在人們面前。

“很高興看到這座建築恢復到我記憶中的模樣。60年前,我還是個孩子,經歷了國王在這裡舉行的登基大典。每年,這裡都舉行大型皇家宗教儀式,全城的人都來觀禮。”年近70歲的什雷斯塔指著新修復的神廟西側納薩爾(Nasal)庭院裏的平臺興奮地告訴我。

談到九層神廟的震損情況,修復項目負責人許言説:“建築群在1934年就遭受過地震破壞,上一次維修距今約半個世紀,病害不少;這次地震使它遭受重創,包括九層塔上部3層、東北角塔上層完全倒塌。大面積墻體因地震造成的擠壓而變形、開裂,超過萬餘件木構件散落損壞。此外,建築還出現了基礎沉降、排水不暢等問題。”

“震後文物建築的修復面臨‘急、難、險、重’的特點。一方面,建築群坍塌損毀嚴重;另一方面,原始資料缺失、前期勘察難度大。這些因素增加了修復工作的難度和不可預見性。”修復項目設計負責人袁毓傑介紹説。

加德滿都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沖積平原地帶,季風帶來豐沛的降雨,也增加了開展修復工作的難度。每年5月至9月是尼泊爾的雨季,突如其來的暴雨一旦灌入建築內部,將造成巨大破壞,排險支護刻不容緩。工作隊首先對墻體進行支撐加固,減少墻身荷載;再對屋面及出現漏水、滲水的地方做臨時防水層,在羅漢院內院與建築外圈分別搭設內、外滿堂腳手架,相互勾連形成整體防護、施工網架。

最小干預、最大限度

保護文物的歷史資訊

修復項目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是如何把握維修尺度,這要求從業人員有豐富的文物保護實踐經驗。工作隊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堅持“最小干預,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歷史資訊”的理念。“最小干預”並不意味著做得少,“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歷史資訊”則意味著付出許多“看不見”的努力。

在尼泊爾的現代化進程中,混凝土、鋼筋、大理石等新型材料大量替換了磚、石、木材等當地傳統“紐瓦麗”建築材料。這種材料“換血”給修復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九層神廟建築群作為王宮的一部分,當時以舉國之力,投入了最好的材料和工匠進行修建。建築內用到的一些椽子長達6米,這在其他王宮建築中是不多見的。這樣的“大料”如今已經很難找到了。工作組便託人到處打聽,終於在深山裏找到符合要求的木材。然而,尼泊爾的山路非常陡峭,把這麼長的木材在盤山路上輾轉運輸,到達加德滿都的維修現場,難度可想而知。

一邊開放、一邊施工

利用了85%老舊構件

維修項目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邊開放、邊施工,修復項目施工現場位於加德滿都中心區域,是著名旅遊景點,施工現場狹窄。尼方要求在施工期間繼續對遊客開放,不能完全封閉施工。這對施工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築保護研究院的次立新説:“開放式維修除保證施工人員安全和文物安全外,還要保證遊客安全。由於維修通道與遊客通道形成交叉重合,造成安全隱患。我們就與工作隊共同協商,合理安排施工路線,專門搭設了遊客通道。”由於九層神廟附近場地有限,工作隊在尼泊爾國家博物館院內搭起面積約1100平方米的工作區,先進行預拼裝並將構件編號,試裝成功後再拆散運至修復現場進行正式安裝。

現場總工程師周建國説:“預拼裝的時候,東北角塔、九層塔的拼裝費了很大的功夫。雕刻越是繁複精美,拼裝的工作量就越大。僅東北角塔就有約5000個構件。缺失的部分要反覆尋找、比對,看哪個構件能夠嚴絲合縫地安裝上。這些純手工製作的木構件往往只有一兩釐米的細微偏差,要做到同一類構件的位置不混淆,就必須功力深厚、耐心十足。如果圖省事,可以快速裝好,再做細微‘剪裁’。但是我們為了確保老構件都在原始位置,選擇了最‘費力’的方式,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成倍地增加。”

“替換新構件雖然容易,但是文物的歷史資訊卻會流失。”現場管理人員郭倩如説,“項目合計重做補配雕刻構件3700余件,約為全部構件的15%,老舊構件利用率達到85%。”

尼泊爾考古局局長達莫達爾·高塔姆告訴我:“中國工作隊經常與我們的專家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也是中尼雙方在保護理念上深度交流的過程,我們非常認可中國保護性修繕理念。對於中國工作隊而言,找到與九層神廟建築群一致的磚、木等材料,請到世代在王宮工作的傳統木匠和尼泊爾專家並非易事。他們嚴格遵循了紐瓦麗建築的傳統工藝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的歷史資訊,使建築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價值都得到了很好保護。”

古建維修思路

圍繞“抗震”展開

抗震是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的重點和難點。“文物醫生”要準確診斷出病情面臨著很多困難。工作隊結合在國內修復震後文物建築的經驗,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家多次對九層神廟建築進行“會診”。在修復項目開始之前,中國工作隊通過三維鐳射掃描、地質雷達等技術對文物建築進行勘察。為了診斷建築震損情況,工作隊進行了地震震動性測試。

為什麼九層神廟遭遇地震時會受到這麼大的損害?項目設計負責人袁毓傑分析説:“當年在建造九層神廟建築群的時候,羅漢院西南角被拆掉,嵌入了九層塔。兩個建築屬於不同時期的獨立體系,在墻體交接部分缺乏結構拉結,建築群的整體性較差。在地震中,九層神廟和羅漢院的高度不同,地震振幅不一樣,互相擠壓,使建築交接部分震損嚴重。”

尼泊爾的多重檐建築與中國的木構建築明顯不同,沒有那麼複雜的榫卯結構,多采用木榫與木銷釘結合的方式。其“回”字形平面格局和平頂密椽基本結構,近似于中國西藏地區的早期建築。許言告訴我,由於建築的縱向結構拉接薄弱,導致地震中九層塔上部三層塌落在羅漢院裏。中國專家針對建築的結構特徵和材料特性進行研究,在修復中對建築薄弱環節的節點進行補強。九層神廟建築群用的木材是一種被稱為娑羅木的硬木,類似于“鳳梨格”。中國工作組根據建築用材特性和結構特點,採用金屬繩索對結構薄弱節點進行加固,這種柔性材料能夠很好地與硬質娑羅木配合,並且隱藏于構件內部,不影響外觀。

這項“整體補強+軟性連結”的保護措施,解決了抗震問題,體現了對文物最小干預和可逆的原則,在中國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成為尼泊爾震後文物修復

最好的實踐案例之一

作為一名普通工人,普拉薩德已與中方團隊一起工作了5年。他説:“九層神廟建築群是我們的老王宮,能夠看著它在我的手中一點一點修繕完成,十分自豪。安裝金頂的時候,我心情格外激動。這5年來,我學會了很多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中國工作隊保護性修繕的理念。希望以後能通過我,把這些理念繼續實踐在尼泊爾其他遺産的維修上。”尼泊爾哈努曼多卡宮發展委員會主任桑迪普·卡納爾説:“從最微小的雕刻細節,到巨大的建築群,中國工作隊的保護修復都做得很好。中國專家敬業的付出令人感動,他們不僅保護了我們的遺産建築,還促進了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這個項目是尼泊爾震後文物修復項目最好的案例之一。”

加德滿都谷地遺産價值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標準(iii)(iv)和(vi)。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與谷地本土的萬物有靈信仰融合,沉澱出獨特的文化面貌,使加德滿都的宗教建築形成了獨特風格。

雨後,橘黃色的夕陽照在九層神廟西立面,這是觀看木雕最好的時候,傾斜的陽光勾勒出人物優美的曲線,光影交織下的木雕帶有獨特的韻律感。堅硬的娑羅木在尼泊爾工匠特有的刀法下,像萬花筒一樣變換出無限的圖像。“一花一世界”,幾乎沒有兩扇窗戶是同樣的。加德滿都谷地有著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木雕、銅造像、磚石等代代相傳的精湛手藝使尼泊爾佛像聞名遐邇,成為國際上各大博物館的重要館藏文物。

蘇曼是中國工作隊聘請的木匠,已經跟著木匠世家學習木雕技藝17年了。他給我看了新雕好的佛像手臂,這是為九層神廟第四層檐挑檐斜撐上的神像補配的。他指著神像一一告訴我們它們的名稱。木匠們會根據保存下來的神像,繪製殘損部分的圖樣,再照圖雕刻。現場的另一位木匠勒其米告訴我,他本來已經要轉行了,因為參與九層神廟修復項目,他可以繼續從事傳統木雕工作,也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與意義。

……

站在修復後的九層神廟最高層,熙熙攘攘的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盡收眼底,屋檐上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鈴聲,烏鴉從窗外飛過,在瓦藍的天空上盤旋。加德滿都谷地大約每隔10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這裡的文物建築如同一位跨越時間長河的老人,歷經多次維修,其修繕歷史也成為它生命的一部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九層神廟建築群的歷史資訊並傳承下去,是每一個工作隊員的初心。

延伸閱讀

加德滿都谷地于1979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是尼泊爾的首個世界文化遺産。該遺産包括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3個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達哈佛塔、帕舒帕蒂寺以及昌古·納拉揚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項遺産的真實性借由古跡的獨特形式、設計、材料和實物得以保持,展現了先進的傳統工藝,並處在傳統城市或自然環境之中。雖然加德滿都谷地經歷過大規模城市化,但這些歷史建築群和邊界內很大一部分的傳統城市肌理的真實性得以保持。”

延伸閱讀

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建築群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600平方米,建於西元17至18世紀,由“回”字形羅漢院和高約32米的九層塔組成,是馬拉王朝和沙阿王朝的王宮——哈努曼多卡宮的一部分。九層神廟建築群入口處刻有銘文,記錄了沙阿王朝開國國王擴建九層神廟建築群的事跡。建築群的4座角塔分別象徵著谷地的4座古城,寓意沙阿國王統一整個谷地。

袁濛茜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館員,中國援尼泊爾文物保護工作隊成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