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觀察能讓你産生較複雜的領悟、更深度的欣賞。第一次觀察時你可能覺得自己非常聰明,頗有鑒賞力,但第二次觀察結束之後,你就會感到更快樂,更有活力。實際上,第二次觀察的方式能讓我們更務實地發揮注意力。
4.運用期望:預期VS期盼
拉丁文中“期望”指的是“小心、留神”,它原屬於與“視覺”有關的詞族,同義詞有“壯觀場面”、“引人入勝”、“光譜”以及“想像中的幽靈”等。“期望”有助於培養生活中的藝術習性,但同樣也有削弱作用。它能提高我們的領悟能力,但也會歪曲我們的所見所聞。為了更進一步闡釋詞義,將“期望”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意涵:預期和期盼。
預期,相當於把期望轉為偏見、事前臆測或判斷。個人在事前的主觀臆測會澆熄注意力所燃起的期望之火。預期的拉丁文意是“事先獲取”。當我們産生預期時,會在運用注意力進行觀察之前就先作出結論。
“不要事先預期”是指導表演藝術的老師常常告誡學生的一句話。在預演時,“預期”所産生的錯誤是最明顯的:年輕演員會在演對手戲的拍檔揮手打他之前就先退縮;女演員會在戲裏爭吵前就先把布景弄歪。指導老師提醒學生們注意一點:即使已經演了上百次,但是就劇中的這個“角色”而言,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體驗。如果演員能夠很有技巧地將自己的期望與劇中角色分離,用首次參演的心態來演出,那麼每一場每一幕對他而言都是新鮮的。
運用此種注意力需要講求一個原則,即要捨棄對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想像,只專注于當下,然後再逐漸加深解讀的難度與複雜性。藝術家們的秘訣之一就是他們常將每次解讀都當做充滿新鮮感的第一次解讀。
期盼,是期望的最佳意涵,即樂觀看待未來。這種現象在演員訓練課程中極為明顯。用開放的心胸迎接可能出現的每一種情況,這對一名相當“入戲”的演員來説是值得稱道的,我將它稱為“能量歸零的心理狀態”。你可能看過演員們在預演之前閉起眼睛、靜默一分鐘的情形,在短短一分鐘內,優秀的演員能夠將不相關的干擾(緊張、擔憂、背痛等)擱置一旁,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暫時擱下過去的事情,以開放的心胸接受新事物、新發現,我將這種狀態稱為“期盼”。這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態度,它能滿足藝術創作之需。
5.擬訂並隨時修改原稿
原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如果每件事都出乎意料,無法大略預知,恐怕我們每天都會活在惶恐裏。小心地草擬計劃雖然會擠掉生活裏的一些驚奇,但畢竟安全一些。
原稿通常會對生活態度的基本取向産生影響,這好比在草擬建築藍圖的等高線時,必須由地底下開始丈量一般。許多人在經歷過社會與個人人生的起伏動蕩之後才知曉生命是有原稿的,至於沒有生命原稿概念的人,根本早就否定了它的意義。
我們在原稿裏會對每件事情都抱有期望,心裏都有個譜。舉例來説,你怎樣知道某人是愛你的?因為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愛。除了希望是這樣外,又是什麼讓你“感受”到呢?最終答案是因為出現了一連串符合你個人“我是被人愛著的”原稿裏的“必要跡象”,在這原稿裏記錄著你個人早期的觀察、經驗,及其他許多影響個人的要素,包括基因及文化。每一個“我是被人愛著”的打樣版本皆有不同特質,讓我們來虛構一對男女可能墜入情網的例子吧!
故事中女主角在她“被愛的”原稿裏有些要求:他要不時流露出墜入愛河常有的恍惚之情;整天都在想著她;隨時願意花時間陪她、取悅她;他説的話句句是告白而且屬實……而男主角的“被愛原稿”裏有:願意當他最好的聽眾;毫無怨言地幫他做某些特定的事,比如燙襯衫;由衷地崇拜他,等等。
這對戀人的“被愛原稿”無所謂好或不好,但是每一個人的“被愛原稿”對生命中將會經歷的愛情,絕對具有深遠的影響。狹隘或根本不檢討的原稿內容,恐怕會使你未來的愛情命運受到限制或影響。你對自己“被愛原稿”的認知越深刻,就越能夠隨時打開它、修正它,也容易注意到更多的愛情機會。如果你的“被愛原稿”像上述男主角一樣,將燙襯衫當做愛情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你的另一半並未察覺到這一點,那麼,每次她忘記燙襯衫時你就會不高興,而忽略了她在其他地方對你表達的愛。
如果雙方都知道“燙襯衫”在他們的“被愛原稿”中如此重要,就可以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吵及痛苦。其實他們可以更完美地修正彼此的愛情原稿,男主角可以帶點兒技巧地重新修改自我的原稿:自己去燙襯衫,或花點錢請洗衣店燙一燙,或乾脆買防皺襯衫,或學學編劇,事情很快能得到改觀。
我們往往認定原稿如刻在石頭上的金科玉律般不得修改,但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必須學會變通才能換得更順心的生活。百老彙戲劇沒有一場是完全按照未修改過的劇本上演的,每一景每一幕都是不斷修正的結果。劇作家通常每寫完一章便交由演員大聲念,看到實際效果後再回到劇本上修正幾個動作或臺詞,甚至重新調整秩序,直到感覺滿意。這也是至今我們仍將劇作家一詞拼為“play wright”的原因——他們是為了能夠將生命中的主要原始要素(如文字、動作、行為)變為自己活靈活現的創作成品。我們同樣期望生活更加豐富、圓滿,所以不要忘記也不要吝嗇花時間去修正你的生命原稿。
6.聆聽
藝術家們都是不容置疑的好聽眾。所有的藝術都源自溝通,優秀的藝術家在以下兩方面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正確地表達意願和聆聽。大部分的藝術作品是通過合作完成的——團隊共同創作,或一兩個人搭檔合作,或是人與人之間一呼一應的串聯合作。就算是喜歡離群索居的詩人或畫家,也需要在生動的對話中進行創作。他們的談話對像是想像中的觀眾——對作品感覺如何?是否能接受?或者是求教的老師、評論家或同事。這些意見交換或許是真實世界裏“有聲的”對話,也或許是藝術家內心“無聲的”想像對話。
對藝術家而言,傾聽自己沉醉在創作中的聲音是極重要的一項挑戰。藝術家必須聽出作品的需要,才能表達出作品的意境。比如有些小説家為了應小説中某個角色的要求而轉變故事情節。這當然不是精神分裂,而是高超的聆聽技巧,小説家就是聽出了角色的聲音才作出改動的。不同的世界都有各自的生命軌道、發展規則與需求。藝術家則以一顆敏感的心,去聆聽各個“世界”的聲音,去注意各個“世界”的巧妙之處。
藝術家們的“聽力”敏銳得實在令人吃驚。某個夏天,我跟隨大師克裏斯汀•林克萊特學習聲音課程。第一堂課上,聽了我説了大約兩分鐘的話後,她馬上根據我的聲音分析出我的人生經歷:“你年輕時得過肺病;在紐約出生長大,但聽口音不像是在紐約求學的;你通常扮演的是英雄角色;不喜歡在臺上唱歌……”她説的全是事實。她真的“聽”得出來,就像醫生在你砰砰的心跳聲中辨出你的病情,也像心理治療師聽得出你並未完全説出的事實。這便是專家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練習的藝術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