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激活內心渴求(2)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9 10:47:19 | 出版社: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渴望”如何在生命中起作用?

  假如驚奇是點燃行動的火種,那麼渴望就是推動藝術生活的引擎,而反應或作用便是起動的第一檔。在我們對基礎技巧的探討中,一個人的反應正是我們確實可以見到並能描述的第一個動作。

  “反應”(respond)可回溯到拉丁文原字“respondere”,它是一個複合動詞,“re”的意思是“再一次”或“回到原處”,“spondere”則是指“承諾、答應”,所以就語源學上的意義來看,“反應、回應”就是“以承諾作為回報”的意思。“反應”不只是接受刺激後産生的本能反射動作,也不只是脫口秀主持人對觀眾所提問題的機智應答,它是一個小小的個人承諾,或者勉強稱作契約。

  我將這種實現承諾的技巧稱為“反應能力”。這種反應能力不僅僅表現為臨時決定是否要走付費高速公路,也不只是判斷一個人敏感與否的問題。“反應能力”包含了另外一份對遭遇突發狀況的熱切之心,它帶有些許渴慕者的活力,能夠嗅出值得發現與把握的機會。憑著這股熱切的態度,藝術家們能夠輕易地在目光所及之處發現極具價值的事物。

  在藝術上特別容易看出一個人是否具備反應能力。舉例來説,我曾看過許多人在面對複雜事物時,譬如,站在一幅現代畫面前,不屑一顧地發揮他們的“反應能力”:“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小孩子的塗鴉亂畫嘛;我看不懂他畫的是什麼!”或“這根本是四不像嘛,我不喜歡這幅畫……”這些態度或許沒有惡意,但是他們所表現出對人類藝術潛能的漠視,正是我們應該一致譴責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這種拒絕回應新事物、拒絕探尋其中含義與價值的態度,就是一種對責任的否定。

  我們應以澄凈的心觀察事物,切勿驟下判斷,放下主觀意識來思考我們每一次的經歷,並願意讓自己的心靈與外界搭起一座聯結的橋梁,這些都是培養“反應能力”的技巧。

  看到一個哭泣的小孩時,你會有所回應;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時,你也會有所反應。在無法立刻進入狀況的情形下,如站在一幅不甚熟悉、奇怪又抽象的畫作前,你應用渴望了解的心設法與這畫布上的意境産生某種聯結,甚至為此摒棄過去的價值觀及先入為主的觀念,以求發現進入作者內心世界的入口。一旦成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你一定會將內心真實的反應再反射回來細細咀嚼。或許內心的回應不一定是讚賞或認同,但只要它是你對所觀察事物的本能回應便已足夠。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反應能力:拋開成見,真誠地觀察我們所遇到的事物,並且毫不掩飾地回應。這種回應方式就是一座運用藝術技巧來聯結外界的橋梁。重要的是,這座橋梁必須靠你自己去架設。

  此回應技巧能幫我們與新事物之間製造出微妙的關係聯結,不管是政客或傳教士、新新人類或者是極右派分子,只要經過掌握該技巧的訓練,就都不再容易為人詬病,人們也更能自然、巧妙地進行藝術創作。

  還記得你煞費苦心做出一番成績來的那種感覺嗎?自己製作禮物的成就感、第一次上臺演講或唱歌時的戰戰兢兢、構思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在法庭上代表陪審團宣讀審判決定的心情……這其中或許包含著恐懼,然而成年人已經學會在脆弱時包裝、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這顯示出你對自己的表現有所渴望,而這份渴望需要靠勇氣來實現。

  生活藝術的培養工作讓人們有勇氣去實現渴望,並提醒人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大多數人都擅于怪罪他人或為自己找藉口,不過勤於找藉口的人多半一事無成。藝術畫廊裏的畫作即使不夠完美,也不會在旁邊貼上標簽説明原因;爵士樂隊的鼓手在表演中都會全力展現自己的演奏技巧,就是為了表示對自我行為的負責。

  積極的渴望不僅出現在爵士樂隊裏,在藝術的培養工作裏更是比比皆是。肯尼迪總統喜歡説一段弗蘭克•奧康納的軼事,這故事傳達了這名愛爾蘭作家追尋渴望的無畏態度:奧康納與一群兒時玩伴沿著鄉野田園散步,突然被一道果園的圍墻擋住了去路。那是一道非常高的圍墻,大家面面相覷地猶豫著要不要爬過去。最後大家互使了一個眼色,不約而同把帽子拋向了墻的另一面——眾人相視而笑,除了越墻追隨,沒有其他選擇,不必再有任何疑慮。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是個動詞:玩味藝術生活,豐富創意人生》
· 編輯推薦
· 內容提要
· 作者簡介
· 內容精選
· 本書目錄
· 藝術是個動詞
· 洞察藝術生命的新方向
· 都市兒童
· 傳話筒的藝術
· 藝術即生活
· 藝術創作的三項原則
· 看不見的藝術高招(1)
· 看不見的藝術高招(2)
· 真實生活裏的世界
· 回歸基本:藝術的基本技巧
· 心靈本有活泉
· 激活內心渴求(1)
· 激活內心渴求(2)
· 利用黃金時間
· 細腿兒
· 訓練你的注意力
· “限制”激發創造力
· 藝術家的注意力(1)
· 藝術家的注意力(2)
· 尋常之外的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