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限制”激發創造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9 10:40:30 | 出版社: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在湖中劃過小船的人都知道,當小船離岸越來越遠,眼前會出現另一番風景。繼續往前劃著劃著,就會産生似乎永遠也抵達不了彼岸,無法觸及邊緣的感覺。

  “邊緣”的原始詞源字義是“尖銳”或“尖的”。與其他意義鮮明的詞如“氧氣”、“靈敏的”、“迫切需要”等相比,“邊緣”帶有一種自然喚醒人心之意。人類天生會特別關注以下的信號:未能實現的願望、狀況的改變、新奇的事物、州界處的警戒線等。

  限制往往更能讓人看清事物的真相。一旦我們知道事物的界限在哪,就會開始劃分區別。

  還記得“技巧”的原義是“區分差異”嗎?這是意識察覺的必然行為:當我們看到事物的反面效果時,才會清楚地了解正面的好處。拿魚來做比喻吧!魚離開水面,體驗到魚鰓拍不到水面而痛苦掙扎的滋味時,才會去注意水的可貴。這似乎頗為矛盾,但是學習如何與周圍事物或環境劃定界限,卻有助於個人的成長。

  通常人們對被局限表示不滿,會試著去爭取更多空間。但對藝術家而言,限制並不表示束縛,反而是為更新鮮、更有創意的創作提供了機會。

  莎士比亞在創作戲劇的過程中,也曾被一些幾乎無法克服的限制阻撓過:只能做五幕戲,每一場景要簡短,而且還要為了避免觀眾不耐煩必須在每一場景裏注入喜劇效果(哪怕是在最悲慘的悲劇裏);要為某些演員改寫劇本;取悅贊助人;燈光效果不漂亮;不能用大型背景;台下嘈雜的聲音;男人飾演女人的角色,等等。但他仍能在如此多的限制條件下,完成許多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劇作,他的成就恐怕都要歸功於這些曾經為難他的“限制”了。

  同樣,畫布的形狀並不能限制畫家的創作,反而能夠釋放他的才華;五重奏裏的特殊樂器喚醒了作曲家的創作力。可見,為一個特定問題所設下的框限,反而促使研究者更不服輸地深入去探究。界限常是引爆創造力的火花,而當你克服障礙、跨越界限之後,將會擁有極大的滿足感。許多心理學家都同意此論點,誠如大衛•帕金斯所寫的:“有商業頭腦的生意人、舞蹈家或工程師,都需要對界限感到好奇,不斷關心他們所受到的限制,並且要能夠堅強地忍受限制帶給你的困境。在受限制的環境裏,一個人潛在的創造力會很容易浮現出來。”

  當然,不是每一個限制都一定是個機會。如果莎士比亞當時被限制不得從事戲劇創作,那麼今天也不會有紀念他的特定節日。藝術家們則知道哪些限制是可以對抗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

  演員演出有時不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某位演員病了、和演對手戲的人發生爭執、演員厭惡自己在劇中的某句臺詞、某一幕讓他們憤怒至極等,優秀的指導老師會在傾聽演員的困擾之後,簡單地説:“好好地利用這個理由吧!”意思是説不論你認為是受到何種因素的阻撓,即興地把它運用到戲劇表演裏就好了。即使現實情況不如所願,也不具任何吸引力,甚至令人生氣,也要將它視為表現的好機會。放手去做之前,好好地禱告一番,這就是藝術的工作!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是個動詞:玩味藝術生活,豐富創意人生》
· 編輯推薦
· 內容提要
· 作者簡介
· 內容精選
· 本書目錄
· 藝術是個動詞
· 洞察藝術生命的新方向
· 都市兒童
· 傳話筒的藝術
· 藝術即生活
· 藝術創作的三項原則
· 看不見的藝術高招(1)
· 看不見的藝術高招(2)
· 真實生活裏的世界
· 回歸基本:藝術的基本技巧
· 心靈本有活泉
· 激活內心渴求(1)
· 激活內心渴求(2)
· 利用黃金時間
· 細腿兒
· 訓練你的注意力
· “限制”激發創造力
· 藝術家的注意力(1)
· 藝術家的注意力(2)
· 尋常之外的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