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媒體融合 中央十大媒體強勢出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做強網上正面宣傳”。

640.webp (1).jpg

  
  近年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解放軍報社、求是雜誌社、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中央新聞單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依據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深度融合、一體發展,融媒體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鞏固壯大了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打造“中央廚房” 創新新聞生産加工傳播模式
  
  打造“中央廚房”,創新新聞産品的生産、加工和傳播模式,是中央各新聞單位加速推進融媒體建設的有力抓手。
  
  人民日報積極用好“中央廚房”機制,再造黨報傳播優勢。通過構建適應融媒體生産的策采編發網路、改革采編部門設置、強化績效考核等措施,加快報社轉型升級。2016年10月,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啟動“融媒體工作室”計劃,打破現有部門設置,組建跨部門工作室。“中央廚房”作為融媒體工作室的孵化器,為編輯作者的內容創新提供推廣運營、技術實現以及基礎的資金支援。融媒體工作室可以使用“中央廚房”的整套技術體系協助內容生産,如移動助手、H5、傳播效果評估系統、新媒體內容發佈管理系統等。
  
  新華社把積極穩妥地推進供稿線路改革作為推進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工程。2016年以來,立足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搭建基於網際網路的全媒體供稿庫,構建“衛星供稿”加“網際網路供稿”的“線”加“庫”新模式,撤並了5條傳統線路,對新媒體專線進行升級改造,發稿量同比增加近40%,實現用網際網路形態生産分發全媒體産品,直達用戶後臺及前端,簽約機構用戶700余家。打造了新媒體領域首個國家級開放平臺“全媒平臺”,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現場雲”服務,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入駐。建立“中央廚房”式運作機制——全媒報道平臺,由社總編室牽頭,多個部門共同組成,來自不同編輯部、不同工種的采編、技術人員共同策劃、採集、製作、分發新聞産品。經過實戰磨合,全媒報道平臺實現了全時段覆蓋、常態化運作。
  
  解放軍報將2016年確定為“融合發展突破年”,以建設“中央廚房”為抓手,整合資訊數據、生産要素和運維保障,打造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虛擬現實等多樣化産品的融媒體傳播平臺,實現一次性採集、全媒體呈現、多渠道發佈,鞏固老陣地、搶灘移動端、發展融媒體、搭建新平臺、拓展用戶群,形成了包括一張主報、七種子報子刊及中國軍網、國防部網、八一網路電視、軍報作者微網志微信、解放軍報客戶端等10余個網路和新媒體發佈平臺在內的中國最大的官方軍事傳媒集團,構建了跨媒介、跨形態的軍事新聞傳播體系。
  
  中央電視臺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建立“融媒體編輯部”,臺網一體協同聯動,搭建全球作者即時發稿平臺,實現文稿、圖片、視頻等素材集中收集、統一生産、統一分發。建立“央視新聞通稿共用平臺”,通過微視頻、V觀、網路直播等多種方式,開展全方位、全媒體、全球化報道,實現報道中電視與新媒體多屏互動、同頻共振,探索臺網“一體化策劃、一體化運作、一體化呈現”的節目融合模式,實現“大屏帶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聯受眾”。在今年兩會報道中,央視新聞移動網創新直播方式、傳播業態,全新展示兩會現場。期間,央視新聞移動網矩陣號共推出243場移動直播,其中央視新聞移動網直播110場,直播時長總計7363分鐘,累計觸達人數逾4.6億,線上觀看人數逾2.25億,開拓了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境界。目前,中央電視臺已初步建成多終端、多語種、全覆蓋的“一雲多屏”新媒體傳播體系。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按照“中央廚房”理念,匯聚相關資源要素細化分工,逐步實現前端採集共用、中端編輯加工指揮調度、後端發佈呈現,形成“一個領導班子、一個指揮系統、一個采編隊伍”。2016年成立臺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實行每日編務會制度,由臺領導輪流值班,形成全臺會商平臺。目前正在建立全媒體采編中心,統籌全臺新聞生産,整合全臺新聞資源。2016年,繼續全面推進多終端融合傳播體系建設,傳統廣播頻率和央廣網、央廣新聞客戶端、中國廣播客戶端及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渠道全面佈局、互聯互通,形成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立體化、全能化傳播渠道。
  
  光明日報實施移動優先戰略,強化光明媒體矩陣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力影響力,對光明日報客戶端進行了全新改版,設立了“刷新聞”“看直播”“學理論”“賞作品”等板塊,同時狠抓市場推廣,不斷擴大用戶覆蓋。截至今年3月20日,光明日報客戶端累計下載安裝量達5811萬,光明日報微網志、微信粉絲數量累計達1408萬。結合媒體使用場景,有針對性地應用新技術,加強新媒體佈局和平臺建設,推出了國內首個人工智慧新聞資訊服務平臺“光明小明”。在今年兩會報道中,該平臺推出“小明AI兩會”應用,它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基礎,融合人臉識別、圖片識別、語言識別等技術,充分滿足了用戶獲取資訊的需求,達到了“一鍵掃描,一屏打盡”效果。
  
  經濟日報在借助外力用好第三方技術平臺的同時,致力研發建設自有、自主的新媒體平臺,目前已開通運營各類形態的新媒體賬號和産品近30個,基本形成了“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為主體,微網志、微信為兩翼,第三方平臺入駐賬號為補充”的新媒體傳播矩陣,聚合粉絲超過1700萬,日均傳播覆蓋面超過500萬人次。今年2月,“中央廚房”全媒體中心啟動試運作,分為策劃指揮、新聞編發、值班調度、多功能會議室等功能區,實現了報社采編系統、輿情分析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資訊服務加工系統的有機融合,真正實現了報紙、網站、“兩微一端”采編業務以及經濟資訊産品加工的全面融合。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共用28種語言開發43個客戶端,以“China”和“中華”品牌為核心,以China News、China Radio、China TV三個多語種聚合型移動客戶端為統領,延伸打造多個對象國語言專屬特色化客戶端,形成多語種移動端媒體集群,以多語種、全球化為特色,實現多語言收聽、收視和閱讀。
  
  強化“內容為王” 推出更多高質高效融媒産品
  
  “內容為王”已成共識,中央各新聞單位把生産優質內容作為融合時代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推出了一批叫得響、傳得開、影響大的高品質融媒體産品,引領時代風氣。
  
  人民日報微信在去年8月以一則“號外!裏約奧運中國首金誕生”“刷爆”朋友圈,不到1小時,閱讀量就達到了10萬+。去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通過實時播報系統,向全國人民致以元宵節問候。很快,《總書記的元宵節問候》融媒體産品全網點擊量突破2.5億,拉近了領導人和公眾之間的距離。去年7月11日,圍繞所謂“南海仲裁”,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圖文報道,創造單條微網志閱讀量破2.6億、轉發超300萬的新紀錄。
  
  新華社在建黨95週年前夕推出微電影《紅色氣質》,3000多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網上瀏覽量突破2億人次,34家國內電視臺進行了轉播。《紅色氣質》連續獲得第六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中國網路視聽大會組委會特別推薦大獎等多個獎項,被業界稱為中國紀實影像的“現象級”“標桿性”作品。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中,組織了“特約作者太空日記”系列報道,兩位航太員首次以“新華社太空特約作者”身份,從“天宮二號”持續發回報道,網上瀏覽量超過1.6億人次,很多網友稱讚“這個創意真絕妙”。此外,新華社還推出了《四個全面》《紅色追尋》《國家相冊》等“現象級”融媒體産品,持續形成刷屏之效。
  
  解放軍報中國軍網綜合軍隊內部視頻素材,推出征兵宣傳短片《戰鬥宣言》,視頻播放量超過2.6億次,引發美聯社、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美國《時代週刊》等外媒關注。
  
  中央電視臺央視新聞新媒體精心打造以“短”“新”“快”“活”為特點的“V觀”系列微視頻,有力引領輿論。2016年共製作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活動“V觀”微視頻240余條,總閱讀量超過7.5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微視頻全程展示總書記出席G20杭州峰會一天的15小時、19場活動,累計點擊量達到5000萬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精心製作播出時政V觀系列微視頻800余條,《習近平“兩會”説》《習近平的“兩會”時間》《人大代表眼中的習近平》等廣受好評,形成熱播效應。今年3月18日晚,央視集中優勢資源、歷時百天打造的重磅微視頻《初心》正式發佈,點擊量、閱讀量迅速攀升,僅央視新聞“三微一端”和央視新聞移動網自有平臺的24小時閱讀量就突破了4.1億,創下全網時政微視頻傳播新紀錄。
  
  經濟日報“兩微一端”推出《經濟日報財經早餐》《一週經濟大事》《月度經濟數據盤點》等融媒體品牌産品。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經濟日報直播平臺推出《一位代表的兩會全記錄》,用跟隨採訪的方式,連續12天記錄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從江縣洛香鎮大團村返鄉農民工梁文同的履職過程。真實鮮活的直播報道吸引移動端用戶紛紛點讚,直播互動近15萬人次。
  
  中國日報結合重大主題報道和輿論熱點事件,在“準、新、微、快”上下功夫,運用微視頻、微電影、微動漫等方式,推出形態多樣的移動新聞産品,進一步打造中國日報名牌欄目,如《好運中國》《解碼中國》等。尤其在微視頻領域,著力推動報紙作者參與視頻拍攝創作,自2016年二季度正式啟動以來,中國日報微視頻報道的創作量、播放量實現了爆髮式增長。在2016年全國兩會、G20杭州峰會期間分別推出《英國小哥用自拍解讀全國兩會》《又是這個英國小哥,他在杭州做了個夢,卻想明白了中國橋》等微視頻,叫響了《好運中國》欄目品牌;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英國小哥再次穿越侃兩會》微視頻,巧妙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和電影製作特效,在網民中引起巨大反響,24小時內海內外社交平臺、客戶端、視頻網站等平臺的播放量達到5000萬次,創歷史新高。
  
  求是雜誌社依託新華網交互技術打造求是網高端智庫平臺,聚攏思想理論界知名專家學者、高校與研究機構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網路輿論場的意見領袖等群體,形成求是網原創作者隊伍。遵循“借船出海,結網捕魚”發展理念,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品牌推廣、資源整合、市場化拓展等工作,整合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多家資源推出系列優質産品,打造理論品牌,努力做到用戶在哪,黨的聲音就覆蓋到哪。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充分利用聲音的表現力,使廣播新聞呈現出新的天地、新的境界。2017年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首次實現全程音頻、視頻同步直播,在直播的6小時內,累計互動人次超過2200萬次,刷新中國廣播新媒體參與互動人次的紀錄。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持續打造融媒體品牌産品《春風習習》,以音視圖文融合形式,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獲得海外受眾良好反響,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推送後,全球網友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成效和國際形象予以積極評價,認為中國模式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典範,給許多經濟欠發達國家帶來了發展機會。在紀念建黨95週年宣傳中,英語微視頻《司徒遊記之重慶》回顧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上線後火爆網路,點播量超過400萬次。
  
  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積極構建《黨建》雜誌、《學習活頁文選》、黨建網、黨建網微平臺、黨建iPad移動終端版、黨建電視、黨建音頻等7個平臺深度融合的現代傳播體系,著力探索黨建傳播新路。黨建網微平臺首創《聽音頻學黨章》系列微信,將黨章、條例、準則等內容錄製成音頻節目,製作成微信推送,成為全國各地基層黨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有力助手,閱讀量超過10萬+。特別策劃製作《習語》品牌欄目,每天在黨建網微平臺頭條位置推送習近平總書記一句最精彩、最富有哲理的話語,被多家公眾號和各大網站轉載。
  
  改革體制機制 為深度融合提供人才和制度支撐
  
  人才和制度支撐,是融媒體建設得以持續推進的重要保障。中央各新聞單位緊緊抓住這一點,大力改革體制機制。
  
  人民日報依託中央廚房形成的新的采編體制機制,強化績效考核,創新激勵約束機制。改革考核機制。劃歸各專業採訪部門統籌調度管理的網、端、微作者,身份不變、待遇不變,其基礎工資由原單位發放,績效工資歸各專業部門考核評定。實行優稿優酬。對稿件實行“基礎稿酬+優稿優酬”制度,稿酬向獨家、原創、首發傾斜,與首發率、轉載率、落地率掛鉤,加大“好新聞”評選和獎勵力度。建立新聞傳播力排名制度。由中央廚房媒體傳播效果跟蹤系統實時監測、動態排名,評定每日傳播5強、每週傳播10強、每月傳播20強,分別給予獎勵,並作為評選好新聞的重要依據。建立融合傳播部門考評制度。對各專業部門分別設定融合報道的每月基數,對完成的數量和品質進行量化考評。為適應受眾的不同需求,報社融媒體工作室以專業化、垂直化原則分類,內容覆蓋時政、財經、國際、文化、教育、反腐、社會、健康、藝術等,形成自己的品牌個性。截至2016年12月,已有麻辣財經、學習大國、新地平線、半畝方塘、2050、一秒世界、冷觀察、一本政經等12個工作室開始運作,來自15個部門(單位)近60名編輯作者參與其中。
  
  新華社在組織結構、人才隊伍、技術應用等方面下功夫,以重大項目、重點調研為抓手,整合各種資源,調動各方力量,為深度融合提供更堅實保障。成立了中央新聞單位第一家産品研究院,加大創新機制保障力度;組織了1000多人次的全媒編輯、全媒作者培訓,著眼全員轉型,對采編人力佈局進行調整;啟動技術管理機制改革,對解決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進行再部署。
  
  中央電視臺成立媒體融合發展領導小組,負責融合發展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媒體融合的中長期規劃,明確重大任務和重點項目,研究解決媒體融合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2016年,全臺所有頻道都成立了新媒體組(部),制定切實可行的媒體融合工作方案,謀劃設計新媒體産品和應用。將網路傳播力指標納入節目綜合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多屏收視測量、新媒體産品傳播效果評估等辦法,促進節目內容生産向全媒體轉型。以重點項目為依託,以任務分解、資金撥付、督查推動、效果評估等為抓手,進一步強化媒體融合頂層設計、統籌協調作用,形成“全臺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光明日報強化全媒人才培養,加快打造數量充足、素質過硬的全媒化集團軍,推進全員融合轉型。為推動報、網、端所有采編部門、所有采編人員投身媒體融合發展洪流,成立了文創大咖、崇文創客、留住鄉愁、光明教育、中華文化溯源等融媒體工作室,這些融媒體工作室在生産製作融媒體産品的同時,也在引導現有人員向全媒作者、全媒編輯、全媒管理人才轉型,在推動其觀念和技能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鼓勵編輯作者積極主動投身媒體融合發展,出臺了《光明日報社“兩微一端”原創作品稿酬試行辦法》,同時對考核激勵機制進行改革,通過經濟杠桿的引導,有效提升了編輯作者給“兩微一端”提供優質産品的積極性。
  
  經濟日報強化導向管理,堅持新媒體與主報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經濟日報、“兩微一端”和中國經濟網采編人員混合編排、一體辦公,形成“一次採集、多種産品、多媒體傳播”的新聞生産格局。編制新媒體編輯工作手冊,明確業務規範和工作流程。同時,鼓勵各采編部門組建、運營各自的微信公眾號,逐步形成新媒體矩陣。完善考核體系,基本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統一考核。
  
  求是雜誌社確保今年一季度求是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運作,在體制機制創新、再造生産流程的公司化運作管理中,把專家型、全媒型人才的培養擺在突出位置,採取切實有力舉措,進一步引導編輯人員在觀念、技能等全方位向全媒體編輯轉型,加快打造一支素質過硬、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所需的新型理論傳播隊伍,不斷凝聚網上理論傳播的正能量,讓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同時,著力探索建立與媒體深度融合相適應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用人體制、優化人才環境。
  
  中國日報積極完善全媒體編務協調機制,建立全球新聞融合中心,健全7×24小時全球指揮體系,完善以北京、倫敦、紐約三地為支點的“迎著太陽走”24小時新聞報道工作機制,實現全球無縫對接與全球重大新聞的零時差報道。經過充分調研論證,中國日報選定“墨素”融合采編系統作為全媒體基礎指揮平臺,並對該系統進行本土化改造,使其全面支援總社與地方作者站、駐外機構的全球協同與業務輪動,推動“報網融合”向“全媒體融合”發展,最終實現對報紙、網站、移動客戶端、社交平臺賬號的內容統一生産、分發統一調度、數據統一管理。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鼓勵各中心(頻率)建立適合本部門的全媒體傳播運作機制。《中國之聲》、《經濟之聲》與央廣網通過機制、技術雙輪驅動,以“多語言報道”“音頻報道”為特色,在頻率與網站的一體化作戰中形成微網志、微信、海外社交媒體、客戶端多渠道發佈,構建“廣播+新媒體”新聞産品矩陣。鼓勵機構中的個人辦欄目、做産品,發揮機構內個體生産作用,近年來陸續推出一批個性化産品,獲得廣泛影響力。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專門成立媒體融合工作管委會,全面推動全臺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領域融合發展,同時調整數字廣播中心機構設置,專職從事新媒體業務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為媒體融合工作提供機制保障,並創新人才工作模式,將媒體融合人才工作納入隊伍建設,在臺內針對媒體融合展開多次業務培訓、業務競賽等活動,加速新媒體人才成長。
  

  春風陣陣馬蹄疾。中央各新聞單位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要求,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征程中,快馬加鞭,奮力前行。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推動媒體融合 中央十大媒體強勢出擊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