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振興傳統工藝 促進團結進步

發佈時間:2021-11-09 09:30:02 | 來源:人民政協網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日前,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文化領域抓好落實,我們要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綱”,使文化成為促進團結、助力發展的有機力量。其中,傳統工藝振興是一個重要抓手。振興傳統工藝、民族工藝,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載體、情感精神紐帶,激發民族地區的文化生産、物質生産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1


  調研貴州苗族蠟染工藝

傳承傳統工藝,匯聚歷史記憶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傳統工藝是重要的見證和載體,體現了中華各民族文明成果的交流融會。比如,在漢代,北方民族的器用雜物、樂器歌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刻建築工藝相容並包,敦煌石窟、雲岡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是各族藝術家和勞動人民的共同創造。歷史上,中華各民族之間還通過絲綢之路、馬絹互市、茶馬古道等進行經濟和文化往來,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價值追求、身份認同,建立了共有的精神家園。

11


  《大匠絲路》(局部),作者:潘魯生、著著

33


  哈薩克族織毯

當前,一系列民族地區的傳統工藝納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名錄,作為重要的文化傳統、歷史遺産加以保護和傳承。事實上,當我們保護和傳承侗族木構建築、苗寨吊腳樓、蒙古包、哈薩克族氈房、撒拉族籬笆樓、藏族碉樓等營造技藝的時候,就是在保護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建築營造文化,保護各民族共同生産生活、交流創造的文化景觀、生活歷史和記憶。當我們保護和傳承苗族蠟染、白族扎染、維吾爾族花氈及印花布織染、加牙藏族織毯以及侗錦織造、苗族織錦、傣族織錦、楓香印染、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鄂倫春族狍皮製作等技藝時,也是在保護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織造與服飾文化,保護各民族巧手匠心的創造力和美好風貌。這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活圖景、精神風貌,是我們共有的物質形態、歷史記憶,是生動、有形、瑰麗多彩的文化基礎。

44


  傣族織錦工藝

55


  雲南白族的扎染工藝

發展傳統工藝,維繫情感紐帶

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深層次、最主要的內在紐帶,既有思想意識、理想願望等隱性形態,也通過日常的衣、食、住、行、用和節日禮儀、文學藝術等顯性的形態承載和表現。傳統工藝是一種顯性形態,既是歷史上人們重要的生計手段,也應用於生活日用、節日民俗、裝飾審美之中,是維繫情感的文化紐帶。民俗傳統、節日活動以及傳統建築、藝術表演,往往與傳統工藝的應用相聯繫。正如赫哲族魚皮、黎族樹皮布、蒙古族馬具、彝族漆器髹飾等技藝,民族特色的材料、工藝、樣式等往往成為民族文化活動的物質和藝術表達,並形成了將人與之生養的土地聯繫在一起的強大力量。傳統工藝中包含典型的民族文化符號、凝練的集體記憶圖式、約定俗成的文化寓意等,長期發展而來,是表達思想觀念、習俗傳統、審美意趣和人文情感的意象化途徑。

66


  赫哲族魚皮大襟衣

77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88


  四川彝族漆器

保護和傳承發展好傳統工藝,有助於通過造物、審美及日用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成民族精神坐標,凸顯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的象徵性作用,激發各族兒女對共有歷史記憶的回望和對文化同源性的體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認同。從而在文化傳承、工藝實踐中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振興傳統工藝,助力共同富裕

民族地區是傳統工藝資源的富集地,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民族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民族地區的銀飾銀器製作和刺繡工藝為例,有“苗銀”“傣銀”“藏銀”“羌銀”等豐富的民族特色質材和工藝傳統,具有廣闊、多樣的市場空間;有“彝繡”“苗繡”“侗繡”“羌繡”等體現民族風情的民族刺繡技藝,廣泛應用於旅遊紀念品、文創産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的生産之中,從而將工藝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産業發展優勢。又如唐卡繪製工藝,既帶動了文化傳承,也開拓了相關文化藝術市場,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創業。民族地區的特色工藝文化還可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發展文旅産業。比如湘西鳳凰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和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等富有工藝特色的建築聚落,成為文旅經濟發展的歷史文化基礎。鳳凰縣發揮服飾和銀飾工藝特色,創辦“苗族服飾銀飾節”,展示苗族文化,成為文旅結合的節日。

99


  羌族刺繡

100


  雷山苗族刺繡

101


  青海熱貢藝人繪製唐卡

各民族親如一家,共同團結進步。民族地區有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包含歷史文化,融入特色建築,展現民風民俗,有著日用、欣賞、禮儀等豐富形態。探索其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發展的時代規律和實現路徑,把握創意産業、文旅市場的發展機遇,以符合文化創作生産的規律加以發展、振興,能夠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創業、發展經濟、文化致富,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