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6日訊(記者 秦金月)一幅四分五裂、被團得糟爛的古畫還“有救”嗎?修復之後的古畫,能還原本來的古韻古風嗎?
在日前舉辦的2021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競賽上,記者注意到了一幅已經修復完成的古畫,其色調柔美、細節精妙,畫中人物栩栩如生,也是南京博物院書畫文物修復專家陳思燚帶來的參賽作品。
被塞進佛像裏的“紙漿團”給修復師提出了新挑戰
作為一門極強調專業性、技術性和經驗性的學問,書畫文物修復近年來逐漸走入公眾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在這個行當中,專業人才輩出,修復技藝也在日臻成熟。
10月22日-23日,來自多個地方的書畫文物修復師在山東曲阜同臺競技,他們帶來的作品也成為2021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競賽上的一抹亮色。
陳思燚向記者介紹了她的參賽作品。
這幅畫作在2017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亥母寺洞窟遺址內,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
畫作出土後外表堅硬、覆有泥沙,並可見明顯外力揉捏、擠壓痕跡,呈紙團狀,因此作為考古出土品暫以“紙漿團”命名,專家初步判定為佛造像的內部填充物。為利於後續的收藏、管理與研究,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南京博物院針對系列“紙漿團”開展了相關的科學分析檢測。
“紙漿團”出土時的情況(南京博物院供圖)
“紙漿團”出土時的情況(南京博物院供圖)
專家在取微量樣測定紙團的纖維成分時,發現這件“紙漿團”邊緣位置紙張疊壓處,隱約可見少量顏色外露,由此推測“紙漿團”內部不一定由紙漿組成。
在前期小試可行的基礎上,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修復人員採用傳統蒸揭法對紙團進行揭展,展開後發現紙團主體為一件大幅繪畫作品(尺寸為150×66cm),畫面內容雖因原為紙團狀産生嚴重的扭曲變形,卻相對保持完整,大部分繪畫人物輪廓清晰,服飾用色鮮明。
記者了解到,呈紙團狀的書畫作品在修復工作中極難遇到,類似出土“紙漿團”這樣已無法辨別的則更為罕見。“紙漿團”人物彩畫修復中所遇到的病害問題之複雜、揉捏破損範圍之廣、挑戰性之強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紙漿團”成功揭展後,南京博物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視其顯現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經雙方單位協商後,一致決定對該件人物彩畫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還原作品本來面貌。
據現有的報道顯示,這件書畫作品也是國內首次對紙團狀人物彩畫進行保護修復的實踐案例。
對於書畫修復者而言,這將是一次非常特別的修復探索之旅。重任落在了陳思燚肩上。
修舊如舊保留特色 “四則六性”讓文物修復更規範
2017年,時任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長、研究員的張金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文物修復是一把雙刃劍。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文物修復需要“度量衡”,總結為“四則六性”。“四則”即:最小干預原則、最大資訊保留原則、文物修復安全性原則、可再處理原則;“六性”為:經驗性、專業性、科學性、規範性、藝術性、創新性。
而面對難度如此大的紙團狀人物彩畫修復,陳思燚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陳思燚修復“紙漿團”(陳思燚供圖)
始終堅持以科學分析研究為依據,尊重文物原真性是保護修復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底線。而在開展搶救性保護修復實施之前,也要針對“紙漿團”現狀制定消除人物彩畫現有瀕危病害、延長文物壽命、還原原有裝裱形制、修復後可陳展的修復目標。
陳思燚告訴記者,針對人物彩畫本體材料特點,她對修復作品進行了相應的無損和微損分析檢測,包括書畫的理化性能(pH值、色度、光澤度)、纖維材質、表面形態以及寫印色料等。此外,對畫心修復用紙、鑲料染色做了相應的小試實驗。通過在紙張選材、顏色測定、鑲料染制等多方面進行了反覆的試驗操作,最終選定修復用料。
陳思燚修復“紙漿團”(陳思燚供圖)
在操作過程中,她對人物畫中188片殘片做了位置還原修復,對大面積顏色脫落區域予以全色處理。
在修復後期,對畫心、鑲料、包首、背紙等多方面紙張粘合厚度問題做了理性考量,並實施檢測試驗,畫芯與鑲料之間厚度差在0.005mm左右,包首與背紙的厚度差在0.003mm左右,新裝裱的畫芯厚度與原畫心厚度相差0.006mm左右,且新畫芯平展相對較好,在冷熱溫差交替變換環境中形變問題相對較小。
陳思燚表示:“修復實施採取了最小干預等原則,始終按照‘可逆性、可辨識性和相容性’進行操作,盡可能地使其恢復原貌,保持書畫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陳思燚修復“紙漿團”(陳思燚供圖)
在修復完成之後,專家發現,這幅人物彩畫沒有題字落款。依據作品內的繪製人物和考古出土資訊,推測作品年代應不超過明代,明代繪製的可能性較大。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幅人物彩畫內容分為三層,共繪有12名人物。由下至上,第一層主體人物身著粉色廣袍,體態豐滿面容和善,左右各有一名童子隨侍,身下有猛虎為坐騎,右手持長針左手高舉銅環,與青龍遙望相對,這一人物特點符合民間傳説中的藥王騎虎針龍圖的形象,藥王即孫思邈;第二層的主體人物身著鳳冠霞披、紅色衣袍,霞披為綠色,慈眉善目,有多名仙士隨侍,人物形象與神話傳説中的碧霞元君相似;第三層人物也著粉色廣袍,面目祥和,額上生眼,這一顯著特徵符合民間傳説之中的眼光娘娘。傳説眼光娘娘是一位專職負責醫治民眾眼疾的女仙,手托著一隻大眼,治療各種疾病,能令眾生消除眼疾,明是非,辨善惡,保祐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這件“紙漿團”人物彩畫畫面內容與裝幀方式的重現,不僅對研究明清時期甘肅當地道教文化傳播提供了寶貴依據,也對研究相應的藝術、人文等有所助益。
修復後的人物彩畫“紙漿團”(攝影:秦金月)
人物彩畫“紙漿團”修復前的情況(南京博物院供圖)
另外,由於亥母寺遺址出土有一定數量的“紙漿團”,“紙漿團”人物彩畫修復工作的順利完成,為之後紙團類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留存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寶貴經驗。
在2021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競賽中,陳思燚榮獲書畫文物修復組二等獎。修復這件“紙漿團”,陳思燚不僅根據具體情況規範編制了書畫保護的修復方法,並且模擬修復實施找出修復難點,利用科學分析檢測規避修復風險,為修復操作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次修復對於她本人而言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探索經歷,也為解決瀕危書畫面臨的複雜病害問題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路。在競賽現場,陳思燚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交流經驗、互相借鑒,身體力行踐行著工匠精神,為這些精美的書畫文化遺産保駕護航。
“紙漿團”修復前後細節對比圖(南京博物院供圖):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