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探訪中國古村鎮:保護古村鎮背後的文化基因

發佈時間:2022-05-12 13:48:5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范海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為古村鎮的保護、重建鼓與呼

【光明書話】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先生曾説:“不管是民間文化遺産搶救,還是傳統村落保護,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之中,它們隨時在變化,隨時都可能失傳或消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到保護古村鎮的隊伍中來,他們擔憂古村鎮的開發治理亂象,心痛古村鎮的沒落與凋敝,他們與時間賽跑,為古村鎮的保護與鄉土重建鼓與呼。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王喜根就是其中一員。近期,他的新書《探訪中國古村鎮》出版,這本書可謂沾滿了泥土氣息。作者自費深入100個古村鎮進行田野調查,挖掘古村鎮背後的文化基因,直指開發治理中的困境與矛盾,總結古村鎮保護與重建中的成功經驗。用作者的話説,本書旨在為中國古村鎮正本清源,為保護古村鎮建言獻策。閱讀此書,一路跟隨優美的文字,作者引領我們思考一個共同的問題:究竟拿什麼來拯救我們的古鎮古村落?圍繞這個問題,作者在行文中擔任起了以下三重角色:

一是古村鎮文化的講述者。全書正文部分共10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探訪一個古村鎮,作者運用散文筆法,輔之以全彩實境照片,力求內容紮實、樸實、真實。《泰順廊橋,獨特的文化符號》《衢州古城,讓南孔文化落地》《陸巷,再現洞庭商幫文化》……“文化”是作者在標題中提及最多的詞彙。在王喜根看來,古村鎮保存著最為豐富的文化遺産,這些璀璨的文化遺産既蘊含著先輩們的勤勞與智慧,也彰顯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之根。作者使用大量篇幅記錄著古村鎮的歷史文化,用通俗易懂且極富故事性的文字串聯起文化背後的人與物、情與緣。因此,閱讀《探訪中國古村鎮》,會讓人恍惚間有一種在紙墨間旅行的感覺,每進入一個古鎮,作者都仿佛是當地的文化嚮導,舒緩地為讀者講述著這一方水土上的風土人情。同時,書中大量作者親攝的實境照片真實呈現了豐富多元的古村鎮建築和傳統文化元素,讓讀者能隨時“穿越”進文字中的古村鎮,身臨其境,激蕩起文化共鳴。

二是古村鎮發展的評鑒者。在讀者還沉浸在往昔歲月之中時,作者旋即將筆觸拉回到當下:這些曾經擁有繁榮光景的古鎮古村落,如今又如何?王喜根將目光聚焦古村鎮的發展現狀,他將自己親歷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亮點與問題和盤托出,既對那些合理髮展、保護得當的古村鎮不吝表達自己的欣喜與欣慰,也對那些發展失衡、保護失當的古村鎮難以掩飾內心的焦慮與痛心。如在看到科學規劃、精準施策下的溧陽曹山牛馬塘村所打造出的“中國地瓜之村”品牌聲名遠揚之時,作者發自內心地讚嘆:“牛馬塘人用勤勞、淳樸、堅強、友愛、善良、向上、奉獻7個音符組合成鄉村田園的主旋律,相信牛馬塘在不久的將來日子會越來越紅火。”而身處在空間環境破壞、規劃執行不當的呈坎古村落,他又嘆惋可惜:“呈坎,怎麼邁過這道‘坎’?”可以説,作者自覺擔任起了古村鎮發展的評鑒者,作為古村鎮外來的觀察者,他結合當地鄉土文化與發展實情,給出了自己不偏不倚,客觀真實的評價,這些評價不可謂不是當地政府的重要參考。

三是古村鎮保護的呼籲者。該書作者認為,我國古鎮古村落所面臨的首要且核心的問題是保護的問題。他提出正本清源的保護才是真正的保護,古村鎮為了發展追求經濟效益無可非議,但不能以摧毀文化甚至歪曲歷史為前提。因而他在田野調查中對利用文化發展經濟的模式十分警惕,往往身體力行地追溯歷史源流,厘清文化發展的脈絡。面對古鎮古村落在開發利用與傳承保護中面臨的共同難題,他不遺餘力地推介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的具備科學、平衡、有效的保護模式,並大聲呼籲熟悉當地歷史文化、有資金實力的“文化商人”和政府一道積極投入到古村鎮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中去,探索與發現古村鎮保護的融通之道,讓更多的古鎮古村落“活”起來,實現在古村鎮發現未來,創造未來,真正讓古鎮古村落“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奮戰在一線的資深記者,10多年來,為了進一步摸排、掌握、記錄下日漸沒落的中國古村鎮,王喜根的足跡已經踏遍了全國300多個古村鎮,撰寫了60余萬字的調查報告,拍攝並保存下了上萬幅珍貴的照片。這種甘願奉獻、以保護古村落為己任的精神是令人動容與欽佩的。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我想,作者從2019年出版《尋訪中國古村鎮》,到如今姊妹篇《探訪中國古村鎮》的問世,這何嘗不是一種踐行“四力”的最完美詮釋。

(作者:范海潮,係南京師範大學輿情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