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工匠絕活|劉香蘭:經緯之間,織出華美黎錦

發佈時間:2022-04-22 13:46:1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孫海天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劉香蘭和她的孫子在參加黎錦技藝展演。

海南五指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絕活看點

紡布、染色、編織、繡花……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海南五指山市番茅村人,40多年來專注于黎錦技藝的傳承和推廣,不斷打破傳統、開拓創新,讓傳統技藝黎錦編織煥發新的生機。

席地而坐,腰帶纏于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固定好織機兩端經軸後,劉香蘭用分經棍將經紗分成上下兩層,雙手引緯,同時右手持織錦木刀,拉拽間將緯線打緊,一寸一寸織出密實的布匹。綜桿提花、斷緯織彩,複雜的技巧編織出精美的花紋圖案。

劉香蘭使用的編織工具是踞腰織機,所運用的編織技藝是黎族傳統織錦技藝。

“我13歲開始學織錦,當時跟著媽媽一起學。”隨著提綜桿的起落,劉香蘭講述了她第一次學習織錦時的經歷。轉眼40年過去,如今她編織的黎錦暢銷海內外。

“九仙織女下凡間,開創黎錦三千年……”中華民族的手藝活,既傳統又時尚。劉香蘭介紹,每織繡一幅黎錦作品,需要經過紡布、染色、編織、繡花4個步驟,至少花費三四個月的時間,若是複雜的反面織、雙面織,則需要更久。經緯之間,黎錦是用時間打磨的藝術。

“紡布,一般是採集雨季的海島棉和野麻,用紡輪慢慢搓。”劉香蘭説,這一步最考驗耐心,往往也耗時最久。粗糙的纖維先是被漬為麻匹,麻匹再被搓成麻紗,麻紗最終會被織成精細、輕軟的布料。

她掰開一根黃姜浸在水中,用擦刀輕輕一擦,水裏頓時暈開一圈金黃。把布料泡在這金黃的水裏,不一會布料就染上了顏色。“黃姜莖能染上黃色,藍靛葉是黃黑色,野板栗樹皮、蘇木、楓樹皮也都是常用的染色原料。”

在劉香蘭的黎錦作品裏,底色為黑色、藍黑色的較多,偶有紅色。白、黃、綠、紫等更多是作為綜合搭配出現。“傳統的黎錦藍黑色居多,勞動時耐臟,洗起來方便。”劉香蘭説,“現在日子好了,顏色搭配也比以前更豐富了。”

在黎族織錦的四個步驟裏,“織”可能不是最難、最花時間的,卻是最富變化和動感的。小小一部踞腰織機上,有17種工具搭配;正面織、反面織和雙面織,織法各不相同;經緯線排列交錯,組合出多種可能。黎錦採用踞腰織機織造,編織者席地而坐,把身體當作機架,投梭打緯間,提花的繁複絢麗程度甚至超過專業機器。

劉香蘭站起身,開始介紹懸挂在室內的黎錦作品。“這三幅作品的圖案融入了黎族特色元素,那一幅繡的是鴛鴦……”她説,黎錦的刺繡圖案至少有100多種,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此引人入勝的黎錦,一度面臨後繼無人的境況。過去黎錦是門難學的手藝,只能靠師傅手把手帶著徒弟練習。在劉香蘭看來,黎錦的傳承需要順應時代變化。於是,2005年,她成立了一家織錦公司,把全村婦女集合起來織錦。兩年後,她又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創辦了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免費開辦織錦技藝培訓班。

過去,只有女人可以學習黎錦編織,劉香蘭卻將自己的織錦技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了孫子。小孫子王程業3歲就開始學習織錦,如今剛剛7歲,已經學會了4種黎族織錦圖案。

劉香蘭還將傳統黎錦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開發文創産品。當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出現在提包、襯衫、領帶,甚至是驅蚊貼、名片盒上時,黎錦的魅力也逐漸聲名遠揚。

2009年6月,劉香蘭被評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0多年後的今天,黎錦編織技藝成為列入“急需保護名錄”的67個項目中少數顯著改善瀕危狀況的項目之一,僅五指山市就有2100多名黎族婦女在從事黎錦編織。

“世界上沒有兩幅同樣的黎錦,黎錦應該不斷地創新、發展。”劉香蘭説,“黎錦的色彩,是在強烈的視覺衝擊中展現生命力。傳承老技藝,絕不能拘泥守舊,要不斷求新求變,讓黎錦展現更強的生命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