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18大促的結束,新一輪的購物狂歡又在醞釀當中,從“雙11”、“雙12”,再到“520”、“618”,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購物節相繼出現,中國網際網路電商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又將迎來什麼樣的新局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回顧。
幾經變革:中國電商的二十年
如果從1999年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C2C平臺8848成立開始算起,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至今恰好經過了20年。就在同一年,易趣、阿里巴巴等平臺也相繼成立,直到2003年,作為C2C平臺的淘寶網才正式成立。2004年京東進軍電子商務領域,京東多媒體網正式開通,主營3C産品,後於2007年更名為京東商城。2005年蘇寧開啟線上業務,成立網上商城,隨後更名為蘇寧易購。2008年淘寶成立淘寶商城,並於2012年改名天貓商城。
在頭部電商逐漸壯大的同時,細分領域的電商也在不斷發展。2008年專注于品牌限時特賣的唯品會成立,2010年主營化粧品的聚美優品成立,同年專營日用百貨打造“網上超市”的1號店也隨之成立。
在此期間,智慧手機的普及與3G網路的正式商用,使得手機開始取代PC端成為人們網際網路生活的中心。2009年中國手機網民在一年裏增加了1.2億,網購用戶規模則突破了1億,電子商務的重心也逐漸向移動端轉移。
隨著海外代購熱潮的到來,跨境電商也應運而生。2014年大量資本和巨頭進入跨境電商領域,阿裏、網易、京東等相繼步入跨境電商領域,天貓國際、網易考拉、京東全球購等品牌開始佈局。除此之外,買手型跨境電商洋碼頭、社區型電商小紅書等也憑藉各自的優勢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民狂歡:購物節帶來消費新增長
在3G網路正式商用的2009年,陷於經營困境中的阿里巴巴,為了宣傳剛上線不久的新業務淘寶商城,決定以“雙11”促銷日的模式進行推廣,僅僅是簡單的“全場五折”最終創造了5200萬的營業額。再到第二年,“雙11”成為了整個阿裏集團最重要的活動,第二個“雙11”最終以單日銷售額9.36億、每秒超過2萬元的交易額,與總共181家店舖過百萬的成績再度引人矚目。“雙11”的銷售成績也逐漸改變了零售業對線上銷售的認識,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嘗試向電商轉型。
無獨有偶,京東618大促也同樣起始於這段時間,結合當時電商的流行趨勢,京東選擇在6月18日這一天以全場滿贈、滿送的形式進行産品的促銷,用秒殺等幾乎是“送錢”的活動培養用戶習慣。隨著電子商務迎來爆髮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開始選擇在“購物節”這天進行促銷活動,“618”、“雙11”等不再是拘泥于某一個平臺所有,而成為了整個電商行業進行促銷的新途徑,此後“雙12”、“818”等各式各樣的購物節開始不斷涌現,以至於電商行業出現了一年當中有十幾個購物節的景象。
2018年“雙11”創下2135億元的成交額,數以千億計的銷售成績是在十年前難以想像的銷售奇跡,購物節作為一個新的消費增長點,也象徵著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正迎來新的轉型。
消費新形態:電子商務引領新生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網上零售額7.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2%。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悄悄改變著中國人的消費與生活習慣。
網購倒逼實體經濟轉型
與全民狂歡的電商狂歡所相對的,是大型零售商場的門可羅雀。在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之前,中國消費者面對的是粗放、低效的實體購物環境,商場少、價格貴而且體驗差。
網路購物不但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彌補了實體零售在便利性上的不足,而且以低價、促銷為噱頭的電商不需受到高額的店面租金、稅收和人工費用帶來的高成本的限制,便給消費者提供了低價的可能。特別是在購物節期間,商家通過低價促銷、捆綁銷售,打出優惠組合拳,瞄準消費者“促銷易感性”的衝動消費心理,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成為“剁手族”。
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商經濟,長期以來在溫室中的實體零售行業也不得不從舒適圈裏醒來。近年來,不少大型零售商場都在試水整合升級,開展業態混搭嘗試,打通線上與線下的互動,希望分得“網際網路+”的一杯羹。
“購物節經濟”引領消費升級
最初的“雙11”購物節以低價和促銷為噱頭,伴隨著快遞爆倉和惡意刷單等現象,更像是草根階級的狂歡。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商購物節逐漸擺脫了這種廉價的印象,漸漸發展成了中産階級消費的圖鑒。旅行、運動、科技、文化類等産品在電商平臺上近年來表現不俗,蘋果電子産品的成交量也排在前列,這都顯示出了與過去低劣、廉價的網購截然不同的形象。
除此之外,國人跨境購物需求的興起,帶動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眾多品牌參與進來,天貓數據顯示,2018年“雙11”期間,共有75個國家和地區的3900個品類的近1.9萬個海外品牌供消費者選擇,中國的消費模式也正逐步走向世界。
電子商務向三四線城市普及
商務部發佈的《中國城市消費升級報告2018——“雙11”十年大數據透視》顯示,近幾年,來自中西部二線城市的消費增速明顯,其中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增勢顯著。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地域的限制逐漸被打破,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不斷被釋放。與此同時,感受到巨大潛在市場的品牌與電商們,開始向農村市場下沉,有的商家還推出針對農村消費者、性價比更高的定制款,滿足了農村消費者的需求。
數字中國:資訊化帶動數字經濟發展
隨著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年前,不少人對數字經濟的理解還停留于“集市上的買賣搬到網上做”。如今,“網際網路+”已成高頻詞彙,數字經濟正不斷創造新的可能。而“網際網路+”思維也給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給新技術、新模式的産生提供無限可能。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陳煜波認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自身特點,就是我國在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時,就迎來了資訊化。這既給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也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因此需要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依靠資訊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從“雙11”到“618” 中國電商20年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