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跟著《夢華錄》看宋朝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發佈時間:2022-06-17 13:48:37 | 來源:新華網-思客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夢華錄》


近期,國産古裝劇《夢華錄》熱播,有人説:“《夢華錄》就是一幅立體的《清明上河圖》。”這部劇不僅帶火了江南的美景,劇中的飲食、茶道、音律、人文、貿易等,也讓觀眾對宋朝的歷史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思客推出“宋朝文化那些事兒”,帶你了解宋朝人的真實生活場景,領略精緻生活背後的繁榮文化。今天來看看宋朝的茶文化有多濃厚!

在《夢華錄》中,茶館老闆娘趙盼兒是一名點茶高手,第一次展示茶百戲就讓人稱讚叫絕。


影視劇中的茶藝 來源:電視劇《夢華錄》片段

網友紛紛表示:“原來宋朝人喝茶時就玩拉花,這也太時髦了!”“一對比,現在的咖啡拉花弱爆了!”

點茶、鬥茶、茶百戲是什麼?

點茶是宋代飲茶方式中最為主流的方式之一。點茶即將茶磨碎、研細,然後用羅篩出細末,將茶粉放入滾燙的盞中,然後加入一點水調成糊狀,再一邊加水一邊擊拂出均勻細膩的泡沫。

影視劇中常説的鬥茶,事實上就是點茶比賽。在當時,人們把鬥茶當做一種才藝,隨時都能開始一場比拼。對於喝茶的講究,一點也不亞於今天人們對於咖啡的研究。

茶百戲即點茶的一種,是一種以研膏茶為原料,用清水使茶湯幻變圖案的技藝,又稱分茶、水丹青等。這種做法恰似現代人在咖啡上晃動著倒入奶泡拉花一樣。

福建省非遺茶百戲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茶百戲作品


茶百戲始見於唐代,到了宋朝發展到頂峰,宋朝的許多文人包括陸游、李清照等都熱衷於此。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有:“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李清照在《滿庭芳》中也寫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福建省非遺茶百戲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茶百戲作品


此後,這種清水畫丹青的古法技藝差點被世人遺忘,2017年,茶百戲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被更多人了解。

茶百戲的製作流程複雜繁多↓↓↓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試一試~


“茶文化”在宋代有多麼盛行?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大致有“唐煎”“宋點”以及“明清泡”三個重要的階段。宋朝時期,由於經濟發展較好,人們更注重對精神方面的追求,文人墨客皆喜愛以茶會友,為點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宣和北苑貢茶錄》裏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禦茶園不能再囿于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至少精製了幾十種貢茶,供這位頗有藝術修養的皇帝品味,白茶、龍園勝雪、禦苑玉芽、萬壽龍芽……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茶坊夜間不打烊

由皇帝帶領,兩宋時期從皇宮到民間,茶都是生活必需品。王安石在《議茶法》中寫道:“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東京茶坊的盛景:“朱雀門外除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甚。”夜市的茶坊非常熱鬧。南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也記錄了江南的茶坊:“臨安,處處各有茶坊。”

有專供女士的茶坊

北宋時期,夜市繁華,茶樓至夜營業,遊客熙熙攘攘,甚至還有專門供女士喝茶的北山子茶坊,裏面有仙洞、仙橋,出門遊玩的女人們,夜間就去那裏喝茶、享樂,風氣十分開放。

宋人離不開茶,貴族、文人出行,也都有茶童挑擔備齊整套點茶工具,茶葉泉水之外,還有如炭爐、湯壺、茶盞……

日本茶道的鼻祖在中國

宋代的茶風、茶道盛行天下,且影響到周邊國家如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飲茶史上,茶飲最初僅限于日本貴族階層內部流行,並曾一度衰退。12世紀末,榮西禪師從中國帶茶籽、茶種返回日本,種植茶樹,逐漸復興了飲茶習俗,廣及佛寺、武士階層。榮西是日本茶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後人推崇為“日本茶祖”,在來華僧人中他是最傑出的一位。

榮西曾兩度入宋,潛心修習禪學,長期參禪習佛的生活也滋養了他對中國宋代茶文化的精深體悟。

動態版 《清明上河圖》局部


時至今日,日本茶人依然在改良後沿用著宋代末茶的點飲之法。整個備茶的過程稱為“點茶”,即將粉末狀的茶舀取入茶碗,在碗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快速有力地上下前後攪動,直至茶湯表層形成黏稠細密的泡沫,即可吸飲。

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當代日本茶人所喝的抹茶,茶沫多為鮮綠色。與之不同,中國的宋代茶人,崇尚“茶色白,宜黑盞”“茶色貴白”。這非常直觀地體現了日本茶文化對中國茶文化的吸收與改造。長期以來,日本茶人們試圖保留茶葉本身的自然之色,並視其為至純至美的生命與精神。

茶文化在宋代已經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消費品,並且影響到周邊國家。今日,飲茶已成為部分人生活中的習慣,給生活增添了一些情趣和雅致,也促進了我國文化繁榮,成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